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白曉雯 本報記者 胡錦洋在東海局勢漸趨穩定的背景下,臺灣領導人馬英九26日突然拋出“東海空域安全聲明”,這也是繼“東海和平倡議”后他再一次就東海問題發聲,而臺灣的“滯后性”表態凸顯了在“東海角力”中的利益訴求。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26日對《環球時報》說,由于自身力量不夠,臺灣不應該回避兩岸在這個問題上的合作。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馬英九26日出席“東亞和平與安全”國際研討會時稱,面對當前紛擾不休的東海爭端以及有關防空識別區的問題,他提出三點主張:第一是相關各方應遵照現行國際法原則,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議;二是對于直接影響空域安全的防空識別區重疊問題,各方應盡快展開協商,以謀解決之道,必要時可采取暫時措施,以避免沖突與誤判的發生;第三是各方都以互信互利為基礎,共同協商制定涵蓋海域與空域的“東海行為準則”,并盡快建立“區域多邊協商機制”。 “中央社”稱,過去南海發生爭端時,東盟與中國大陸、日本等在2002年簽署“南海行為準則”,“主旨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以避免因南沙群島所有權而引起爭議”。分析稱,大陸去年11月宣布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后,臺灣“國安”部門進行審慎研析,“東海空域安全聲明”應該是其研究成果。“總統府”人士稱,對馬英九而言,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周邊關系是臺灣發展的大戰略,其對外政策是以改善兩岸關系起步,再擴充至東海、南海,而這次發表“東海空域安全聲明”,用意之一就是要“爭取我方在東海安全議題中的發言權”。臺日去年4月簽署漁業協議,以及臺菲去年6月展開漁權問題談判,達成“執法不用武力,事前相互通報,扣押盡速釋放”等共識,都被認為是馬英九2012年8月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的“具體成果”。“中央社”還稱,馬英九的主張獲得美、日及歐盟的肯定。 臺灣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26日稱,馬英九提出“東海空域安全聲明”,代表之前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未來不只應用在包括釣魚島爭議的海洋爭端上,也會應用在空域問題上;而東海不存在像南海那樣的對話平臺,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要形成平臺。對于馬英九的主張,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6日稱,“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大陸認為“雙方可以就相關問題交換意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26日告訴《環球時報》,東海海空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從目前馬英九的三個主張來看,“虛”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很難落到實處上。首先,這份提議中只提“多邊”,不提“兩岸”,其實恰恰兩岸合作才是核心。如果沒有從整體民族利益出發,臺灣自己發出的聲音其實分量非常有限。第二,在東海海空域問題上,臺灣對日本的態度相對軟弱,這讓臺灣關于東海的提議有點“底氣不足”。第三,美國干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大陸最初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時,臺灣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站出來表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的“自主空間”并不大。▲
環球時報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