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海
給皇帝攤派一個“爹”
“爹也能攤派?”年輕的嘉靖皇帝吃驚地瞪著內閣首輔楊廷和。
“當然能!”楊廷和回答。“你要管仁宗皇帝叫爹,你親生的爹要叫皇叔!”
這就是嘉靖朝“大議禮”事件的起因。
事情很簡單,楊廷和要給嘉靖攤派個爹,嘉靖堅決不干。道理很復雜,解釋起來很費勁,就不解釋了。反正就是一個要攤派爹,另一個堅決不干。于是,嘉靖和大臣之間的“死磕”開始了。
“死磕”的雙方,一是皇帝,一是以楊慎為首的文官集團。楊慎是誰?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主題曲就是他的大作——《臨江仙》。
經過幾個回合,彼此互有輸贏,就不說了,單說精彩的“左順門”事件。
面對決不屈服的嘉靖皇帝,楊慎想了一個辦法:集體示威!你要不認這個攤派的爹,我們絕不罷休,這日子不過了。
這是一副相當壯觀的場景:六部尚書來了5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的官員幾乎都來了,一共近200人。這么說吧,大明王朝最頂尖的官員幾乎都來了。
這些人跪在大門口,開始哭,不,是嚎,嚎啕大哭,親爹親媽死了都沒有的嚎啕大哭。皇帝啊,您就認了這個爹吧,您要不認,我們就這么哭下去!這情景像什么啊?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皇帝駕崩了呢。
年輕的皇帝震怒了,嘉靖感到全身在哆嗦,“錦衣衛,去把他們統統的給我抓起來,把名字都記下來!”
年輕的皇帝震怒了,后果不嚴重。不光不嚴重,接下來讓你跌破眼鏡的事情發生了。
一聽說皇帝要抓人,還要記名字。這些大臣們不僅不害怕,反而爭先恐后的簽名,不光簽自己的名,把親戚的名字也簽上了——就不怕你!
多少年以后,當他們退休的時候,他們會很自豪地對自己的子孫們吹噓:你爺爺我,想當年,為了朝廷綱紀,皇帝打我屁股,我都沒眨下眼。多么自豪,多么光榮!被皇帝打,那是一種榮耀!從此,他將成為名人,后面將有一大群的“粉絲”。
這就是明朝的大臣,剛強不屈,一身正氣。
不過在這個事情上,我一直是站在嘉靖一邊的,不讓人家認爹,這個理是怎么都講不過去的。
抓起來的大臣們被打屁股(廷杖)。一排排白花花的屁股,一陣陣劈啪的聲響,一陣陣的鬼哭狼嚎,一片片的血肉橫飛。
年輕的君王感到了一陣陣的恐懼,年輕的心靈受到了傷害。表面上他勝利了,實際上他輸了。
這次后果嚴重了。不久,嘉靖開始不上朝,20多年不上朝。
惹不起,我躲得起。
“狗仔隊”——言官
明朝設立了嚴密的監察制度,有一個專門的御史機構,其官員也稱“言官”。言官的職責是什么?找皇帝和大臣的“茬”。他們的工作就是揪皇帝和大臣的“小辮子”。
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英明決定,讓他的后代吃盡了苦頭。
明代的言官類似今天的“狗仔隊”。他們的工作和愛好就是“整人”,他們很喜歡炒作,而且喜歡拿皇帝炒作。想想也是,皇帝最有炒作價值啊。
大家熟悉的海瑞,就是言官中數一數二的榜樣。海瑞罵皇帝的奏折千古流芳,后人概括了8個字:“嘉靖嘉靖,家家干凈。”而且還買了棺材,自己鉆進去,這叫“死諫”。嘉靖很無奈,你要做比干(忠臣),可我不是紂王(昏君)。
不管怎樣,海瑞罵的還算有點靠譜,而有的奏折純粹就是欠揍了。
一個言官很想出名,就上奏萬歷皇帝,說皇帝您好長時間沒和老婆親熱了,這怎么行啊。您不和老婆親熱,就沒有兒子吧?沒有兒子將來誰繼承皇位啊?沒人繼承皇位,這可是關系“國本”的大事啊。
萬歷勃然大怒。靠,我和老婆親熱不親熱,管你個鳥事啊。你和你老婆親熱還要告之于眾啊!
所以說,拿皇帝炒作是很危險的,但效果是巨大的。如果收獲多于危險,還是要炒一把的。
有人說了,手下人不把這些奏折給皇帝看不就是了?這么不懂得關心領導。不行,朱元璋有《祖訓》,無論什么奏章都得上報,不然治你罪。
還有人說,這些言官不拿皇帝當干部,皇帝不會殺他嗎?一般不會。言官的職責就是監督大臣和皇帝,人家履行自己的職責,憑什么殺人家?
明朝的皇帝很無奈。一些抗打擊能力差的皇帝,就選擇了逃避。
強悍的“總經理”
如果說,皇帝是大明的“董事長”,那么內閣(主要指首輔)就是大明的“總經理”。老大和老二的關系難處,不光現在是,明朝也是。
這還得拜朱元璋所賜。朱元璋廢了老二(丞相)后,軍國大事就只能自己打理。那么大的國家,一個人怎么忙的過來?于是他設立了殿閣大學士幫忙,朱棣正式設立內閣。再到后來,內閣就成了大明的最高行政機構,也就是老二。
朱元璋依然沒有想到,這個老二比自己廢掉的那個老二更牛。
內閣大臣由皇帝任免。職權有二:一是票擬權,軍國大事內閣先拿出具體方案,然后由皇帝“批紅”(用朱筆批閱)后正式實行;二是封駁權,皇帝的決定內閣覺得不對,可以駁回。
于是,皇權和閣權的拉鋸戰延綿于整個明朝。
長期拉鋸的結果,我猜想可能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默契,或者說權力分配方案:
只要你不威脅我的皇位,國家大事你內閣就去處理吧。
你聘我當總經理,那就得給權力,不然我不干。你是董事長,大明是你的,我內閣只是打工的,我不會覬覦你的皇位。
OK,皆大歡喜。
于是,正德皇帝開始胡鬧了,年紀輕輕的,沒事干,自得其樂吧。
于是,天啟皇帝開始做木匠,最終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的木匠。
于是,大明出了一些在不明事理的人心中的“荒唐”皇帝。
“荒唐”皇帝“不荒唐”
相信大家已經看明白了,所謂明朝皇帝的“荒唐”,是有原因的,是由大明王朝相對開放、開明的政治環境導致的。
明朝權力結構出現了皇帝與言官、內閣分權制衡的合理分工,跟伏爾泰說的“開明君主制”很是相似。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中國政體走向民主化是早晚的事情。
但很可惜,明朝滅亡了,原因很多,但不是這種體制的問題。
清朝入關后,“偉大”的康熙、雍正、乾隆登場了,在這些專制君主的淫威下,清朝的大臣們只能匍匐在皇帝腳下喊萬歲、稱奴才了。
在這些專制君主的眼中,明朝的皇帝自然是很荒唐的。 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進了歷史,于是明朝的皇帝就成了“荒唐”的代名詞。
就這么簡單。
(摘自《今參考·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