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鷹
鹽城技師學院堅持“需求第一”“工學一體”的技工教育辦學特色,將示范校建設計劃的五大重點專業和兩個特色項目,分解成7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83個三級指標、268個四級指標,探索按需辦學路徑,提升了辦學水平。
改革專業建設 校企相融
依據示范校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計劃,進一步推進“校中廠、廠中校”的辦學方式,專業建設圍繞市場轉、跟著企業走、貼近崗位學。
一是按需設置專業,在專業建設中全面實施校企對接,以保證培養的技能人才基本滿足現代企業需求。建立長期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直接指導專業建設改革。二是融招生與招工、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員工一體,推行專業建設的“五個共同”,即校企共同組織招生招工、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確定課程內容、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互為學生評價。三是探索校企共建。把企業的生產工藝、設備設施、專業技術人員引入學校,學生課堂教學、頂崗實習深入到企業。學校通過校企共建互為基地,全面改革教育教學內容,辦學內涵明顯提升。
創新課程體系 學做對接
課程體系決定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關系到學生能干什么、會干什么。鹽城技師學院在以能力為本位、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職業功能模塊課程構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首先,通過組織市場調研,確定工作任務。根據職業功能模塊課程體系開發作業指導書,組織課程構架前的市場調研,主要內容包括專業技術相關企業的職業崗位、工作項目、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與素質、人才結構與需求等狀況,分析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其次,依據工作任務確定培養方案。根據國家職業標準,遵循教學規律,將工作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參照相關性、同級性原則,整合教學項目,形成專業基礎、職業能力、能力拓展以及職業素質的課程結構,配備資源、安排教學,確定培養方案。第三,分析課程內容確定課程大綱。根據專業培養方案,明確課程要求,分析課程內容,組成教學項目。將教學項目分解成各個任務,確定內容及課時,建立過程評價體系,編寫教材。共編寫58門課程大綱、58份校本教材,建成數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和職業素質課程體系,創建12門省級精品課程。
打造師資隊伍 四位一體
鹽城技師學院全力實施“四位一體”的師資隊伍建設工程,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教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榮獲中國職協優秀成果一等獎40多個。
一是培養名人名師。學校建有國家、省、市三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窗口、高素質師資培訓的平臺、高技能人才成才長的搖籃。二是提升骨干教師。充分利用出國學習、高校進修、承擔科研等途徑,提升重點專業的骨干教師,超額完成項目建設中的師資培訓任務。三是認定一體化教師。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專業理論教師下企業、實習指導教師進高校,已有150多名中青年教師達省一體化教師標準。同時實施學校標準的一體化教師資格認定,凡考評合格者發其資格證書,并根據初、中、高不同級別落實課時待遇,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學習主動性。四是聘請兼職教師。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兼職教師、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顧問。
拓展多元辦學 服務社會
多元辦學即多元素多成分辦學,開展多元辦學既服務社會,又能提升學校自身“造血”功能。學校內設職業培訓處,有專職工作人員20名,年培訓各類人員萬人以上。同時,學校還接受省外職業院校委托,培訓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此外,學校通過服務知名企業,不斷拓展高層培訓。例如全國印鈔造幣行業有多個企業與學校合作,委托項目包括大學生崗前培訓、骨干職工培訓、技能大賽選手培訓等。
搭建競賽平臺 引領示范
示范校建設的宗旨是“示范”,技能競賽成果直接體現示范校建設內容,備賽參賽過程是最直接的教育教學改革。技能競賽已沉積為學校的校園文化與辦學特色。老師培養冠軍,學生成為冠軍,打造了品牌學校、示范學校。培養出全省冠軍67人、全國冠軍16人,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人、全省技術能手稱號35人。技能大賽獲獎選手被國有企業、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競相聘用。
兩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收獲了“一體化、三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新機制,打造了德能兼優的教師隊伍,向社會輸送了8000多名技能人才。
(特約通訊員 葛富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