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
X 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建設已引起校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實踐。在示范校建設中,相當一部分學校都把學校文化建設選為特色項目,尤其是把校企融合的校園文化作為建設的重點方向,比如校企文化對接、校企融合的校園文化、融入企業的校園文化、企業文化進校園、職場特色學校文化等。也有將地域文化引入學校的,比如校園客家文化、書香文化等等。學校從過去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忽視,到逐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再到今天重視校園文化與職場文化的融合,這不得不說是學校建設理念上的重要轉變。
但對學校文化的關注,多數學校還停留在構建面向學生的良好育人環境和氛圍上,也就是校園文化。從學校組織文化,尤其是從教育追求和辦學理念、價值觀、學校精神等層面開展學校文化建設,還是有相當的難度。很多學校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意識不到與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問題相關,僅在問題本身中去求解,缺乏解決問題的高度,自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這就是當下許多學校所面臨的困境——文化上沒有共識和自覺,制度上沒有底線和約束,全憑校長個人的能耐艱難地推進著工作。
N 內部管理機制改革
在示范校建設中,管理機制的改革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管理架構和人事層面的改革,如校系兩級管理、崗位管理、人事管理;二是制度層面的建設,如圍繞質量管理的制度建設與完善、工作量管理、薪酬與績效管理、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管理;三是引入企業管理元素,如5S管理、6S管理、企業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運用;四是管理體系層面的建設,包括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管理運行機制建設;五是管理能力、行政能力提升等。
在學校管理實踐中,當學校走過快速擴張的階段,需要規范、穩步發展的時候,實踐證明,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是最佳的選擇,它可以使學校的管理工作規范、高效、有序,使影響質量的所有過程和環節處于有效管控之下,并形成科學的管理思維和方法。遺憾的是,這還沒有成為多數校長的共識,許多學校看似管理制度齊全、管理過程嚴格,但管理的成效卻不高,就是因為管理缺乏系統策劃,存在致命的短板,這是內部管理問題的一個方面。
內部管理的第二個方面是人事管理改革,在千秋業提供咨詢的學校中,人事管理改革相對比較深入。首先是優化機構設置,突出教育教學中心地位;其次是設置教師專業發展通道,改變行政提拔單一成長模式;三是實施崗位、編制管理,全員競聘上崗,激活用人機制;四是開展績效管理與考核,有效提升工作業績;五是崗位評估,合理確定崗位價值和績效薪酬標準,并把崗位與考核結果掛鉤,打破大鍋飯,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凡是認真進行了人事改革的學校,會為學校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或示范校建設工作保駕護航,對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與成長,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多數學校內部管理最大的問題就是人事管理落后的問題。
內部管理的第三個方面是學校品牌建設,品牌的本質是服務質量在顧客體驗后所沉淀下來的心智模式,但現實中有些學校卻舍本求末,不注重真實教育質量的提升,卻希望通過品牌的設計包裝,快速形成影響力。這樣的品牌是很難打動人心并持久存在的。
R 人力資源建設
人力資源建設無疑是一所學校能否成功的關鍵,然而現實中卻成了制約多數學校發展的瓶頸。在示范校建設中,學校可能收獲最大的就是教師和干部隊伍的成長,看到無數年輕肯干的教師快速成長為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一線教學管理干部,確實令人欣慰!
在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許多學校也開展了中層干部、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員的系列培訓,與過去只關注單項培訓的安排相比,這些學校已經開始系統的隊伍建設了。
然而,對于更多的學校,有兩個自身難以逾越的障礙。一是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學校人力資源隊伍的不良結構,很難補充足額的專業教師隊伍,很難馬上彌補年輕教師教學積累和企業實踐的不足,這需要時間和外部條件的支持。二是學校很難打破現有人事管理制度的藩籬,多年事業單位的積弊已讓太多的人麻木了,沒有校長大膽推動、上級支持、注重策略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就難以成功,就無法從根本上提升教職員工的教育熱忱和工作積極性。
S 數字化校園建設
在首批示范校特色項目建設中,選擇此項目的學校最多,為105所,占了學校總數的38%。具體內容從教學信息化、網絡信息化、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教學資源、就業服務信息化平臺,到數字化資源庫、數字化校園、數字化智慧校園建設等內容,同時,也出現了諸如中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網等公共資源和管理平臺。
從資源的管理,到資源的共享,到數字化校園、乃至智慧校園建設,其最終改變的是學習的方式:組織的學習,教師的學習,乃至學生的學習。特別是變學生傳統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協作學習,這是學生學習方式最具革命性的變革。
數字化校園建設技術已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用戶體驗能否做到最好,所共享的資源對師生有多大價值,如何做好頂層設計、系統策劃,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和完善的過程,要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還需假以時日。
B 辦學模式改革
目前的改革,從辦學主體的角度,有合作辦學、國際化辦學、組建職教集團等內容;從辦學功能的角度,有強調辦學功能的轉換,大力開展社會培訓,如送教下鄉、建職業培訓超市等;從辦學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有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如弘揚地方傳統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燕京八絕”花絲鑲嵌工藝、南珠工藝品加工、黎族文化與織錦技術培訓、川菜研發,或技術服務能力,如新能源電動車充電裝置、新能源開發、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或示范輻射能力,如對口服務、對口支援、建立職業教育協作區、師資培養基地等等。
在管理實踐中,辦學資源的獲取實際上也是校長的頭等大事。其實,教育發展到今天,應該按照基本的辦學條件標準,讓每一所學校都能得到所需的資源,而不需要校長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去爭取,這也是對校長的愛惜和保護,是讓學校回歸本職的一個重要條件。2013年,幾位頗有事業干勁的院校長不幸落馬,唏噓之余也應該反思我們的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社會法制政策環境究竟應該怎樣建設,才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康莊大道。
從這兩期雜志刊登的十大關鍵詞里,我們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呢?中國的職業教育能否應對現實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呢?
積極的看法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已經轉型——從外延發展為重點轉向以內涵發展為重點,通過示范校建設,通過眾多學校在管理與教育上的改革創新,實實在在地推動了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
悲觀的看法是:雖然強調學校內涵發展,但是影響學校內涵建設的主要障礙卻沒有消除,學校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后已經嚴重制約了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許多校長最為頭疼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讓教職員工能夠積極主動、負責任地承擔起“為人師”應盡的職責,把工作做到位。
政府現有的學校管理模式、資源分配模式、評估機制雖然也極大地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在資源整合、規模擴張方面。但顯然,在以內涵建設為重點的發展階段,原有的模式不僅低效,有時甚至還會帶來致命的負面影響,比如不按教育規律做事、不尊重制度規則、運動式的教研教改、集體弄虛作假,以及資源分配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等等弊病,都嚴重阻礙了學校的內涵建設。
我們真誠地希望:通過政府頂層設計和職業院校改革創新的推動,讓學校回歸本職,讓教育回歸本質。這也許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就是我們的中國職教夢!
(作者為北京千秋業教育顧問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