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2008年,為了慶祝奧運會在北京舉行,法國皮具品牌Longchamp曾推出一款男式郵差包。細膩的黑色小牛皮上,用鮮紅的油彩涂寫了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是的,它從造型到圖案都與30多年前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風行的“黃軍挎”如出一轍。會有人出6000多元人民幣買一個這樣的背包?毫不意外地,一年后,這款包與開設在王府井大街最繁華處的Longchamp專賣店一同銷聲匿跡了。
土豪金龍的失敗案例
而就是眼下的情況,北京一家奢侈品折扣店的角落里,壓著一只刺繡著龍圖案的男士皮包,最近兩三個月來,甚至沒有一位顧客詢問過它的價格。這款包其實來頭不小。2012年,瑞士最著名的奢侈品品牌Bally特意推出“龍”系列皮具,希望借中國元素向在全球瘋狂采購奢侈品的中國消費者示好。這一系列產品包括皮包、iPad皮套、高幫真皮休閑鞋等,每一款都帶有巨大的“土豪金”色真龍刺繡。Bally是真心下了一番工夫的——以前,奢侈品品牌所謂的中國風,常常錯把歐洲傳說中長著翅膀的噴火龍當成了中國的生肖,而Bally的龍活脫脫就像從九龍壁上飛出來的,每一片龍鱗都是用金線一片片細細地繡出,惟妙惟肖。
但效果卻和噴火龍沒什么不同。這次頗具誠意的宣傳,依然以奢侈品行業典型的失敗案例為終結。同一批產品,不但扔在中國折扣店的角落里,還堆在歐洲、美國折扣店貨架的最下層,落滿了灰塵。
Montblanc亞太區總裁詹兆安(James T. Siano)的一席話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些中國風會刮錯了方向。1998年時,他做了一個提案,準備開發中國市場。當時奢侈品行業的朋友們都問他:“你要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前途放在中國這個依然很窮的市場上?”而十多年后,當中國成為奢侈品銷售增速最快的市場后,當年質疑他的那群人態度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現在我一回總部開會,每個人都過來跟我聊天,說想來中國定居!我想他們并不一定真的了解中國,也許只是讀過一本書,到中餐廳吃過飯,那就是他們所了解的中國文化了。”
從“為人民服務”,到“土豪金龍”,再到各種漢字圖案、青花瓷、絲綢乃至旗袍,外國時尚品牌的中國風實際上大多是這樣誕生的:一些外國設計師、甚至是頂級設計師,帶著討好中國消費者的任務,獵奇般地去尋找各自眼中的中國符號。這樣做出來的產品,代表的只是西方對于東方的單方面想象而已。簡單來說,這類產品或許只有第一次到中國旅行的“老外”們自己才會感興趣。
他們不知道,中國消費者之所以會選擇這些外國品牌,恰恰是想避開這些“土”元素。網絡上曾經有過一組非常有趣的搞怪圖,一位設計師用PS軟件將洋品牌上的字母圖案翻譯成中文,效果立刻從國際一線跌入鄉村非主流級別。例如,一款美國設計師Marc·Jacobs個人品牌的皮包,側面印有兩行時髦的英文。但如果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效果就變成了這樣:第一行是“馬克品牌,由馬克·雅各布設計”,第二排是“馬克·雅各布公司生產”。這效果,堪比父輩們拎過的寫有“上海”字樣的黑色人造革拎包。
不論是服飾還是汽車,讓中國消費者甘愿掏腰包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品質,還包括附加在產品上一系列光環。它們要能在第一時間展現主人的收入水平以及品位愛好,一位傾心中國傳統文化的富人,可能會穿頂級裁縫制作的中式服裝、手工縫制的中式布鞋,但絕對不會拿一個繡著龍形圖案或寫著“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的外國品牌皮包。
但許多歐美品牌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在“邪路”上越走越遠。
幸好今年是蛇年,歐美品牌紛紛撤下惡俗的盤龍圖案,開始在蛇皮元素上做文章。乍一看,蛇皮與龍紋的目的都是迎合中國生肖的元素,但取得的效果卻可能截然不同——在現代中國,龍早已成為土氣、庸俗甚至“黑社會”的標簽,而蛇紋,卻褪去了從前的禁忌色彩,開始成為一種高端物料的代名詞。在年初的巴黎和米蘭時裝周上,Ferragamo、Cavalli、Chloe、Prada、Lanvin等品牌,將蛇紋哄抬成了本年度的流行元素,這樣的產品,想來不會愁曝光率和銷路。
小品牌逢迎,大品牌傲慢
盡管時尚潮流一向是由奢侈品品牌以及歐美頂級設計師引領的,但在討好中國消費者方面,它們卻遠不及一些快時尚品牌甚至運動休閑品牌做得好。
說到對中國元素的使用,Nike既是開創者,也是用得最成功的。早在12年前,Nike就推出了紀念馬年的特別款球鞋,至今已出齊一整套生肖系列產品;2004年,推出上海城市元素的球鞋,先后借用豫園的窗欞和小籠包的設計元素;從2005年開始,為旗下球星詹姆斯推出中國特別版球鞋,最初幾年圍繞著中國紅的主題元素,后來越來越多樣化,今年的主題為“兵馬俑”。
與奢侈品的中國風頻頻遇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Nike幾乎每款“中國特色”產品都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道理也非常簡單:以Nike為代表的運動品牌,目標群體主要是青少年,他們需要的彰顯個性,所以如果是一條代表中國的龍出現在球鞋上,他們會認為是洋品牌商標之外額外的拉風元素。
而Bally,以及其他眾多歐美品牌,其受眾卻是中青年。這些人追求的是奢侈品品牌本身,其logo要重于一切其他裝飾,甚至重于款式——這類消費者購買洋品牌的時候,經常選擇最經典、辨識度最高的款式,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消費者在挑選奢侈品時,永遠只盯著“經典款”,而對每一季的新品不大感冒。
運動品牌照顧中國消費者的另一個表現,是采用了與歐美截然不同的尺碼。
經常在國外購買服裝的男士們都會注意到,歐洲和美國的服裝尺碼普遍比中國偏大一號:美國的中號,與中國的大號大小相當。而Nike很早就在美國和中國采取了兩套不同的號碼體系,美國的M號是175,而中國是170,這讓中國消費者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尺碼。
與之相比,許多歐美大品牌就顯得太傲慢了,即便是在中國國內專賣店銷售的產品,依然采用歐美的尺碼,例如非常受歡迎的英國服裝品牌Burberry。
從去年開始,Burberry就宣稱要將“中國的年輕客戶群體”作為自己的目標客戶,通過數字網上的宣傳營銷在這個群體當中獲得突破。過去一年,Burberry在全球的營業收入略有下滑,但在中國市場仍舊保持了雙位數的增長。
不過這些策略,并沒有變成實實在在的動作。Burberry從未根據中國消費者的身材來調整服裝版型。大多數中國男性花數萬元人民幣購買了Burberry的羊絨大衣后,會尷尬地發現袖子有點長。
Burberry并不是不了解亞洲人的身材,只是為亞洲人量體裁衣的待遇,還沒有輪到中國消費者。
在日本,Burberry通過三陽商貿會社投放了三個分支系列,所有的服裝都按照日本消費者的需求來設計,按照日本人的身材剪裁,僅在日本國內銷售,甚至價格也比英國本土的Burberry產品親民許多。因此國內許多人消費者海淘Burberry西裝,首選地居然不是英國,而是日本,這便是大品牌區別對待的典型例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