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麒YANG Yong-qi;曹麗華CAO Li-hua
(①安徽財經大學,蚌埠 233000;②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銀川 750001)
(①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 233000,China;②Ningxia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Yinchuan 750001,China)
實施了13年的生態移民工程從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了寧夏的發展,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寧夏發展已深深地烙上了生態移民的標記。過去13中的每一次發展,每一步前進的背后都有生態移民的影子。從農業方面看,生態移民工程提高了寧夏農業的集約化、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眾所周知,寧夏的固原市、中衛的海原以及吳忠的同心等移民的核心區域是國家有名的貧困地區,這里地處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又加上交通閉塞,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使得這些地區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生產方式原始、簡單,農民的生活非常艱辛,區位劣勢非常明顯。長期以來,人們只能靠天吃飯,為了填飽肚子,改善生活,他們只有不斷的毀林開荒,擴大種植面積。可是,事與愿違,隨著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這些地區的干旱災情一年比一年嚴重,旱災時常發生,甚至出現了十年九旱的現象,農民的生活更加艱苦、困難。嚴重影響到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通過生態移民工程把部分生活在這一區域的貧困農民通過搬遷到臨近的川區、寧夏中、北部的引、揚黃灌區或者城市的周邊區域安置,在緩解了遷出地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的壓力的同時,政府在遷入地為移民提供居住的院落,可以灌溉、進行機械化作業的耕地,并通過各種優惠政策,讓移民以較低的價格購置生產所需要的各類機械。這樣,以前這些地區明顯的區位劣勢通過生態移民變成區位優勢,一方面使當地農村尖銳的人地矛盾和繁重的發展任務得到緩解,為農村、農業、農民的大發展扯出發展空間。出現大量的閑置土地,形成了土地資源豐富的區位優勢。于是人們可以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形、地勢條件發展不同的產業。同時也使原來依靠人力、畜力進行生產的農民很快的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告別了手拉車、二牛抬杠等原始生產方式,進而采用拖拉機、播種機等現代化的耕種方式。讓生活在這里的農民享受到移民帶來的擴散紅利效應,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生產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移民到新地區的農民地處川區,有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灌溉水源便利,耕地資源充足,同時,政府也在發展設施農業,特色養殖業,花卉、蔬菜種植等現代農業上提供各種幫助,不斷拓寬移民區農業、農民發展的路子,深化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使農民生活水平較遷出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生態方面看,生態移民工程對恢復遷出地的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以固原的六盤山來說,六盤山是這一地區非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稱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對寧南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和河流水文狀況影響很大,長期以來,當地居民為了生存而過度開耕,致使六盤山水源涵養區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失衡,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再加上大的氣候因素,當地最大的河流——清水河出現了斷流、干枯的情況,涇水的水量也大大減少了。生態移民工程的移民來源主要是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區、重點干旱風沙治理區、水庫淹沒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的貧困人口。而將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區的農民搬遷出去,緩解了當地人口與資源的緊張矛盾,有利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對恢復山區植被,促進六盤山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十分重要。
從扶貧方面看,生態移民工程使寧夏在扶貧方面取得巨大進步,寧夏的中、南地區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就以寧夏扶貧攻堅的核心區——寧南山區的固原地區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2年,寧南山區(包括海原縣)有絕對貧困人口26.7萬人,低收入人口71.3萬人,合計98萬人。而當時固原地區人口總數只有180多萬,貧困人口占了總人口的54%,是名符其實的貧困地區。據最新統計顯示。2009年固原地區約有20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減少了70萬,貧困人口比例降低了71%。2012年底,固原地區有50萬貧困人口,這一數字相比10年前減少了48萬多人,貧困人口的比例降低了約48%。
固原在扶貧方面取得如此輝煌的成果,生態移民工程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從2001年至今,固原市已累計搬遷移民20多萬人,占到貧困人口的26%左右。同時,由于移民所帶來擴散紅利效應,總共使得約40萬人實現了脫貧致富,占到貧困人數的40%。生態移民已經成為固原實現“扶貧攻堅”戰略目標最主要的方式。以人均收入的變化來看,沒搬遷之前,當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非常艱辛,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00元左右,而且收入很不穩定,如果天公不作美出現大旱的情況,則收入更低;搬遷之后,按目前市場平均普通工每日80元計算,則月收入2400元左右,收入明顯提高。而且當地的未搬遷戶通過改變生產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機械化水平,使得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
不過,生態移民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移民新村醫療保障體系參差不齊。為了給村民提供便利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每個移民村都配有衛生室,但是移民村的醫療保障體系差距很大,良莠不齊。比如,賀蘭縣的新榮村的村衛生室建設較好,醫生和護士的服務態度也好,有村民說:“相比較移民前,現在的移民村的醫療條件好的很。”而鹽池縣的十六里堡新村情況有所不同,村民說“聽說村里有個小藥店,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也沒去過,生病了只能去鹽池縣城的大醫院,有時候一個小感冒也要去縣城,花錢了不得”。于是我們想看看那個小藥店,可惜的是在村里轉了好久之后,我們最終還是沒找到村民所說的藥店。②職業技能培訓、科普教育效果有限。我們都知道,要移民村的村民接受新的生活習慣,融入現代都市生活,職業技能培訓、科普教育必不可少。但是,據統計,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科普教育活動的人數比例占移民村總人口的48%,而且50歲以上的老人占較高比例。一方面科普教育時間,青壯年多數外出工作,有機會接受教育的時間很少。另一方面科普方面的授課、講座、培訓時間太短,僅僅幾個小時而已,根本無法學習一門技術,于是許多人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消極對待科普教育活動。在鹽池縣,村民說他們從未見過科普宣傳和培訓之類的事。另外,希望學習實用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的人數有303人,占到了62.86%,而希望學習網絡技術的人僅有28人,只占到了總人數的5.8%。這說明農民在利用網絡技術提高收入和改變生活條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③移民搬遷規模與安置能力不相符合。生態移民工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建設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大。隨著群眾對移民態度的轉變,更多的農民希望通過搬遷獲取致富機會,從而擺脫貧窮的爛帽子。移民搬遷的工作已經由以前的動員群眾進行搬遷變成了安撫想搬遷卻沒搬遷的群眾的情緒。甚至許多鄉、村主要領導直接到市、縣移民辦要求搬遷,各級人大、政協的議案和提案也要求增加搬遷指標。搬遷規模與安置規模矛盾突出。從長遠看,生態移民工程對寧南的固原地區乃至全寧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系統的恢復以及人口素質和民族團結都具有關鍵性影響。只要我們與時俱進,繼續發揚過去生態移民工作中好的經驗,改正不足之處,等到生態移民工程勝利結束之時,也就是寧夏完成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之時。
[1]胡建東.生態移民[Z].寧夏年鑒,2012.
[2]王建保,馬瑞.原州區首批縣內生態移民喜遷新居[Z].固原年鑒,2012.
[3]杜曉明,陳曉虎,劉泉龍.生態移民35萬徹底拔掉西海固窮根[Z].固原年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