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盧昊 據調查,超過30%的日本人幾乎每天都要戴口罩,而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上升。口罩成了日本人臉上必有的一部分。在日本,口罩被認為是和衣服、褲子一樣的“日常衣物”,而且融入了諸多時尚元素。日本人離不開口罩,其中既有健康的考慮,也反映出一些微妙的社會心理乃至民族性格,可以說口罩是“精細化日本”的一種代言。口罩從呼吸器演化為“時裝” 在日本,一些“時裝化了”的口罩設計風格多樣,有的印著卡通形象,顯得清新可愛,有的融合了時裝的設計元素,相當時尚。一些日本奢侈品品牌有自己專門的高檔口罩產品,還有不少民眾喜歡自制“個性口罩”,并聚在一起,通過網絡展示“設計成果”,將口罩作為自己發揮想象力的藝術作品。一些人甚至認為,口罩也具有諸多的“萌點”。還有日本少女因戴著口罩跳舞,成為宅男們追捧的網絡紅人,被稱為“口罩萌娘”。 最初的“日式口罩”形似防毒面具,被稱為“呼吸器”。工人使用的口罩是用黃銅絲編成網子,然后用一層粗布覆蓋在上面,防塵效果一般,在高溫環境下還會發熱,對健康有損害。在早期,日本的口罩多為黑色,而非現在流行的白色。因此當時在電車上,在公共場所里,經常能看到一大群日本人戴著黑色口罩,“相當恐怖”。 后來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日本人將原本笨重的,由金屬框架支撐的“呼吸器”逐步改良為沒有邊框,容易佩戴的口罩。一般認為,現在通用的平面型口罩是二戰后1948年在日本出現的,此后又出現了多層的褶皺型口罩,以及能夠包覆臉部下半部分的立體型口罩。材料則從粗布發展到絨布、無紡布乃至消毒面紙。現在,口罩已經成為日本日用品工業精細水準的重要體現之一。不少新式樣的口罩“重量極輕”,幾乎感覺不到,但里面卻“五臟俱全”,內含多層,每一層都有特別的防護功能,能夠過濾不同層次的污染微粒,口罩的形狀,包括耳朵處的掛套也充分考慮人的臉部器官的形狀,力求符合“人體工學”,佩戴舒適。傳染病肆虐,口罩成必需品 日本的氣候相對宜人,空氣良好,日本人為什么還對口罩如此“情有獨鐘”?對于這一問題有相當多的解釋。一些觀點認為,日本人戴口罩是因為普遍健康意識較強。日本人當中患花粉過敏癥或其他鼻腔、呼吸道疾病的人較多,而日本工業發達,大都市人口密度遠高于一般國家城市,空氣質量難免受到影響,因此在公共場合很有必要使用口罩。 另一種觀點認為,重視群體性和紀律性的日本人非常在意是否給別人添了麻煩,因此只要稍有咳嗽等感冒癥狀,就會戴上口罩,以免招致他人責難的目光。而且在日本,不少職業,特別是服務業的規范化要求極其嚴格,戴口罩是必定的要求之一。久而久之,日本人習慣了這種狀態。 日本是最早發明和使用口罩的國家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口罩首先被用于工業生產。日本早期的工廠環境惡劣,工人經常因吸入大量塵土而罹患呼吸道疾病,甚至為此喪命,口罩對于他們的健康來說是“最后的防線”。1918—1920年,世界范圍內爆發“西班牙流感”,日本也受到嚴重波及,因流感而喪命的接近40萬人。4年后,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疫病流行,恐慌泛濫,口罩被當做“救命之物”。當時口罩的流行廣告語是:“如果你不戴口罩,那就可能喪命!” 1934年,日本又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流感,此后戰爭時期,口罩成為軍需用品以及普通民眾艱苦生活中的基本生活用品。可以說,不斷爆發的嚴重災害,特別是傳染病肆虐的歷史,讓口罩在日本人的心中有了特殊的地位。戴口罩也是對別人的關懷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口罩本身是一種“生活的面具”,對于羞于表露自己,或者想將自己“真實的表情”掩蓋起來的日本人而言,戴上口罩就可以“隱藏自己”,甚至“與世隔絕”。而如果其他人都這樣做,出于從眾心理,自己也會如此。日本人自己也認為,口罩意味著對別人,對公共生活的關懷,而且在更多意義上“能夠保護自己”。▲
環球時報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