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龍
摘 要:結合技工院校學生特點,采用一體化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本文就計算機應用基礎項目教學過程中的授課內容設計和教學組織,實施任務引導下的一體化教學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一體化課程 任務引導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進一步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重視。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產業知識化的大趨勢下,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各企業普遍要求員工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業務工作的能力。技工教育作為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點訓練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能的訓練。如何讓學生學好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就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議題。
一、現階段技工院校學生特點分析
一是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技工院校大多數學生在初、高中期間文化理論課基礎差,對整個學習行為缺乏認同感和成就感,沒有學習動力。
二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片面認為計算機應用基礎不是專業主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三是大部分學生經常接觸計算機,但局限于電腦網絡游戲、聊天軟件、電影視頻等。學生雖然對以計算機為載體的網絡世界充滿迷戀,但是對于本課程的學習卻帶有“本能”的排斥。
二、教學目標、內容分析與設計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應用基礎以培養學生具有信息素養作為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探求計算機知識的興趣,二是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三是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含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兩大部分,重點突出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簡單的理論加操作的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較差。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的一體化教學方式就是通過對教材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梳理,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親身接觸到的一些實例,將教學內容設置為生動的教學項目,如黑板報的編輯與排版、制作廣告宣傳頁、創建模擬工資表等。讓學生分組、分角色完成項目中的任務,將學生無形的學習過程轉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作品、產品。依托創立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景,使學生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是任務的主人,而教師則是任務的提出者和學生實踐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主要的任務是將學生組織起來,通過積極的自學去互相幫助、努力探索。教師表面上是“旁觀者”,其實是“導演”。
三、教學實踐過程
以“報刊的編輯與排版”為例,教師布置任務,運用角色模擬的方法,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同學A為“主題策劃人”,負責擬定報刊主題,利用網絡收集相關素材,也可針對這一主題在班級內收集稿件,把內容整理好形成電子版稿件。同學B為“版面策劃人”,負責報紙版面的整體設計,并對稿件進行審核把關,包括稿件的字數、用詞等。同學C為“編輯排版師”,把收集來的稿件按照策劃方案進行排版編輯,包括文字的排版、圖片的設置、版面的美化等。同學D為“印刷工”,負責報刊小樣的打印。同學E為“讀者”,負責對報刊的主題、內容、版式等進行整體評價。
通過教師組織、指導學生自主學習Word相關操作知識,完成各自的任務。任務結束后,學生依次互換角色,承擔教學項目中不同的任務,如A同學承擔B同學的任務,B同學承擔C同學的任務,依此類推,這樣學生之間就可以實現相互幫助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四、教學效果評價
遵循以過程考核為主的原則。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全程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況,評估學習效果。每個教學項目完成時,通過任務的分工和角色的設計,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匯總,對任務完成的結果進行自評,各小組之間進行互評。通過展示各小組作品,采用“個人、小組、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按照評價標準從“作品效果、作品創作過程”兩個方面評價學生作品。最后由教師本著多鼓勵、多肯定的態度對各組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同時教師要做好教學過程和結果的記錄、總結,針對教學各環節的不足之處及時改進、調整。
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采用任務引導、項目驅動的“一體化”教學方式與過去理論講授加上機操作訓練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當然,在教學任務設置、教學場地布置、教學設備配置和細化教學組織等方面還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羅京麗.關于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5(2).
[2]劉笑歡.任務驅動法在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單位:長治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