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華,黃秋玲,徐 震,孫 杰,王家蔚
乙型流感自被發現以來,一直報道有在人群中局部爆發與流行。在流感流行季節,有超過40%的學齡前兒童及30%的學齡兒童罹患流感[1]。臨床主要表現為輕型流感,部分重癥流感可表現為流感病毒肺炎、心臟損害、神經系統損害,罕見有橫紋肌溶解。本研究收集并總結我院收治的11例兒童乙型流感并發橫紋肌溶解癥 (influenza B associated rhabdomyolysis,IBAR)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并發癥、治療及預后,旨在讓臨床醫生能系統地認識該疾病。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8年9月—2013年9月湖州市中心醫院確診的兒童IBAR住院病例11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女2例;年齡9個月~9歲,1歲以下2例,5歲6例,7歲2例,9歲1例,平均年齡 (5.1±2.4)歲;既往體健,生長發育良好;所有病例集中于2012年1—3月,其中1月份9例,2、3月份各1例。
1.2 入選條件 (1)血清、咽拭子雙份標本經實時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 (RT-PCR)法檢測 (試劑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乙型流感病毒核酸均陽性;(2)有橫紋肌溶解的相應臨床表現、血肌酸激酶 (CK)為參考值5倍以上(即≥1 000 U/L)、血肌紅蛋白 (Mb)水平明顯升高伴或不伴尿Mb陽性、除外心肌損傷引起的CK及Mb水平升高。
1.3 方法 記錄患兒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并發癥、治療方案及預后。
2.1 臨床表現 (1)與乙型流感相關的一般表現:發熱11例,肌痛、乏力9例 (2例患兒因年齡小于1歲缺乏肌痛自覺癥狀描述),咽痛4例,咳嗽4例,嘔吐或腹瀉2例,抽搐2例;(2)橫紋肌溶解的相應表現:尿色改變6例,少尿、無尿2例。
2.2 實驗室檢查
2.2.1 血常規、C反應蛋白 所有患兒住院過程中無一例出現白細胞計數升高,其中8例患兒白細胞計數為 (1.2~3.8)×109/L,5例粒細胞減少,1例粒細胞缺乏,8例患兒中2例合并有血小板計數減少 (分別為70×109/L、86×109/L);均于住院1周內恢復正常。血C反應蛋白均正常。
2.2.2 血生化檢驗 血清生化改變以 CK、乳酸脫氫酶(LDH)、Mb升高為主。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AL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明顯升高1例,均出現于同一腸炎患兒,其余僅輕度增高或正常;血Mb均>290 μg/L,同一試管血標本查血肌鈣蛋白均正常。血肌酐、尿素氮明顯升高2例,均發生在小于1歲有消化道癥狀患兒。血鉀降低4例,血鈣降低2例 (見表1)。

表1 11例患兒血生化檢驗結果Table 1 Blood biochem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11 children
2.2.3 尿液檢查 尿Mb陽性8例,隱血陽性4例,尿常規蛋白陽性1例,顯微鏡檢查均未見紅細胞。
2.3 并發癥 11例患兒中有8例合并血液系統異常 (白細胞計數減少、粒細胞減少或缺乏、血小板計數減少);5例患兒并發電解質紊亂,其中1例發生低鈣性驚厥,1例并發病毒性腦炎;2例患兒并發多臟器功能障礙,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肝功能損害,其中1例出現心力衰竭。
2.4 治療方案 (1)抗病毒:磷酸奧司他韋膠囊 (商品名:達菲,規格75 mg×10粒,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除2例嘔吐不能進食患兒外,其余在送檢血清、咽拭子雙份標本經實時熒光RT-PCR法檢測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陽性當天即給予口服,劑量按體質量劃分 (體質量/每次量:<15 kg/30 mg,15~23 kg/45 mg,24~40 kg/60 mg, >40 kg/75 mg),2次/d,療程5 d。(2)抗炎: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 (商品名:甲強龍,規格40 mg×1支,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入院當天即靜脈滴注,按2 mg/kg,2次/d,療程3~5 d。(3)根據患兒不同病情進行個體化治療,主要包括水化、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利尿并積極對癥支持治療。
2.5 預后 1例合并多臟器功能障礙患兒治療第2天自動出院,電話隨訪出院后2 d內死亡,另1例合并多臟器功能障礙患兒住院治療10 d,病情好轉后出院,出院后1周復查血、尿Mb恢復正常,血CK明顯下降,出院后1個月內血清酶恢復正常;其余9例均于入院第2~3天體溫下降至正常,第3~5天內肌痛及肌肉壓痛消失,住院5~7 d出院,出院時血、尿Mb均恢復正常,血清酶于隨診半月內復查均恢復正常。
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維持時間不長,據現場觀察,感染5個月后雖血中有抗體存在,但仍能再次感染同一型病毒[2],一般健康兒童感染流感病毒后表現為輕型流感,少部分有肌痛、嘔吐、腹瀉,出現橫紋肌溶解罕見且屬重癥流感。但本研究發現,2012年1—3月僅本院就集中收治11例IBAR患兒,同時搜集該發病時間段的前后5年內無其他類似患病兒童。考慮可能與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突變[1]有關。其發病機制可能與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機體內各種酶的激活、內環境紊亂、氧自由基的大量形成以及線粒體功能障礙[3]有關,目前機制尚不明確。
關于橫紋肌溶解癥的病因分創傷性及非創傷性,有文獻報道,非創傷性是橫紋肌溶解癥的主要病因[4-5]。血CK的增高是橫紋肌溶解癥具有確診意義的檢查指標[6],能反映肌肉損傷受累的范圍及嚴重程度,但不一定決定橫紋肌溶解癥的預后[7]。這在本研究中測得CK最高水平 (16 076 U/L)患兒未并發急性腎衰竭,預后情況好,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可能與該患兒年齡偏大,能正確表述,發病后及時就診、診斷、治療有關。橫紋肌溶解時,大量的鉀離子從細胞內向外釋放出來,可引起高鉀血癥,但本組患兒血鉀檢查均為正常或者偏低,這可能與原發疾病有關[1]。低鉀可引起細胞膜鈉-鉀泵功能障礙,造成肌損傷,可影響骨骼肌細胞糖原合成,造成血管舒張功能障礙,加重肌肉缺血,進一步導致肌溶解發生。
10%~40%的橫紋肌溶解癥會導致急性腎衰竭,而5%~15%的急性腎衰竭患者是由橫紋肌溶解癥引起[8-9]。橫紋肌溶解癥導致急性腎衰竭的確切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實驗研究顯示與腎血管的收縮、腎小管內管型的形成和Mb的直接細胞毒性作用有關[10]。繼發急性腎衰竭患者其病死率高達20%[11]。本組患兒中2例出現急性腎衰竭同時發生多臟器功能障礙,病情重,1例死亡。并發多臟器功能障礙的2例患兒年齡均小于1歲,表現為消化道癥狀,病情危重;其余大于5歲患兒僅表現為呼吸道癥狀,部分合并有造血系統異常,病情相對輕。這可能與小年齡患兒缺乏肌痛、乏力等主訴,導致診斷延誤、治療不及時相關,同時感染后臨床以消化道癥狀為表現形式者,體液丟失明顯,進一步加速病情進展,或者由更多綜合因素導致,目前缺乏相關臨床研究資料。本組患兒原發疾病為乙型流感,故其并發癥中血液系統異常率高,但隨病情好轉均恢復正常。
治療主要包括病因的治療、橫紋肌溶解癥本身的治療以及并發癥的治療。本組患兒采用:(1)針對乙型流感的抗病毒治療,控制外源性炎性反應,從源頭上阻斷CK及Mb等有害物質的進一步產生;(2)靜脈滴注甲強龍,可減輕組織、細胞對炎癥的反應、抑制細胞中介的免疫反應,從而阻止原發免疫反應的擴展、減少細胞損害,從過程中減少肌肉損傷、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3)早期積極補液、堿化尿液、大量利尿,預防橫紋肌溶解性急性腎衰竭強調堿化尿液和快速補液,在成人補液速度可達 1.5 ~2.0 L/h[7,12],但兒童需綜合年齡、體質量、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病史情況,結合補液后患兒皮膚彈性及尿量情況采取個性化治療;(4)對癥治療,低鉀者予補鉀處理,對低鈣有驚厥癥狀者予補鈣處理。本組患兒中惟一死亡病例住院期間考慮予血液凈化治療,最終因家長原因放棄治療,其余患兒經上述方案治療后療效確切,經隨訪臨床痊愈。未發生急性腎衰竭患兒預后好,合并急性腎衰竭患兒并發多臟器功能障礙,病情重。
綜上所述,兒童為流感易感人群,雖并發橫紋肌溶解癥罕見,但一旦出現病情進展快,尤其是嬰幼兒,無表達能力,臨床易忽視,易并發急性腎衰竭,一旦發生病死率高。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其預后起決定性作用,必須加強臨床醫生尤其是門、急診醫師對該類少見病的認識。
1 衛生部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編撰專家組.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 (2011年版)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34(10):725-728.
2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55.
3 章梅華,盧曉陽,楊志海,等.橫紋肌溶解癥及其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19(11):1226-1227.
4 韓久懷,劉偉,端靚靚,等.血液濾過治療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急性腎衰竭23例臨床分析 [J].中華全科醫學,2011,9(8):1211-1212.
5 高偉波,朱繼紅.橫紋肌溶解癥的診治策略[J].疑難病雜志,2011,10(1):77.
6 Khan FY.Rhabdomyolysi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eth J Med,2009,67:272-283.
7 舒勇,孫丹寧,李靖,等.橫紋肌溶解癥27例臨床特征[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5):4497.
8 Chatzizisis YS,Misirli G,Hatzitolios AI,et al.The syndrome of rhab-domyolysis: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J].Eur J Intern Med,2008,19(8):568-574.
9 畢禮明,朱冬云.慢性腎衰竭合并橫紋肌溶解1例 [J].疑難病雜志,2010,9(5):385.
10 Bosch X,Poch E,Grau JM.Rhabdomyolysis and acute kidney injury[J].N Engl J Med,2009,361(1):62-72.
11 Vale A.Rhabdomyolysis[J].Medicine,2012,40(2):61-62.
12 Cervellin G,Comelli I,Lippi G.Rhabdomyolysis:historical background,clinical,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features[J].Clin Chem Lab Med,2010,48(6):74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