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文 玉 青 木 本報記者 胡錦洋 白天天 ●金惠真 關于日本在二戰中強擄中國勞工問題,多年來中國勞工及遺屬在日本起訴相關日本企業,但都以敗訴告終。26日上午,來自北京的牟漢章、張世杰等37名原中國勞工及遺屬,通過律師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遞交訴訟材料,起訴日本焦炭工業株式會社(原三井礦山株式會社)和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原三菱礦業株式會社)。有專家2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中國勞工及遺屬在日追訴的“大門”已經被日本關閉,現在只能通過這種方法向日企尋求賠償和道歉。 這37名中國勞工及遺屬在北京起訴日企的舉動引起了媒體的關注。路透社26日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法律的方式讓兩家日本企業在中國媒體和日本媒體上刊登謝罪廣告,并給予相應的賠償”。 日本媒體顯然對此事異常關切。共同社26日稱,“如果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予以受理,則將成為中國國內審理的首例此類訴訟”。報道還表示,由于此事或導致日中關系惡化長期化,預計中方領導人將對受理與否作出最終決定。根據中國法律,起訴后也可能不被受理,公布審理日程則意味著完成受理程序。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6日的記者會上就此表示,“日中之間的索賠權問題因《日中聯合聲明》已不再存在。” 菅義偉所指的是1972年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時,中國政府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這一直被日方作為“擋箭牌”。但就這一問題,本次訴訟律師團成員之一康健律師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明顯是狡辯,當時的《中日聯合聲明》只是中國政府放棄了對日索賠,但不代表個人。日本最高法院2007年4月27日在中國勞工訴日本西松建設株式會社索賠案的終審判決中,確認了日本企業的加害事實,但以中國人已放棄索賠請求權為由,免除了日本政府及包括本案被告在內的相關日本企業的法律責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判決的當天即明確表示,日本最高法院單方面解釋《中日聯合聲明》是無效的。 中國二戰勞工在北京起訴相關日企也引發了韓國媒體的關注。韓聯社26日稱,民間對日索賠已經引起中國方面的重視,由中國法律界人士、前高官、日本問題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已聯名向全國人大提交請求,希望政府支持中國民間對日進行索賠訴訟。康健對《環球時報》表示,2013年7月,韓國釜山高等法院和首爾高等法院分別作出了韓國二戰勞工對日索賠訴訟的勝訴判決,這對中國二戰勞工對日索賠案的妥善解決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為二戰勞工對日集體訴訟,在北京是第一次。至于為什么這次選擇在北京,康健解釋道,這次37名原告分別來自北京的海淀、通州和昌平,符合提起集體訴訟的條件,但是會不會按照集體訴訟受理由法院方面最后決定。26日14時許,北京一中院證實,確實收到了相關材料,目前正在按照法律規定對此進行立案審查。據康健介紹,此次訴訟中,原告提出的請求包括在中日媒體上刊登謝罪廣告,被告按每位中國勞工賠償100萬元人民幣的標準向原告支付賠償金,而且被告還須支付全部訴訟費用。 《環球時報》記者26日還聯系到被告之一——三菱材料公司的一名助理經理,此人表示他們尚未收到具體的消息,暫時不方便發表評論。日媒擔憂,中方稱被這兩家日企強擄的受害者共計9415人,表明這是一場全部受害勞工在法律層面上均可參與的集體訴訟。 據悉,此次在京提出訴訟其實也存在很多難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2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于中國二戰勞工及遺屬來說,由于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已經判決其敗訴,可以說在日起訴的“大門”已經關上。因此,這些中國二戰勞工及遺屬只能在國內起訴。但仍然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說這種跨國訴訟,被告不來,起訴書和判決書只能送達日企在華辦事處。此外,依據什么法律判定?即便判決勝訴,如何賠償、如何執行?我們都缺乏相應的法律條文。 康健也表示,此次訴訟難點還在于日本加害企業內心的抵觸,以及國內受理法院的勇氣和信心。由于時間上確實跨度比較長,日企強擄中國勞工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前,而舊中國的法典早就被廢除,所以這次主要是適用國際法。 對戰爭罪行的追訴并不僅僅在中國。德國《明鏡》周刊26日報道,希臘籍猶太人周二向位于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德國賠償其二戰期間所遭受的物質和精神損失。德國柏林工程師艾圖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作為德國人對此表示理解。德國只有還清二戰的“債”,才能贏得世界的認同。▲
環球時報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