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英語學習者歧義句解讀中的冠詞敏感性

2014-02-24 07:13:29趙晨
山東外語教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英語實驗

趙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420)

中國英語學習者歧義句解讀中的冠詞敏感性

趙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420)

兩個實驗分別探討了中國英語學習者離線、在線解讀英語VP+NP+PP歧義句的認知過程。實驗1發現,PP結構前置語境NP中的冠詞變化不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對PP結構的依附策略,高、低水平的被試都傾向將PP結構依附VP;實驗2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即時解讀英語歧義句的過程中對歧義PP結構前置語境NP中的冠詞變化不敏感,但高水平學習者比低水平學習者對句法結構更為敏感。實驗結果不支持指稱理論,但是驗證了二語習得的接口假設。

歧義句;冠詞敏感性;指稱理論;接口假設

1.0 問題的提出

英語中有一種由VP+NP+PP構成的歧義句,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The cop saw the spy with binoculars”。在該句中,介詞短語“with binoculars”既可以依附動詞“saw”構成一個VP,也可以依附名詞短語“the spy”構成一個NP。早期的研究(Frazier,1978;1987;1990)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傾向于將PP依附在VP上,因此提出 “最小依附原則”(Minimal Attachment Principle)來解釋歧義句的解讀過程。該原則認為句法加工器(parser)總是選擇最簡單的句子結構進行運算。而句子結構的復雜度由句子樹形結構上句法節點的數量決定。在上例中,讀者之所以選擇將PP依附于VP就是因為它涉及到的句法節點比依附NP要少(如句1所示)。

1a.The cop [VP saw [NP the spy] [PP with binoculars]]

1b.The cop [VP saw [NP the spy [PP with binoculars]]]

“最少依附原則”是一個典型的模塊論模型,它認為句子理解是一個兩步過程(two-stage processing):在句子加工過程中句法分析是第一位的,語義、語用等信息只是在句法分析之后才發生作用(Hoeks et al., 2006; Kennison, 2001)。

早期研究大多采用孤立的句子作為實驗材料,語境的缺失可能導致被試首先進行句法分析。一系列運用不同方法(眼動、自控步速閱讀、ERP等)探討語境對歧義句在線加工過程影響的研究(Altmann,1988;Kaiser & Trueswell,2004;Knoeferle et al.,2005;Papadopoulou & Clahsen,2006;Spivey-Knowlton & Sedivy,1995)表明,PP的依附受PP前置語境的影響,從而支持了指稱理論(Referential Theory)。指稱理論是一種典型的互動論,它認為在句子理解過程中,句法、語義以及語用等信息同時發生作用。

在上述研究中,Spivey-Knowlton & Sedivy(1995)和本文較為相關。該研究比較了NP中冠詞變化(the spy或者a spy)對歧義句中PP依附的影響。正式實驗前作者分析了Brown語料庫中所有VP+NP+PP結構的歧義句,結果發現當PP前面的NP中冠詞是定冠詞“the”時,英語為母語的讀者傾向于將PP依附于VP,而當PP前面NP中的冠詞是不定冠詞“a”時,被試傾向將PP依附于NP。正式實驗使用自控步速閱讀范式考察了NP中冠詞變化對被試在線(online)解讀歧義句的影響。結果表明冠詞和依附關系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說明句內指稱信息影響歧義句的即時解讀。該研究考察的是句內前置語境(主要通過NP中的冠詞變化來體現)對母語讀者歧義句理解過程的影響,那么前置語境NP中的冠詞變化是否也會影響二語習得者歧義句的解讀過程呢?相關研究還并不多見。

第二語言習得者的歧義句理解過程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早期的研究(Frenck-Mestre,1997;Frenck-Mestre & Pynte,1997)大多對高水平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歧義句理解策略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高水平學習者能夠使用和母語者一樣的依附策略,即將PP依附于VP。近來的研究(Clahsen & Felser,2006;Hopp,2009;Pan & Felser,2011)開始使用在線方法(比如眼動、自控步速閱讀以及ERP等)比較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在線理解VP+NP+PP類歧義句的認知過程。結果發現,即使是中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都能夠和母語者一樣利用歧義句的前置語境進行解岐。Pan & Felser (2011)以中國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在Spivey-Knowlton & Sedivy(1995)實驗材料的基礎上添加了篇章語境(沒有考察冠詞變化),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解讀歧義句的異同,結果發現,語境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離線和在線解讀過程都產生影響,而語境只對英語為母語者的離線解讀過程有影響。這充分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語境的敏感度比英語為母語者更高。這個結論非常有意思,但是該研究使用的是篇章語境,如果使用句內指稱語境(比如運用冠詞),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否還對語境有如此高的敏感度呢?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冠詞的習得是二語習得領域一個重要話題。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比如普遍語法、語義、語用等)對冠詞的習得進行了廣泛研究,產生了解釋二語冠詞習得的一些新理論,比如波動假說、音韻遷移假說等等(關于二語冠詞習得國外研究的綜述詳見楊梅(2009))。近十年來,國內對冠詞習得的研究也有不少。李景泉和蔡金亭(2001)采用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冠詞誤用現象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冠詞誤用的一些規律和冠詞誤用的變異性。戴煒棟、韋理(2008)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冠詞語義特征的情況,并對“冠詞語義波動假說”進行了驗證。朱葉秋、文秋芳(2008)分析了英語口語中七種因素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零冠詞正確性的預測力。楊梅(2012)通過改錯測試任務調查了音韻遷移對中國學習者產出英語冠詞的影響。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韋理、戴煒棟(2010)的研究,該研究運用強制選擇提取任務,考察了中國學生在三個語用語境中英語定冠詞的使用情況,結果發現定冠詞句法習得受語用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語用語境造成了不同的學習難度,實驗結果支持二語習得的“接口假設”(Interface Hypothesis)。

以上研究大多運用語言產出任務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超用、誤用冠詞的情況,并解釋了造成超用和誤用的原因。但我們知道,語言的使用除了產出(production)外,還有一個理解(comprehension)的過程。而理解過程同樣可以反映二語習得機制。比如Jiang(2004)通過運用自控步速閱讀(self-paced reading)任務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句子理解過程中對二語形態特征的敏感性,結果表明中國學習者對人稱與數的一致性不敏感,從而說明形態句法知識沒有融入到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二語語言能力中。那么二語習得者在解讀英語歧義句的過程中是否也具有冠詞敏感性呢?據筆者所知,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還很少見。本文參考Jiang(2004)對二語形態特征敏感性的定義,將冠詞敏感性定義為VP+NP+PP歧義句NP中的冠詞變化對歧義結構PP依附策略的影響。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問題:英語VP+NP+PP歧義句中的冠詞變化是否對不同水平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歧義解讀過程產生影響?如何影響?本文通過兩個實驗分別從離線和在線加工的角度考察英語VP+NP+PP歧義句中的冠詞變化對不同水平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歧義解讀過程產生的影響。

2.0 實驗1

2.1 實驗設計

實驗1運用完形填空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離線加工VP+NP+PP歧義句的冠詞敏感性,它是一個2(水平:高/低)×2(冠詞類型:定冠詞/不定冠詞)×3(PP依附策略:VP依附/NP依附/不確定)的混合因素設計。其中水平是被試間變量,冠詞類型和PP依附策略是被試內變量,因變量是被試所填PP的類型。

2.2 被試

80名廣州某高校英語專業學生(1年級和3年級各半,分別作為低水平和高水平組)自愿參加本實驗。牛津快速分級測試(2001)顯示二者語言水平差異顯著(t(78)=-2.688,p<.01)。

2.3 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為16組共32個句子(如句2所示)。其中2a中的NP含定冠詞,2b中的NP含不定冠詞(實驗材料參考了Spivey-Knowlton & Sedivy(1995)和Pan & Felser (2011))。為了避免動詞類型對歧義句的理解造成影響,所有句子的動詞都為動作動詞(action verb)。

2a. The girl waved to the man with . b. The girl waved to a man with .

為了避免重復,將32個句子按拉丁方平衡為兩個組。這樣每名被試會讀到16個實驗句,另外配備24個填充句,沒有兩個實驗句會前后出現。

2.4 實驗過程

實驗材料打印在紙上,被試被要求快速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名詞短語使句子語義完整。被試按照自己的速度完成實驗。整個實驗須大約15分鐘。

2.5 結果和討論

80名被試共產生1280個實驗句。筆者和一名合作者對所有句子中PP的依附關系進行甄別。PP結構被分成三種依附關系:VP依附、NP依附以及不確定依附關系。不確定依附關系主要因為PP結構依然歧義,無法確定其依附VP還是NP。表1列出了被試所填PP的分布情況。

表1 被試所填PP結構在不同條件中的分布

對表1數據進行的卡方檢驗顯示,水平和冠詞類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χ2(1)=.00, p>0.05);水平和PP依附策略的交互作用顯著(χ2(2)=16.67, p<0.01)。就低水平被試而言,三種依附策略之間的差異顯著(χ2(2)=493.47, p<0.001),VP依附和NP依附(χ2(1)=263.21, p<0.001)以及不確定(χ2(1)=301.73, p<0.001)之間的差異顯著;但NP依附和不確定之間的差異不顯著(χ2(1)=2.469, p>0.05)。就高水平被試而言,三種依附策略之間的差異顯著(χ2(2)=417.23, p<0.001),VP依附和NP依附(χ2(1)=290.43, p<0.001)以及不確定(χ2(1)=196.69, p<0.001)之間的差異顯著;但NP依附和不確定之間的差異不顯著(χ2(1)=15.184, p<0.001)。進一步分析表明,高低水平被試在VP依附策略上沒有差異(χ2(1)=.57, p>0.05),但在NP依附(χ2(1)=3.98, p<0.05)和不確定依附(χ2(1)=12.13, p<0.001)上有差異。

統計分析表明,冠詞類型不影響被試歧義句理解中PP的依附策略。即不管前置語境NP是定冠詞還是不定冠詞,高、低水平的被試都傾向將PP依附VP。但是高水平被試在PP依附的不確定性方面高于低水平被試;而低水平被試比高水平被試使用了更多的NP依附。實驗1考察的是被試離線依附策略,被試的在線依附策略是否不同?實驗2將回答這個問題。

3.0 實驗2

3.1 實驗設計

實驗2運用自控步速閱讀實驗考察被試在線解讀英語歧義句的冠詞敏感性。它是一個2(水平:高/低)×2(冠詞類型:定冠詞/不定冠詞)×2(歧義類型:歧義/非歧義)的混合因素設計。其中水平是被試間變量,冠詞類型和歧義類型是被試內變量,因變量是被試閱讀關鍵區域的時間。

3.2 被試

64名廣州某高校英語專業學生(1年級和3年級各半,分別作為低水平和高水平組)自愿參加實驗。牛津快速分級測試(2001)顯示二者語言水平差異顯著(t(62)=-3.725,p<.001)。

3.3 實驗材料

實驗2使用了實驗1的16組句子,所不同的是每個句子的PP都是歧義結構(句子編寫參考了Ying (1996)和Pan & Felser(2011))。為每個句子匹配非歧義控制句(PP依附NP,實驗句和控制句的PP只有一個詞不同,如下所示)。

3a The girl/ waved to/ the man/ with white flags/ under the sunshine

3b.The girl/ waved to/ the man/ with white hair/ under the sunshine

3c. The girl/ waved to/ a man/ with white flags/ under the sunshine

3d. The girl/ waved to/ a man/ with white hair/ under the sunshine

將這16組64個句子交給10名被試(均不參加正式實驗)進行可接受度判斷,并根據他們的意見進行反復修改。對PP中的實驗詞和控制詞在字母數和頻率上進行匹配。頻率匹配參考了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電子版3.0),該詞典用“◆”標明了每個詞的頻率(最低1個,最高5個)。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實驗句和控制句的PP在頻率和字母數上沒有差異(p>.05)。將每個句子分成5個閱讀區域(句3中的/所示)。為了避免重復,將16組64個句子按拉丁方平衡為4個組,每組另外匹配24個填充句,沒有兩個關鍵實驗句相連出現。為了保證被試的注意力集中到閱讀上,一半的實驗材料后面有判斷題。

3.4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用E-prime 2.0編寫。每名被試隨機分配到4個呈現組。整個實驗大約20分鐘。實驗開始前有多組練習。實驗開始時,屏幕首先呈現一組橫線(代表一個句子),被試每敲一次空格鍵,一個橫線就被一個詞組替代。后一個出現,前一個消失。被試在完成每個區組(block)后自主選擇休息時間。

3.5 結果和討論

被試閱讀每個區域的時間被記錄,這里只報告被試閱讀關鍵區域的閱讀時間(PP結構及其后一個區域。記錄PP后一個區域閱讀時間的目的是為了分析被試閱讀PP結構的“溢出效應”)。對被試判斷題的統計分析表明判斷正確率為94.36%,且沒有被試判斷正確率低于80%,因此沒有被試的整體數據被刪除。刪除每名被試大于三個標準差的數據。表2列出了被試閱讀關鍵區域的平均反時間和標準差。所有數據進行以被試為隨機變量的方差分析(F1)和以項目為隨機變量的方差分析(F2)

表2 被試閱讀關鍵區域的平均時間(毫秒)及標準差

注:本表列出的是以被試為隨機變量的數據

PP區域閱讀時間分析:一個混合三元方差分析(水平×冠詞類型×歧義類型)顯示,冠詞類型主效應不顯著(F1(1, 62)=.59, p>.05; F2(1, 30)=1.03, p>.05);水平主效應不顯著(F1(1, 62)=.01, p>.05; F2(1, 30)=.63, p>.05);歧義類型主效應顯著(F1(1, 62)=12.77, p<.001; F2(1, 30)=5.43, p<.05);除了水平和歧義類型交互作用顯著外(F1(1, 62)=7.38, p<.01; F2(1, 30)=4.75, p<.05),其它的交互作用都不顯著(所有p>.05)。進一步分析顯示,對于低水平被試來說,他們閱讀歧義句和非歧義句PP結構的時間沒有差異(F1(1, 31)=.40, p>.05; F2(1, 15)=.15, p>.05);但是對于高水平被試來說,他們閱讀歧義句和非歧義句PP結構的時間有顯著差異(F1(1, 31)=20.65, p<.001; F2(1, 15)=7.09, p<.05)。對被試閱讀PP區域時間的統計分析表明,冠詞變化不影響被試閱讀PP結構的時間,歧義類型不影響低水平被試,但影響高水平被試的閱讀時間,高水平被試閱讀歧義句的時間比閱讀非歧義句的時間長。

PP后一個區域閱讀時間分析:一個混合三元方差分析(水平×冠詞類型×歧義類型)顯示,冠詞類型主效應不顯著(F1(1, 62)=.60, p>.05; F2(1, 30)=.07, p>.05);水平主效應不顯著(F1(1, 62)=.01, p>.05; F2(1, 30)=.02, p>.05);歧義類型主效應也不顯著(F1(1, 62)=.50, p>.05; F2(1, 30)=.00, p>.05);所有的交互作用都不顯著(所有p>.05)。這說明被試閱讀所有條件下PP結構后一個區域的時間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對于高、低水平的被試來說PP歧義結構都沒有產生“溢出效應”。

綜合對PP區域和PP后一個區域閱讀時間的分析結果表明,PP結構前NP中的冠詞變化不影響高、低水平被試對PP結構的即時解讀。但是PP結構是否歧義影響不同水平被試對PP結構的即時解讀,高水平被試閱讀歧義PP結構的時間比閱讀非歧義PP結構的時間要長。相關討論將在下節進行。

4.0 綜合討論

實驗1和實驗2分別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離線、在線解讀英語VP+NP+PP歧義句的策略。實驗1發現,不同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離線解讀英語歧義句的過程中,無論PP結構前NP中的冠詞如何變化,學習者都傾向將PP依附于VP;實驗2發現PP結構前NP中的冠詞變化既不影響高水平學習者,也不影響低水平學習者即時閱讀PP結構的時間。但是PP是否歧義結構影響高水平學習者,但不影響低水平學習者閱讀PP結構的時間。兩個實驗綜合說明1)PP結構前置NP中的冠詞變化不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對PP結構的在線、離線依附策略。也就是說,中國英語學習者,無論水平高低,在解讀英語VP+NP+PP歧義句的過程中不具有冠詞敏感性;2)高水平學習者的句法敏感性要高于低水平學習者。這是因為實驗1發現,高、低水平學習者都傾向將PP依附于VP,但是實驗2發現高水平學習者在線閱讀PP結構的時間顯著差異于非歧義PP結構;而低水平學習者沒有這種差異,因此高水平學習者對歧義結構更為敏感。

首先,本文的實驗結果不支持Spivey-Knowlton & Sedivy (1995)的研究結論。該研究發現,以英語為母語者對VP+NP+PP歧義句NP中的冠詞極為敏感,當NP中的冠詞為定冠詞“the”時,英語為母語讀者將PP依附于VP;當NP中的冠詞為不定冠詞“a”時,英語為母語讀者將PP依附于NP。而本文實驗發現,無論NP中的冠詞為定冠詞還是不定冠詞,中國英語學習者都將PP依附于VP。并且從閱讀時間來看,冠詞類型也不影響中國學習者對歧義句的在線解讀過程。這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不具備和母語者一樣的冠詞敏感性。

其次,本文實驗結果似乎也不支持Pan & Felser (2011)的研究結論。該研究認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在線解讀英語VP+NP+PP歧義句的過程中對語境的敏感度要高于英語為母語者。如果該結論適用于本研究的話,那么至少高水平學習者應該具有和英語母語者一樣的冠詞敏感性,因為1)Pan & Felser (2011)中的被試和本研究中的高水平被試處于同一水平(都使用牛津快速分級測試(2001),并且被試的平均成績接近);2)定冠詞和不定冠詞都具有一定的指稱功能,都能充當語境。但事實上,本研究發現即使是高水平的學習者也不具備和母語者一樣的冠詞敏感性,更不用說強于母語者了。因此本文的結論并不支持指稱理論,反而支持最小依附原則。當然Pan & Felser(2011)使用的是篇章語境,語境強度要高于本文所使用的冠詞語境。趙晨(2012)發現,語境強度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句子理解過程,高水平被試更善于利用語境信息。如果是這樣的話,本文沒有發現Pan & Felser (2011)所發現的語境效應,可能是因為定冠詞和不定冠詞所代表的語境強度太弱。進一步研究應該區分語境強弱,比如在實驗句之前再增加句子語境,讓句子意義導向定冠詞或者不定冠詞所表達的意義。

本文的結論和韋理、戴煒棟(2010)異曲同工(兩個研究使用的任務不同,該研究使用了語義強制提取,即產出任務,而本研究使用了在線、離線理解任務),均支持二語習得的“接口假設”。該假設把接口分為外接口和內接口。所謂外接口指的是語言模塊和其它的認知模塊(比如百科知識模塊)之間的交互;所謂內接口指的是語言內部各模塊(比如語音、句法和語義模塊等)之間的交互。該假設認為外接口屬性(比如句法-語用接口等)不能完全被習得,而內接口屬性(比如句法-語義接口)是完全可以習得的,盡管它們可能會延遲習得(Sorace & Francesca,2006)。從本質上講,冠詞代表外接口屬性的句法-語用接口(韋理、戴煒棟, 2010)。從本文數據來看,高、低水平學習者都不具有冠詞敏感性。也就是說語言水平的提高并不能讓學習者更好地習得英語冠詞,從而證明了外接口屬性之一的句法-語用接口是不能完全被習得的。

本文的實驗結果同時說明,高、低水平學習者即時加工VP+NP+PP歧義句的策略不同:高水平被試將PP作為歧義結構處理,而低水平被試則沒有。高水平學習者比低水平學習者具有更強的句法敏感性,這就是說,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句法能力也在提高。而歧義結構代表的是內接口屬性之一的句法-語義接口,本文數據雖不能完全證明中國英語學習者能夠習得句法-語義接口(沒有母語被試作為對照組),但至少說明句法-語義接口的習得有一個提升的路徑,否則無法解釋為什么高水平的學習者和低水平的學習者對英語VP+NP+PP歧義句結構中PP的依附策略不同。

5.0 結語

實驗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解讀英語VP+NP+PP歧義句的過程中不具備和英語為母語者一樣的冠詞敏感性;實驗結果同時表明,高水平學習者比低水平的學習者具有更強的句法敏感性。實驗結果雖然不支持解釋歧義句解讀過程的“指稱理論”,但是驗證了二語習得的“接口假設”。本文使用的前置語境為句內指稱語境,即定冠詞和不定冠詞,而冠詞語境的強度沒有語篇語境大,進一步的研究應該比較語篇語境和句內指稱語境對中國英語學習者歧義句解讀過程的影響,從而更好地證實或者證偽歧義句解讀的指稱理論。

[1] Altmann, G. & M. Steedman. Interaction with context during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J].Cognition, 1988,(30):191-238.

[2] Clahsen, H. & C. Felser. 2006. Grammatic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 learners[J].AppliedPsycholinguistics, 2006,(27):3-42.

[3] Frazier, L.OncomprehendingSentences:SyntacticParsingStrategies[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978.

[4] Frazier, L. Theories of syntactic processing[A]. In J. Garfield (ed.).Modularityin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7.

[5] Frazier, L. 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language-processing system[A]. In G. Altmann (ed.).CognitiveModelsofSpeechProcessing:PsycholinguisticandComputationalPerspectives[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

[6] Frenck-Mestre, C. Examin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 on-line look [A]. In A. Sorace, C. Heycock & R. Shillcock (eds.).ProceedingsoftheGALA1997ConferenceonLanguageAcquisition[C]. Edinburgh, UK: Huma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Center, 1997.474-478

[7] Frenck-Mestre, C. & J. Pynte.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while reading in second and native languages[J].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1997,(50):119-148.

[8] Hoeks, J. C. J. et al. Processing the NP-versus S-coordination ambiguity: Thematic information does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processing difficulty[J].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2006,(59):1581-1599.

[9] Hopp, H. The syntax-discourse interface in near-native L2 acquisition: Off-line and on-line performance[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 2009,(12):463-483.

[10] Jiang,N. Morphological insensitivity in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J].AppliedPsycholinguistics, 2004,(25):603-634.

[11] Kaiser, E. & J. Trueswell. The role of discourse context in the processing of a flexible word-order language[J].Cognition, 2004,(94):113-147.

[12] Kennison, S. M. Limitations on the use of verb information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J].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 2001,(8):132-138.

[13] Knoeferle, P., M. W. Crocker, C. Scheepers & M. J. Pickering. 2005. The influence of the immediate visual context on incremental thematic role-assignment: Evidence from eye-movements in depicted events[J].Cognition, 2005,(95):95-127.

[14] Pan, H-Y. & C. Felser. Referential Context effects in L2 ambiguity resolution: Evidence from self-paced reading[J].Lingua, 2011,(2):221-236.

[15] Papadopoulou, D. & H. Clahsen. Ambiguity resolution in sentence processing: The role of lexical and contextual information [J].JournalofLinguistics, 2006,(42):109-138.

[16] Sorace, A. & F. Francesca. Anaphora resolution in near-native speakers of Italian[J].SecondLanguageResearch, 2006,(3):339-368.

[17] Spivey-Knowlton, M. & J. Sedivy. Resolving attachment ambiguities with multiple constraints[J].Cognition, 1995,(55):227-267.

[18] Ying, H. G. Multiple constrains on processing ambiguous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Adult L2 Learners[J].LanguageLearning, 1996,(4):681-711.

[19] 戴煒棟,韋理. 中國學習者英語冠詞語義特征習得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2):136-142.

[20] 李景泉,蔡金亭. 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冠詞誤用現象[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6):58-62.

[21] 韋理,戴煒棟. 大學生英語定冠詞句法語用接口習得研究[J]. 中國外語,2010,(2):47-53.

[22] 楊梅. 英語冠詞二語習得研究:歷史與現狀[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9,(10):38-44.

[23] 楊梅. 中國學習者英語冠詞的二語產出——關于音韻遷移假說的實證檢驗[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1):65-79.

[24] 趙晨. 中國英語學習者詞匯歧義加工中的語境效應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2,(2):55-59.

[25] 朱葉秋,文秋芳. 大學生英語口語中零冠詞使用正確性的預測因素研究[J]. 現代外語, 2008,(4):399-405

Article Sensibility i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Processing of Ambiguous Sentences

ZHAO Chen

(National Key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Two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explore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offline and online attachment strategies of PP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ing of English VP+NP+PP ambiguous sentences. Experiment 1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articles in NPs did not affect the learners’ offline attachment strategies, both the high and the low proficiency learners tended to attach the PPs on VPs; Experiment 2 found that both the high and the low proficiency learners were not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of articles, but the high proficiency learner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ambiguous PP structures than the low proficiency learners while online processing the ambiguous sentences. The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the Referential Theory, but lent some evidence for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mbiguous sentences; article sensibility; Referential Theory; Interface Hypothesis

2013-04-16

本文為筆者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二語歧義加工角度看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能力的發展”(項目編號:11BYY036)階段性成果。

趙晨(1968-), 男,湖北仙桃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二語習得。

H319

A

1002-2643(2014)01-0048-06

猜你喜歡
英語實驗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微型實驗里看“燃燒”
做個怪怪長實驗
玩轉2017年高考英語中的“熟詞僻義”
NO與NO2相互轉化實驗的改進
實踐十號上的19項實驗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實驗流體力學》征稿簡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精品30p| 国产精品3p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色亚洲| 操美女免费网站|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久综合日韩| 精品91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欧美在线导航|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青青草一区|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页|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不卡|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污视频日本|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欧美精品xx|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人人射|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网|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黄色片|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