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玉琴
我國甲醇開工率一直在60%以下,產能過剩的局面短期內仍將存在,但產能盲目擴張的勢頭已經開始放緩,甲醇替代石化原料將成為甲醇消費重要的發展方向。
我國是世界甲醇大國,產能、產量、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產能超過世界的50%。以甲醇為基礎的下游產業眾多,產品覆蓋面廣,特別是甲醇制烯烴和甲醇燃料等新興下游產品的應用開發,為甲醇開拓了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國內甲醇產能過剩嚴重,正在進行一次行業大洗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
本世紀以來,全球甲醇供應量和需求量均呈現較明顯的增長態勢,產能年均增速超過10%,需求量年均增長接近5%。而近年來全球甲醇產能快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則來自亞洲的中國。2013年全球甲醇產能在1.04億噸,其中亞洲產能在7477萬噸,占到全球總產能的71.89%,而中國占到全球總產能的51.82%;其次是南美洲,占到全球總產能的12.11%。
由于前幾年甲醇價格處于高位,我國甲醇行業掀起擴能大潮,國內供應量快速上升。尤其在2007~2010年間,年均增長率高達30%左右。之后產能擴張勢頭雖有放緩,但2007~201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依然保持在26.54%的水平。從區域布局來看,甲醇市場的供應格局為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狀態。2013年,西北、華東、華北地區產能占國內總產能的70%以上,占比分別在40%、19%、14%,西北地區產能在國內占有絕對優勢。

圖1 2013年全球甲醇產能分布比例

圖2 2007-2013年國內甲醇供應形勢變化
然而產能快速擴張也給我國甲醇行業帶來投資過熱、產能過剩等問題。伴隨著甲醇裝置的大量上馬,而配套的下游需求增長速度較慢,國內甲醇行業過剩形勢愈發嚴峻,2014年上半年表現尤為明顯。新增產能陸續釋放,而市場一直看好的烯烴項目卻未能如期投產,市場供應壓力逐漸增大,價格自然承壓下行。
根據國際經驗,產能利用率保持在81%~82%之間是衡量工業產能是否過剩的臨界點。從近年來國內甲醇行業平均開工率數據來看,我國甲醇開工率一直在60%以下,2013年甲醇平均開工率為57.13%,處于嚴重過剩的狀態,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在國外,90%以上為天然氣制甲醇,而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以煤為消費主體的能源格局,我國甲醇的主要生產原料也是煤炭,占國內甲醇產能的一半以上。焦爐氣甲醇作為焦化行業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近年來發展也比較快,但開工容易受到焦化行業的影響。
天然氣甲醇受原料供應和價格上漲的影響,多年來產能利用率一直不高。未來,天然氣供應和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將更顯著,開工率將呈下降趨勢,預計部分天然氣甲醇裝置將面臨關停或進行原料結構調整的局面。據卓創資訊了解,目前已有個別西南天然氣制甲醇生產商開始考慮轉為煤原料路線的可行性。盡管我國有豐富的頁巖氣資源,但勘探技術仍顯薄弱,因此短期看發展頁巖氣制甲醇仍存在較大的困難和障礙。
從產能地區分布比例看,有豐富油氣、煤炭等資源的西北地區,自然吸引了眾多大企業的涌入,近兩年包括神華、國電在內的各個領域的能源巨頭紛紛搶灘西上。在豐富的能源資源支撐下,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為主的能源化工已成為西北地區的特色和優勢產業。西北產能自然占據國內甲醇產能的首位,占比高達40%,并且產能較大的裝置也多分布在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多數為焦爐氣制甲醇,占據第三位。西南地區多數為天然氣制甲醇,因為天然氣限氣,當地整體開工負荷較低,產量相對較低。

圖3 2013年國內甲醇按照生產原料分布對比
雖然我國甲醇產能過剩的局面在加劇,但甲醇裝置規模和產業集中度也在進一步提升,目前已經形成神華、兗礦、中海油、內蒙古博源、新疆廣匯等多家百萬噸級以上規模甲醇生產企業。2013年,我國排名前30位的甲醇生產企業產能約占總產能的48.51%,體現了較高的產業集中度,但也同時意味著,剩余100多家企業只占到全國產能的一半左右。總體上看,我國中小型甲醇生產企業依然眾多,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甲醇生產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但當地市場容量非常有限,消費市場則以沿海地區為主,產銷嚴重分離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
甲醇屬于危化品,運輸必須使用專用槽車,不僅高溫季節不適宜大量儲存,而且長距離運輸存在安全隱患。近兩年與甲醇有關的交通事故頻發,屢釀慘劇,“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至今記憶猶新。各地檢查力度也不斷加大,西北外發甲醇限裝、限行導致運費不斷上漲,物流成本越來越高,增加產品銷售成本,進而削弱內地甲醇到達沿海市場的競爭力。
我國是甲醇凈進口國,進口甲醇在國內甲醇市場供應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尤其是2009年開始,我國甲醇進口量出現大幅增長。其主要原因是國外多為天然氣制甲醇,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際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導致國外甲醇成本低廉,而國內甲醇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存在著物流運輸等諸多問題。和西北貨源相比,部分近海貨源的到港顯得更為便利,從而吸引了大量沿海生產企業及中間商對進口貨源的采購。另外,近兩年沿海地區新增的甲醇制烯烴裝置也對港口地區需求起到較大的拉動作用。
近年來國內甲醇進口量一直維持高位,而出口則因成本優勢不明顯而處于低位。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下半年,受國外多套甲醇裝置集中停車影響,進口貨源大幅減少,同時歐洲地區市場價格因貨源短缺而大幅攀升,打開了中國和歐洲地區的套利窗口,出口量明顯反彈。

圖4 2004-2013年我國甲醇進出口數據對比

圖5 2007-2013年我國甲醇表觀消費量走勢
針對國內甲醇行業發展狀況,在2009年以來國家發布的有關文件中,甲醇成為重點調控對象之一。尤其是201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進一步嚴格了甲醇項目的審批管理,禁止建設年產50萬噸及以下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甲醇項目。
據卓創資訊統計,2014年國內甲醇產能將達到6361.5萬噸,其中2014年新投產甲醇產能在932萬噸。西北新增產能640萬噸,華東新增產能130萬噸,華北新增產能112萬噸,西南新增產能50萬噸,國內甲醇供應格局整體變動不大,依舊以西北占據主導,東北地區供應仍較少。
甲醇產能過剩的局面短期內仍將存在,但產能盲目擴張的勢頭已經開始放緩。未來單純擴大產能的商品甲醇項目產能增長有限,甲醇產能增長主要來自于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根據目前國內甲醇擬在建項目進展情況,并考慮部分落后產能逐漸關停,預計2015年國內甲醇產能將控制在6500萬噸/年左右。
在產能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甲醇消費量也經歷了快速增長。據卓創資訊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甲醇表觀消費量為3287.11萬噸,接近2003年的8倍。拉動我國甲醇消費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除甲醛、醋酸、甲烷氯化物等傳統領域保持穩定增長外,醇醚燃料、替代石化原料(甲醇制烯烴)等新興領域發展更為迅速。

圖6 2011-2013年國內甲醇下游消費結構變化

圖7 2014年國內甲醇需求格局預測
以煤為原料經甲醇生產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的生產工藝技術(簡稱MTP/MTO)是近年來中國煤化工發展的熱點。2011年以來,我國煤制烯烴示范項目運行負荷逐漸提高,在當前油煤比價下,煤制烯烴經濟效益較好。2014年即將投產的甲醇制烯烴裝置初步統計有7家,總的甲醇制烯烴裝置產能增加360萬噸,部分裝置是在2014年底投產。除去幾套自配原料甲醇的大型裝置以外,計劃年內投產且需外采甲醇的烯烴裝置對甲醇拉動量接近300萬噸,加上兩套甲醇制芳烴裝置,甲醇需求量將增加近380萬噸。
目前醋酸等部分傳統下游需求領域已經處于產能過剩和市場飽和狀態,后期需求增速也將放緩,對于需求格局影響不大。未來2~3年間,甲醇制烯烴將成為甲醇下游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此外,2013年初甲醇制芳烴中試裝置也順利試車成功,預示著我國甲醇替代石化原料將成為甲醇消費重要的發展方向。
從大區消耗情況來看,需求增量較多的地區是在西北地區和華東地區,預計2014年華東地區需求量依舊占據首位,西北地區受甲醇制烯烴消耗量增多影響,整體甲醇需求量將超過華北地區,占據第二位,東北地區需求量處于偏少狀態。
明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甲醇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甲醇行業將按照園區化、集約化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當前國內長期粗放型發展模式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仍舊比較突出,傳統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低價競爭激烈等問題導致行業整體競爭力偏弱。隨著煤制烯烴項目的陸續投產,將很大程度帶動煤制甲醇開工率的提高。此外,在甲醇行業淘汰落后、技術升級、結構調整措施到位,甲醇競爭力得以顯著提升的前提下,甲醇行業開工率水平將進一步提升,產能階段性過剩的矛盾也將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