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愛仁

2014年,啟東海工迎來全面發展時機,漸漸擺脫自6年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航運業從巔峰跌入低谷,全球造船業進入漫長寒冬的艱難時期。雖然行業還處于低谷,但啟東沿江海工船舶企業,借市場倒逼轉型升級,成功跳出“紅海”,躍向充滿希望的“藍海”。
今年,船舶修造產業發展依然步履蹣跚,“接單難”、“交船難”、“ 盈利難”依然是橫亙在船企面前的“三座大山”。然而,站在崇啟大橋向東遠眺,超20公里的沿江岸線,卻是船臺密集,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
“2006年后的5年間,人民重工、江北重工、海洋油艇等近30家船舶修造企業相繼落戶沿江。然而,由于行情的急轉直下,部分中小造船企業剛剛開工、甚至尚未正式啟動就已陷入管理脫節,資金鏈斷裂的窘境。”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黨工委書記徐永輝坦言。
岸線資源寸土寸金,彌足珍貴。如何讓“黃金岸線”迸發“黃金效益”?一場壯士斷腕式的騰籠換鳳行動強勢展 開。
2007年中遠海工擴容在即,岸線告急。經過啟東市政府協調以及有關部門實地踏勘,將原連興港造船廠的岸線轉讓中遠,使中遠岸線拓展至2030米。去年中遠海工實現應稅銷售39億元,入庫稅收1.54億元。目前總投資17億元的二期項目有序推進,建成后將形成高端海工產品設計建造批量化、系列化,可新增年產值30億元。
對于生產處于停滯、發展前景黯淡的企業,海工園加大重組整合力度,使閑置岸線重新煥發生機。總投資達15億元的潤邦重工收購了停產多年的東江船業;武船重工與剛建成就歇業的順恒船舶合作建造軍工產品、大型橋梁鋼構,聯合開展修造船舶等業務;上海泰勝風能收購藍島51%股份,啟動海上風機塔架重型裝備制造項目;振華重工收購道達67%的股份,成立振華重工啟東海洋工程基地;總投資19億元的京滬重工成功收購原南通啟亞船務。
“和前幾年相比,海工船舶產業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水平檔次,都躍上了一個臺階。”徐永輝說。通過整合、置換、并購、轉型,原博宇造船等多家傳統船舶修造企業已讓位給宏華等近20艘總投資逾300億元的新興海工“航母”。2013年,海工園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49億元,每公里岸線產值已突破7億元,是6年前的10倍多。
徐永輝表示,“圍繞打造長江入海口‘世界一流的海洋裝備產業基地’目標,繼續招引重大項目,積極培育和引進‘專、精、特、優’等項目,力爭到‘十二五’末,使海洋裝備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
今天海工船舶的競爭,是在全球尤其是在中日韓之間展開。對于和世界及國內一流船企的差距,啟東造船人有著清醒的認識。
“應該看到,啟東海工船舶總體規模和發展水平尚未躍上制高點,市場‘抗擊打’能力相對有限。”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周期性低迷的形勢下,啟東許多船企紛紛借錯位競爭,尋求差別化發展,通過轉型海工裝備、海工集裝箱、特種船舶等,從而成功避開競爭最激烈的地帶,一個個行業“單打冠軍”應運而生。
日前,太平洋海工與南京鋼鐵聯合公司攜手突破LNG船用9鎳鋼板和液罐生產的國外壟斷,被稱為“海上冷凍車”的中小型LNG船制造自此全面實現國產化。“采用南鋼國產9鎳鋼,使太平洋海工掌握設計、建造、鋼材采購等液化氣船設計制造核心價值鏈。”太平洋海工董事長梁小雷表示。
自2010年重組更名后,太平洋海工致力于LPG、LEG和LNG船等技術最復雜、建造難度最大、附加值最高的特種船用設備的設計和建造,LPG船訂單超過全球訂單的1/4,液罐訂單超過全球總量的40%,成為全球LPG船和液罐及液化系統的主要生產基地,生產訂單已排至2016年。
潤邦海洋自2011年投產以來,就把市場定位于特種船和小海工市場。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永江告訴記者,憑借多年的重型起重裝備、船舶配套裝備制造經驗,潤邦海洋從成立之初,就著重在海工輔助船舶、特種工程船和海工裝備等方面做精做強,成功建造了國內第一臺自升式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接連獲得新加坡、挪威等國訂單。
此外,以中遠海工為主研發的“深海高穩性圓筒型鉆探儲油平臺的關鍵設計與制造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平臺的SEVAN650系列也是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鉆探平臺中技術水平最高、作業能力最強的高端領先產品。宏華全球起重量最大的移動式起重機2.2萬噸宏海吊正在進行總裝合龍,建成后將“海上平臺陸地建造”的理念變成現實。勝獅集團啟東基地打造全球集裝箱生產示范基地,成為集團規模最大、最現代化、最具節能減排特質的旗艦工 廠。
目前,海工園已形成以中遠海工、藍島海工、宏華海洋為主的海洋石油鉆井裝備制造,以太平洋海工、京滬重工、潤邦海洋、豐順船舶為主的海洋特種船舶制造,以勝獅能源裝備、振華重工為主的港口能源裝備制造三大產業板塊。
行走沿江岸線,不由讓人感嘆這是一片非常適合發展海工裝備產業的沃土:岸線資源豐富,毗鄰上海港,上海自貿區隔江相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更賦予海工裝備產業發展重任。
“世界航運業總有一天會復蘇,我們能否不在黎明前倒下?我們憑什么堅持到黎明?”,“和世界一流船企的最大差距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一個沒有創新驅動的產業,是走不了多遠的。”一位船舶業專家認為,啟東海工船舶業要在蕭條的市場行情下、激烈的同業競爭中做大做強,必須依靠創新轉型。
“轉型海工裝備制造,是目標高遠且有一定實力船企的普遍選擇。”5月,中遠海工承建的“希望4號”圓筒型海洋鉆井平臺順利進塢。“希望號”系列平臺是中遠海工向高新技術領域攀登、向國際海工高端市場進軍的又一喜人成果。中遠海工基建項目部負責人張明軍介紹,早在船舶修造業處于鼎盛時期的2008年,中遠海工就下了一著“先手棋”,大手筆引進了30多名境外海工設計和項目管理人才,由原來從事船舶修理、改裝和制造,轉身進軍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目前,企業有15個項目在建,產品幾乎覆蓋從淺海到深海、從油氣平臺到海洋工程船舶的全部類型。
創新轉型的主體是企業。宏華海洋在組建伊始就成立了以海外引進人才為核心的工程設計部,與國際著名海洋工程設計公司、國內造船領域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振華重工啟東海工由傳統的造船向特種船舶、海上風電轉型,成功研發的海上風機安裝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太平洋海工和法國道達爾公司合作,向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進軍,開發建造的LNG再液化流程模塊等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海工園積極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幫助企業“抄底”國內外人才,在全球整合研發資源。目前中遠、太平洋等企業都建立了強大的研發團隊,每年研發投入上千萬乃至上億元,新技術、新創造不斷在國內外引起高度關注。2011年至今,園區企業研發新產品31個,取得相關專利100余 個。
“有大海,就會有航運,就需要海工船舶。”這是支撐啟東海工船舶企業走出這輪“船周期”的信心。當下,對他們來說,只要“轉舵”轉得快、轉得準、轉得好,就一定能開啟一段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