劉 靜
(昆明市官渡區人民醫院 內一科,云南 昆明 650200)
偏頭痛是原發性血管性頭痛的一種,以往只能靠臨床分析,而缺乏相應的輔助診斷的手段。2010-2014年6月,對我科收治的164例偏頭痛患者進行了顱多普勒(TCD) 檢測,以求找出對該病進行輔助診斷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64例中男55例,女109歲,男∶女=1∶2;年齡16~63歲,其中20歲以下組7例(4.2%),20~30歲組16例(9.8%);30~40歲組76例(46.3%);40~50歲組37例(22.6%);50~60歲組17例(10.4%);60歲以上組11例(占6.7%)。各組病程1~10年不等。診斷標準及依據[1]:①50%患者有偏頭痛家族史;②有典型的發作性頭痛、有的呈博動性頭痛,有的可以從一側眶上鈍痛開始,而后發展到單側或雙側頭痛,有的伴有劇烈嘔吐,有的發作嚴重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③臨床大多無典型的神經系統體征;④發作前可有誘發因素,如月經、飲酒、聲、精神因素等等。
檢測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以色列Rimed公司生產的Trans-Link 9000型TCD儀,2 MHZ探頭,患者取臥位,經顳窗分別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取坐位,經枕窗探測雙側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根據血流頻譜的峰值、峰時、聲頻分析患者的血流變化。
結 果 TCD血流速度的正常值[2]:①大腦中動脈收縮期峰值為(72~115) cm/s;②大腦前動脈收縮期峰值為(56~92) cm/s;③大腦后動脈收縮期峰值為(38~63) cm/s;④椎動脈收縮期峰值為(36~64) cm/s;⑤基底動脈收縮期峰值為(45~78) cm/s。
164例中有82例TCD檢測結果正常。其余82例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異常表現。82例共影響183支動脈,其中表現為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及雙側血流速度不對稱3種情況。
1.血流速度增加 共127支動脈,其中大腦中動脈58支,其流速(115~180) cm/s,平均130cm/s;大腦前動脈29支,其流速(95~150)cm/s,平均120cm/s,大腦后動脈3支,流速65 cm/s以上,基底動脈6支,流速在(80~110)cm/s,椎動脈19支,流速在(70~100) cm/s。
2.血流速度減慢 共36支動脈,其中基底動脈12支,左椎動脈12支,右椎動脈12支,流速在(20~40) cm/s,平均30cm/s。
3.雙側血流速度不對稱 共10對動脈,均為大腦前動脈。左右兩側血流速度差別大于20 cm/s為不對稱。
討 論 關于偏頭痛的發病機理,目前認為[3]與腦內外血管和神經遞質(單胺氧化酶,5-羥色胺,徐緩激肽) 等變化有關。Diamands認為[4]偏頭痛是因為不同的外在和內在因素促發了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和單胺氧化酶,導致毛細血管擴張,顱外和某些顱內血管收縮所致。多數文獻特別強調了顱內外血管運動障礙是導致偏頭痛的重要原因。本組164例TCD檢測結果分析,82例TCD異常者中,表現血流速度增加者有48例(58.0%),且最多見于兩側或單側的MCA及ACA。血流速度增加的程度較輕,多數病例的MCA平均流速不超過130cm/s,ACA的平均流速不超過120cm/s。血流速度增加的原因可能與血管緊張度增高或動脈管腔的功能性狹窄有關。表現血流速度減慢的有25例(30.0%) 均為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減慢可能為血管擴張的表現。另外本組注意到除了流速加快或減慢外,流速不對稱也是偏頭痛在TCD中的一種表現,占本組患者的6.0%,可能由于血管機能的紊亂所致。由此看到,偏頭痛的發生與血管功能的舒縮功能有關,亦符合顱內外血管運動障礙的發病機制。
其次,本組中115例(70.0%) 患者是在偏頭痛發作間歇期作TCD檢測的,其中異常42例(36.5%);49例(30.0%) 患者在發作期接受TCD檢測的,其中異常31例(63.2%),發作期與發作間歇期的異常率有一定的差異,說明偏頭痛發作時大動脈血管的管腔有一定的改變。但由于本組患者在發作期和發作間歇期的檢測結果并非同一個人,在同一個患者的檢測對比上缺乏一定的資料,因此,關于發作期與發作間歇期的差異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積累資料,作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