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姚 斌 薛相才 仇國強
依托普光氣田開發建設的輻射拉動,氣田周邊工業產業快速興起,新型城鎮化發展勢頭迅猛。
四川達州市宣漢縣處于川渝鄂陜四省市的結合部。由于交通閉塞,這里的的工業基礎薄弱,屬于欠發達地區。然而,隨著普光氣田的開發建設,一切悄然發生了變化。
宣漢縣普光鎮附近幾個小山村的村民,搬進了統一規劃建設的居民小區。街道兩旁商鋪林立,過往人流熙熙攘攘。昔日煙熏火燎、靠柴火做飯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戶戶直通灶臺的管道天然氣。鄉親們說,咱生活過得越來越像城里人。
2014年5月12日,四川省宣漢縣普光鎮銅坎社區居民楊明生領到了當月的社保金,這是她參保以來領取的第18個月的社保金。“本月的社保金是700元,比首月多了200元。”楊明生說。
2008年,因普光氣田開發建設,楊明生家1.7畝土地被征用。失地后,楊家5口人全部辦理了農轉非手續,楊明生和老伴享受到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
從“村民”到“居民”,變化的不止是身份。
2008年以前,宣漢縣土主鄉石人村搬遷農民鄔興玲一家一直住在上世紀20年代建造的低矮、簡陋老房子里。“真沒想到,我們農民還住上了城里才有的樓房,過著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樓房里,鄔興玲臉上露出了發自心底的笑容,“你看,我這房子100多平方米,光臥室就有四間,比以前住的房子舒適多了!”
為妥善安置因普光氣田天然氣凈化廠建設和集輸工程建設而拆遷的居民,讓他們享受到氣田開發帶來的實惠,中國石化和當地政府部門精心規劃設計,按照城市住宅標準分期分批建設高規格的住宅小區——氣都新村。不僅為每戶居民建造面積為100多平方米的住房,還為每戶新建一個面積為33平方米的門面房,用于出租或者經營。
在“氣都新村”內,電話、有線電視、互聯網、管道天然氣相繼進入居民家中。
如今,普光鎮銅坎社區一幢幢現代化居民樓櫛比鱗次。昔日依山筑房、散居山間的村民,如今住進了同一棟樓房,成了門戶相對的鄰居。社區內有高標準規劃建設的水、電、氣、路、通信等基礎設施,也有便民服務超市、合作醫療點、休閑健身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鎮悄然落成。
擰開燃氣爐的開關,只聽噗的一聲,藍色火苗便跳了出來。一壺水不消幾分鐘便可燒開,方便快捷。
這是近年發生在宣漢縣普光鎮銅坎村居民李含友家的新變化。
“以前燒木柴,整天都煙熏火燎的。現在做飯,連鍋底都不黑了,廚房跟廳堂一樣干凈整潔。”李含友說。
如今在宣漢縣,得益于普光氣田開發,已有7個鄉鎮2萬戶居民享受到了管線進村入戶的“福氣”,走在了當地城鎮化發展的前列。
(3)AAC收到請求之后,向用戶手機流量承載所在SAEGW和PCRF發送QoS更新請求,SAEGW、MME以及eNodeB等網元同步執行請求,保證流量承載達到QoS參數要求。
“作為大型國有企業,我們不僅要把普光地下‘氣龍’牽出‘深宮’,還要把資源帶來的便利福澤大巴山群眾。”中原油田副總經理,普光分公司經理、黨委書記陳惟國說。
2010年,在普光氣田投產之后第二年,普光分公司便著手為地方供氣事宜。

□ 普光鎮銅坎社區一幢幢現代化居民樓鱗次櫛比。祝廣影 攝
2010年年底,管線天然氣“落戶”李含友家的廚房。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用上管線天然氣時的激動與欣喜,“那年年夜飯就是用天然氣燒的!”
土主鎮街道居民胡令江家是2013年接通天然氣的,雖然晚用了兩年,但是能用上“質優價廉”的管線天然氣,胡令江還是感到很幸運。
胡令江算了一筆賬,“以前家里做飯取暖用的是液化天然氣,一個月要用掉一罐,花費135元;現在用上了普光氣田的凈化天然氣,一個月用15立方米,才30塊錢,一個月就可以省100元。這還不算準備取暖用的‘白煤’。”用上“本地產”的清潔天然氣,胡令江每年冬天必備的500斤取暖“白煤”成為歷史。
家住羅家壩的羅玉蘭和丈夫在普光安置新區租了個門面,開了一家小飯店。
憑借著那股子樸實、能干勁兒,小店生意越來越好,有時候一天能賣出100多條鯽魚,一家四口的小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生意好了,人也更加有干勁,可無奈“家伙什兒有時候不‘給力’”。
“幾天就能用完一罐液化氣,如果算不準,經常就會出現‘斷氣’的情況。”羅玉蘭語氣中透著無奈與可惜,一半是因為損失了不少生意,一半是因為影響了小店的形象。
2013年上半年,來自普光氣田的管線天然氣正式接到了灶臺。一年多來,他們的小店從未因用氣問題耽擱一單生意。
精打細算的羅玉蘭還發現,用上天然氣后,每個月的成本低了不少。小店每月平均能用7罐液化氣,這一筆開銷就能達到1000元;而現在使用天然氣,每月成本不過600元。
“省下的錢剛好夠細娃買文具用。”羅玉蘭一手摟著一個孩子,臉上溢滿幸福。
據了解,普光分公司目前已經建成普光、大成等6個交接計量站,為普光、雙河、胡家、毛壩等7個鄉鎮12萬居民供氣。下一步,普光分公司還將進一步擴大供氣范圍,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氣田開發建設帶來的實惠,讓“灶臺革命”打通更多的鄉鎮。
依托普光氣田天然氣和硫黃資源,2008年,宣漢縣在普光氣田附近土主鄉規劃建設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普光經濟開發區,大力發展天然氣凈化和以天然氣為燃料的下游項目及配套產業。
園區經濟的繁榮帶動了宣漢縣城鎮化發展步伐。按照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戰略,宣漢縣把普光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加快推進開發區四個工業園所屬鄉鎮——普光、柳池、南壩、胡家的特色產業新城建設。
與此同時,宣漢縣還確立了“城區、園區、景區”的建設目標,堅持配套產業同步發展。明確柳池工業園重點發展機械制造、冶金、建材產業,普光工業園重點發展天然氣硫黃精細加工和鹵化工產業,南壩工業園重點發展輕工、制造、包裝及加工產業,胡家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食品、醫藥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同步帶動金融、商貿、旅游、交通、種養等相關產業,形成“以園興城、以城促園、園城聯動”的良好格局。
如今,隨著普光氣田帶來的連鎖效應不斷開花結果,達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離普光老場鎮幾里之外的地方,已新建起一座現代化的“氣都新居”,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在宣漢縣,也新建起了西區新城;在達州市,城市也不斷向外延伸,并新規劃了六大片區的未來城市框架。
隨著新型城鎮化浪潮席卷而來,從2013年開始,達州市委、市政府也對達州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確立了把達州建設成為“雙百”大城市以及把達州打造成為川渝鄂陜區域結合部中心城市的目標。
“到2015年,達州的城鎮化率將達到42.7%;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1.7%;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68%。”達州市委書記焦偉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