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紅蘭 玄光日 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醫院麻醉科 300480
晚期癌癥患者普遍受到癌痛的困擾,據報道大約70%臨床晚期癌癥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1],其中30%為難以忍受的劇痛。劇痛對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等系統都有影響。癌性疼痛治療多采用WHO疼痛階梯療法中第三階梯止痛藥——強阿片類。口服阿片類鎮痛藥易產生惡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而且耐藥。筆者觀察羥考酮三種不同給藥方式的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晚期癌癥患者57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42歲,其中男37例,女20例;胃癌24例,肺癌18例,乳腺癌8例,宮頸癌7例。所有均曾采用WHO疼痛治療原則中的第三階梯藥物治療,治療前經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疼痛評分均在7分以上。隨機分為A、B、C 3組,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癌癥類別、疼痛程度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癌癥類別、疼痛評分對比
1.2 治療方法 A組口服鹽酸羥考酮控釋片10mg q12h鎮痛,B組直腸給予鹽酸羥考酮控釋片10mg q12h鎮痛,C組靜脈給予鹽酸羥考酮注射液5mg q12h鎮痛,口服羥考酮與注射用羥考酮劑量轉換比例為2∶1。
1.3 療效判定判定標準 完全緩解(CR):無痛。部分緩解(PR):治療后疼痛較前明顯緩解,患者精神狀態、睡眠等較前改善。輕度緩解(MR):疼痛較治療前有所減輕,但仍有明顯疼痛,睡眠受影響。無效(NR):疼痛較前無改善。總有效率: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占總人數的百分比。
1.4 統計學處理 資料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表示,比較用秩和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分析 3組均按以上方案治療1周后,按判定標準記錄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輕度緩解、無效人數。統計發現3組鎮痛效果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A組出現惡心、嘔吐5例,便秘9例,發生率為73.7%;B組惡心、嘔吐1例,便秘1例,發生率為10.5%;C組惡心、嘔吐1例,便秘2列,發生率為15.8%。3組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嗜睡、呼吸困難、成癮性等不良反應。B、C組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不良反應比較
阿片類藥物是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癌癥三階梯鎮痛治療原則的首選藥物[2]。羥考酮是從生物堿蒂巴因中提取的半合成阿片類藥物,作為強效鎮痛藥在臨床上應用已有80多年的歷史。由于羥考酮生物利用度高,給藥途徑多,因而在臨床上應用廣泛。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屬于純阿片受體激動劑,是臨床常用的非注射類強阿片類鎮痛藥,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達87%,鎮痛強度是嗎啡的2倍左右[3]。
鹽酸羥考酮控釋片的不良反應與嗎啡相似,口服易出現惡心嘔吐、便秘、腹脹等副作用。此外,對于放化療合并胃腸道反應、食道梗阻、胃腸道梗阻以及意識障礙的患者,口服給藥明顯受到限制。
最近不少文獻報道羥考酮可直腸給藥。本文中發現直腸給藥和口服用藥鎮痛效果相當,且副作用小于口服給藥,但直腸給藥不方便,不適用于行直、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
鹽酸羥考酮注射液是新近上市的羥考酮制劑,1mg注射用羥考酮相當于2mg口服羥考酮,鎮痛強度是嗎啡的1/2左右,可以靜脈或皮下注射給藥,因此無胃腸道反應。本文中也發現使用靜脈制劑的C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使用口服制劑的A組,而且相對于直腸給藥更加方便。因此,鹽酸羥考酮注射液使用安全方便,尤其適用于無法口服的晚期癌痛患者。
[1] 孫燕,趙平.臨床腫瘤學進展〔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156-158.
[2] 梁小巖,劉國璋.羥考酮控釋片治療癌痛150例臨床觀察〔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0,37(3):239-240.
[3] 劉晶煜,胥萍.硫酸嗎啡控釋片與鹽酸羥考酮控釋片治療癌癥疼痛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14):126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