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前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山東菏澤等地考察時,給菏澤市、縣委書記們念了這么一副對聯。
習總書記念的是掛懸在河南內鄉縣衙三省堂前的一副對聯,為浙江嘉興人高以永1680年在內鄉縣任知縣時所撰寫。聯語樸實無華,下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為己任,造福一方;上聯的核心是正確對待百姓,“民為貴”,以百姓為本,愛民如身。這種自覺與百姓平等,時時想著為老百姓謀利益的民本思想,難能可貴。
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興人,北宋名將高瓊第22世孫。高以永天資聰穎,康熙十一年(1672)中舉人,十二年(1673)中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調任內鄉知縣,兼管鎮平、淅川兩縣事務,開清代內鄉知縣任職九年之先河。二十七年(1688)升任直隸省安州知州兼新安縣知事。三十一年(1692)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僅一年余,因勞于政務而病卒于官邸,時年63歲。高以永溫厚和平,秉性寬仁,愛護百姓。初到內鄉上任時,正值清初戰亂之后,內鄉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田野荒蕪,經濟蕭條。面對如此不堪的縣情,高以永痛心疾首,一到任就問民疾苦,賑濟災民。清同治《內鄉通考》評論說,“高以永,廣開墾,除匪盜,其有造于內鄉者甚大”。 他調離內鄉時,百姓灑淚挽留,甚至不少人送達百里之外。
其為官14年,從內鄉至安州,從安州至戶部,離任時,他隨身攜帶的只有幾件衣服和幾本書。他死后沒有留下任何屬于他自己的財產,連靈柩也不能運回,靠親戚朋友資助才得以歸葬。
內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歷明、清,至民國時期均為縣治所。1982年,被批準為全國第一個縣衙博物館。如今,內鄉縣衙博物館是廉政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了上述提到的那副對聯以外,內鄉縣另外還有35副對聯,有“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說法。
內鄉縣衙的官署文化突出體現在衙內的楹聯上,主要建筑物的門前都有一副楹聯。這些楹聯對仗工整,筆法遒勁,大多數是為官從政、為人處世的自勉警世之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