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合眾國際社2月26日文章,原題:不要重塑俄羅斯熊和中國龍 上周我給(美國)政治人物的地緣政治指南是“不要輸掉戰爭”,本周的忠告則是:“不要重塑俄羅斯熊和中國龍”。 把俄羅斯和中國描繪為潛在或勢均力敵的對手和威脅,可回溯到蘇聯最后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如果沒了敵人你們會怎么辦?”他問道。 除了主辦歷史上最昂貴的奧運會,普京的俄羅斯還宣布大幅增加軍費。歐洲盟友們,特別是那些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對俄羅斯擴軍日益擔憂。而中國也在繼續其軍事現代化,不斷增加軍費,新型軍艦和先進戰斗機得到展示。解放軍已是世界規模最大軍隊,現在中國向整個太平洋和印度洋派出海軍,同時更加走向全球。 2月份是美國的預算時間。隨著美軍撤離阿富汗,現在又擺脫伊拉克,一年超過5000億美元軍費以維持130萬現役軍人的理由不再顯而易見。對于朝鮮半島發生戰爭或先發制人打擊伊朗核設施,不管是否可能,都不足成為這等預算的理由。但是冬眠醒來的俄羅斯熊和爬出洞穴的中國龍帶來更可怕的幽靈。 北約的創立是為了遏阻蘇聯軍事威脅。不考慮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北約的常規力量優勢凸顯莫斯科的巨大軍事劣勢。不過,俄羅斯不久前與白俄羅斯進行軍事演習,以及有關網絡攻擊愛沙尼亞和其他地方的指控,引起盟友擔心莫斯科走向何方。俄羅斯重新武裝的意圖證實了這些擔憂。同樣,更強大的中國陸軍和海軍,正令美國的太平洋朋友和盟友感到不安。 這里需要的是將常識和意愿結合起來,在就新敵人和軍備競賽下結論之前,更切近地了解中俄。冷戰時期,美國對于蘇聯及其軍事戰略缺乏準確洞見,以至于對蘇聯瓦解感到意外。 中國的情況更復雜。單為支付230萬軍人工資,中國就不得不增加軍費。沒錯,中國部署了先進武器系統,但距離像美國那樣投送兵力至少還差幾十年。 如果美國擔心中國,那么以空軍火力打擊陸地縱深的“空海一體戰”概念完全可以用一種外圍防御戰略代替,即防止中國遠離海岸對付盟友,無論是在韓國和日本還是泰國、新加坡。不過,這樣一來就沒有必要一年耗費5000億美元。對于許多軍工業人士來說,不要求購買數千億美元武器系統的新觀念是行不通的,于是就扯出了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作者哈倫·厄爾曼是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級顧問,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