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嶺
一說起孟郊(751-814),他的那首《游子吟》可謂家喻戶曉。自古至今,歌頌母愛的詩詞恐怕少有能出其右者:“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可孟郊的一生,用倒霉悲催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孟郊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暮年喪子,人生的不幸都讓他遇上了。因為沒有什么背景,要想混出個樣子來,孟郊只有科舉這個獨木橋可走。但眾所周知,科舉這條路,那是布滿荊棘和血淚的。
孟郊41歲才中吳興鄉貢,后來接連幾次進京趕考,無一例外都落榜了,有史料可查的,僅在41歲到46歲期間,他就曾三赴長安應舉,前兩次均落第。失意之際,他寫下數首牢騷滿腹、憤恨不平的詩作。他在《落第》一詩中這樣寫道:“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钡诙蚊鋵O山,他又寫下了:“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p>
孟郊甚至有些絕望了,他寫了首《嘆命》:“三十年來命,唯藏一卦中。題詩還問易,問易蒙復蒙。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歸去不自息,耕耘成楚農?!卑l牢騷說既然沒有當官的命,那索性以后就不考了,回老家當一輩子老百姓。
話雖是這樣說,可孟郊還是不甘心,要是不去參加考試,這一輩子估計就是死路一條。所以痛定思痛,孟郊還是決定要做最后一搏。
皇天不負有心人,年近50歲的孟郊第三次來到長安應試,居然給他考上了,壓抑了40多年的郁悶一下子爆發出來,揮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考試雖然過了,可按科舉規矩,進士中榜后并不授官,只是有做官的資格,還須參加吏部主試的博學鴻詞科或書判拔萃科考試,錄取后才能授予官職。就這樣,又過了4年,朝廷才給了孟郊一個溧陽縣尉的小官。官職雖小,但這畢竟可以讓慈母欣慰。剛到任所,孟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親從老家接來,并寫下了絕代名篇《游子吟》。
但這孟郊寫詩可以,做官還真不是那塊料,一個縣尉的小官也被他當得焦頭爛額。在溧陽,孟郊很少在衙門里待著,經常是騎著一頭瘦驢四處游逛,日落方歸,美其名曰“察民情”,可拿出的調查研究材料,盡是些苦吟詩作,很不實用。
孟郊既不務正業,又不會和上司搞關系,縣令對他很不滿意,就把他的所作所為向上級反映。上級領導于是派了個人“幫助”他工作,但是要分他一半工資。孟郊本來就工資低,這下經濟上更是捉襟見肘。
工作干不了,薪俸只拿一半,還要看別人的臉色,無奈之下,孟郊終于辭職了。迫于生計的壓力,孟郊后來又在韓愈的幫助下,到河南尹鄭余慶手下做官,定居洛陽。在他60歲時,母親去世了,孟郊悲痛萬分,辭官回老家守孝。
三年后的一個晚上,孟郊暴卒,有人說是凍死的,有人說是餓死的。史載,孟郊死時“家徒壁立,得親友助,始得歸葬洛陽”。還是韓愈、李觀、張籍這幫詩友出手相助,才買了口薄皮棺材草草下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