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濤 河南省洛陽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 471002
缺血性眼底病變是對一類疾病的總概括,其包含了多種疾病,如視盤血管炎、視網膜動脈栓塞等[1]。其主要表現為視功能下降和視野缺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營養視網膜和視神經的血管循環不暢通致使缺血缺氧引起細胞和組織水腫。缺血性眼底病變是一個急性缺血過程,視力下降非常迅速,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是可以恢復部分視力的。我院選用中藥川芎嗪治療缺血性眼底病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2009年1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診的缺血性眼底病變患者中隨機挑選140例,并通過盲分法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治療組中男38例,女32例,發病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54.5歲,其中視網膜靜脈栓塞18例,視神經病變46例,視網膜動脈分支阻塞10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31例,發病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53.8歲,其中視網膜靜脈栓塞16例,視神經病變47例,視網膜動脈分支阻塞11例。
1.2 方法
1.2.1 對就診的缺血性眼底病變患者的過往病史進行詢問,同時檢查患者的視力、視野以及眼底的狀況,并由此判斷就診的患者是原發性缺血病變還是繼發性缺血病變。挑選的患者病程要不超過5個月,患者患病的嚴重程度沒有限制,年齡最好在16~80歲之間。根據要求選出140例患者進行研究。
1.2.2 治療組的患者靜脈滴注200mg川芎嗪與500ml 5%葡萄糖液混合液,1次/d,2周為1個療程,同時靜滴5~10mg的地塞米松,5d后減量直至停用。對照組選用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進行靜脈滴注,同樣是1次/d,2周為1個療程,同時靜滴5~10mg的地塞米松,5d后減量直至停用,除川芎嗪之外,其他藥物均與治療組一樣。
1.3 療效判定 在治療之前和治療之后,對所有患者進行視力、視野以及眼底的檢查,均采用眼底鏡、電腦視野機和對數視力表這些方式。將療效分為四個等級,痊愈:視力恢復到1.0后者同健康的側眼一致,此為視野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視力提高3行或者3行以上,視野得到明顯擴大,同時視網膜和乳頭均已消失,色澤紅潤,不存在出血狀況而且動脈血管比較充盈;有效:視力提高2行以及視野也有所擴大,眼底水腫狀況有所好轉,出血吸收,同時動脈細;無效:治療之后與治療之前視力差不多,沒有得到提高或者只是提高了不到1行,出血沒有得到吸收,動脈極細,視神經依舊萎縮,視野的缺損情況沒有得到改善,視乳頭以及部分視網膜的顏色依舊較淡[2]。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2周之后,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的療效好。治療組的痊愈者11例,顯效31例,有效2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0.0%;對照組痊愈者3例,顯效14例,有效26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61.4%。兩組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視力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視力均有變化。但治療組患者的視力恢復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的視力恢復要好。治療組對比對照組,視力≤0.1的患者明顯減少,視力≥0.7的患者明顯增多。兩組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患者的視力比較
缺血性眼底病變會引起視力急速下降,視野受損,這大大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研究治療缺血性眼底病變的有效方法至關重要。缺血性眼底病變的病發因素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動脈硬化等各種疾病引起血黏度的增高,后睫狀動脈的循環出現障礙,視乳頭無法供應充足的血致使視乳頭缺血缺氧,從而使得患者視乳頭和部分網膜的顏色不紅潤、視神經萎縮,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3]。
本次觀察結果顯示,靜脈滴注中藥川芎嗪的治療組總有效率比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要高。在人們不斷致力于川芎嗪的藥理研究過程中,人們已經認識到川芎嗪含有多重藥效學以及生物學的效應。中藥川芎嗪是從川芎提取出來的,它的功能顯著,能夠活血化淤,改善血循環中的障礙,并且對治療血流變學異常也有改善作用,同時川芎嗪注射液還能夠降低全血與血漿的比黏度,對血漿纖維蛋白含量的降低也有顯著的效果。目前,越來越來多的眼科學者開始關注中藥川芎嗪對眼底疾病的療效,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驗數據來支持川芎嗪應用于缺血性眼底病變的研究。
[1] 魏光杰,何佃菊.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缺血性眼底病變73例〔J〕.陜西中醫,2012,33(11):1501-1502.
[2] 王亞明,楊紅.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缺血性眼底病變療效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1):2538-2539.
[3] 吳沂旎,郝進.川芎嗪對視網膜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及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2,22(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