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
從《詩經》中的“適彼樂土”,到《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東漢末年黃巾軍的“黃天太平”,到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賦”;從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到康有為的《大同書》,大同思想,可謂是中國歷來有關理想社會的最經典的表達模式。
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的人民公社,無疑是對“大同”社會理想的超大規模實踐——它發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8億人卷入其中,持續時間長達27年之久。而結果卻是,導致億萬人在食不果腹的困頓中掙扎。
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這一按,改變了小崗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農村的命運。
1979年,小崗村民以糧食總產超過“文革”時期平均產量的4倍,回答了一年前那冒險按下的18個手印的價值。然而,這卻不能阻止左傾勢力的群起圍攻。政治重壓之下,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以其非凡的勇氣和膽識,外御批評,內表支持,終讓這團由民間沖決舊體制的星火擺脫了被半途掐滅的噩運,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勢,從而拉開了史詩般的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這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能歷經險阻破繭而出,有一個人的態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便是鄧小平。1980年5月31日,他在同其他中央負責人就農村問題發表重要談話時明確表態,支持“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給了“反叛者”一劑定心丸。
7個月后,黨中央發布關于農村發展的1號文件,“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終于作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合法形式被確定下來。而在廣大農村,幾乎是一夜之間,便普遍完成了分田到戶。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人民公社正式宣告解體。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地位的確立,給農村的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國家對農村、農業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82年到1986年,連續5個“一號文件”的出臺,將農村推入了加速發展的軌道。
在中國改革開放藍圖中,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這場農村改革是奠基,是發端。1983年9月,鄧小平指出,農村的責任制可以用到城市,用到工業。中國的改革由農村擴展到城市,這一步,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上繁榮發展之路。
此后30多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歷經曲折,波瀾壯闊。發展的歷程讓我們對改革的意義有了一種深入骨髓的深刻體驗——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決定中國命運。2014,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即將開啟,我們翹首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