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大事”網2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新絲綢之路必然經由中東 以色列港口城市埃拉特和阿什杜德之間的高速鐵路長達300公里,將紅海之濱與地中海相連。這一被稱為“紅海-地中海”的工程項目由北京出資、耶路撒冷發起,它凸顯中國的“西亞”戰略。 使用“西亞”一詞而非“中東”,不是偶然,這意味著與中國廣泛的經貿聯系比該地區麻煩的地緣政治更重要。這也可以解釋過去90天中國外長旋風式的行程: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沙特王儲、伊朗外長及波斯灣和北非多個國家官員會晤。 西亞有超過30個港口,大小和功能不一,可滿足中國60%的年石油需求量。西亞也是“中國制造”輸往主要市場——歐洲的出口,以及往來非洲的運輸通道。在北京有豐富經驗的國際銀行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說:“西亞對中國是一個有戰略重要性的地區,它使中國可以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同時與歐洲和非洲進行貿易往來。” 在埃及,還有一條高速鐵路將連接古爾代蓋、盧克索、開羅和亞歷山大。 正如以色列海爾茲利亞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所言,中國重視西亞主要體現在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這些新港口和高速鐵路將創造另外的運輸線,可在蘇伊士運河或霍爾木茲海峽受阻時繼續使用。1973年石油危機后,美國動用海軍保護石油運輸線。同樣,北京想利用先進、龐大的鐵路網保證本國的能源需求。 這就是“新絲綢”戰略。它包括中國在國內向高速鐵路線不斷投入資金。2010年北京與德黑蘭簽署協議,想要修建經由中亞的鐵路線,設想10年內建成一條未來主義的“東方快車”——僅需兩夜就從中國首都抵達英吉利海峽。 這條鐵路線將經過歐亞至少28個國家,里程長達8.1萬公里,將中國與西亞商業中心相連。在此背景下,盧克索-亞歷山大鐵路是確保“中國制造”可進入非洲的另一基礎設施,就像埃拉特和地中海的阿什杜德港口一樣。 這也解釋了內塔尼亞胡為什么想要快速推進經過內蓋夫沙漠的工程。“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幫助歐洲和亞洲國家保持商業通道暢通”,他說。前以色列外交官奧戴德·埃蘭在特拉維夫的戰略研究中心說:“對于中國來說,這意味著數年之內就會有另一條陸路通往蘇伊士運河。” 不過,中國如今還忙于其他種類的基礎設施。看看伊拉克的哈爾法亞,中國公司在那里有一個重要基地:一個巨型住宅區,配以人工湖和帆船,都是建給駐地工程師休閑用的。▲(作者毛里齊奧·莫里納利,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