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倫
在微信上看到一則小故事:英國某小鎮,一個青年整日以沿街賣唱為生。有一位華人婦女,遠離家人,也在這座小鎮打工。他們總是在同一個小餐館用餐,屢屢相遇,時間久了,彼此熟識。一天,華人婦女關切地對小伙子說:“不要再沿街賣唱了,去找一個正當的職業吧。我介紹你到中國去教書,你完全可以拿到比現在高得多的薪水。”小伙子聽了,先是一愣,然后反問道:“難道我現在從事的不是正當職業嗎?我喜歡這個職業,它給我,也給其他人帶來歡樂,有什么不好?我何必遠渡重洋,拋棄親人,拋棄家園,去做我并不喜歡的工作?”鄰桌的英國人也為之愕然,他們不明白,僅僅是為了多掙幾張鈔票,拋棄家園,遠離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羨慕的。在他們眼中,家人團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
這則故事的主題十分鮮明,那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生活觀出了問題,值得人們警醒和反思。
成功學泛濫成為產業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都推崇“成功”。而成功的標準不外乎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成名成家、升官發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等詩詞文句,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國人心目中成功的標準。做普通人,過普通人的生活,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算不得成功的人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巨額財富,豪宅豪車,一身名牌成為中國人心中成功的核心標準之一。另一個核心標準,則是在幾千年官本位思想影響下產生出的對官位的崇拜與追求。當官升官與發財致富,是當下許多國人成功標準的核心二元坐標。
然而,一個無情的現實是,獲得中國標準的成功并不容易:當官吧,官位有限不說,就是官場潛規則也不是人人都能整明白的。在反腐越來越嚴格,出手越來越重的情勢下,當官也成了“高危”職業。經商吧,在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皆需完善的背景下,掙錢越來越不易,而且,有時經商所面臨的潛規則,一點都不遜于官場。在成功難、難成功的現實面前,對成功的渴望與羨慕,又使人們希望能夠低成本、少付出地實現成功。于是,成功學作為一種“舶來品”,在中國的生長速度竟遠超它的“原產地”,以至于在中國,成功學已泛濫成為一種產業。
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上輸入“成功學”三個字,搜出的相關詞條不計其數,而排在前面的肯定是這樣一條有關成功學的廣告:人的一生至少要學一次成功學。似乎不學成功學就不能成功,不學成功學就會虛度一生、抱憾終身。
成功學不見得讓人成功
有人曾在博客中寫道:成功學只能使販賣成功學的人獲得成功。這句話太精彩、太精辟了,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成功學的本質。
成功學并不一定會,或者說基本上不會讓學成功學的人取得成功。這是為什么?
首先,成功者的經歷不可復制。也就是說,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往往有著獨特的、別人無法做到、無法效仿的東西。就像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這也是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個愛因斯坦,只有一個比爾·蓋茨,只有一個喬布斯等等。而且,成功的不可復制還體現在,即使是成功者本人向你宣講他是如何成功的,你也無法完全學會;即使你以為掌握了成功的訣竅,你也不一定能做到和做好。在這方面,人的個體的思想、情感、學識、悟性和運氣等,都有著與他人不盡相同的地方,即使是同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徒弟,功夫也會各有高下。而所謂的成功學卻忽略人的個體上的諸多差異。
其次,市面上出售的成功學專著往往并非出自成功者之手,而是一些以此謀生的所謂成功學專家,把成功者的經驗和故事匯編成冊,或做成教案。這些自身并無成功經驗的所謂專家大講成功學,無異于隔靴搔癢。
其三,一些所謂成功學專家和成功學專著,其本意并不是教人如何成功,而是以此賺錢謀生。因此,那些所謂成功學專著的內容往往是東拼西湊,有些更是閉門造車的產物。不僅自身在學術上不夠嚴謹,而且嚴重脫離現實和實際。而這,恰恰是所謂的成功學為人們設置的陷阱。就是說,它并不能讓人學會成功,反而會讓人對成功失去信心,同時,也會讓人在經濟上蒙受一些損失。因為那些成功學的專著往往價格不菲,成功學的講座往往收費昂貴。
一個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現象是,有相當一部分成功學專家,在成功學方面做得并不成功。筆者就認識幾位這樣的專家。
A專家,畢業于某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近二十年,開過心理診所,寫過心理學專著,近年來搖身一變,成了成功學專家。可是,自去年以來,他竟然開始講起了書法、繪畫和古琴及中醫養生。自稱書法水平是遼寧省最好的,并稱只要七天時間,就能教會你寫書法,而且會相當于幾十年的功力。其實,他不過是花了兩千多元,在北京上了一個書畫班,學了一周的書法和繪畫而已。他還到處跟人講自己是中醫學院畢業,是中國首屈一指的中醫養生專家。知道他根底的朋友,都勸他莫要誤人子弟,還是老老實實地講心理學為好。后來,朋友們才知道,他的成功學沒什么市場,掙不到錢,無法養家糊口,只能什么掙錢就講什么。他還曾經進入一家直銷公司,剛開始本團隊和其他團隊的人都對他推崇有加,聽他講成功學,紛紛掏錢買他的書。可是半年時間過去了,他給自己確定的迅速達到什么首席經銷商的目標并沒有實現。可以說,無論是成功學本身,還是將成功學用于實踐,A君都不算成功。
B專家,講起成功學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真有指點江山的豪邁氣概。然而,幾年來他自己開公司做生意卻鮮有成功。他先后開過廣告公司、房屋銷售公司、裝修公司,每次都超不過一年就關門或轉給他人。
當然,成功學也并非一無是處。成功學的最有益之處,不在于教人如何取得成功,而是在于它有勵志功能。尤其是那些由成功者所寫的書,很有借鑒意義。因此,筆者認為,成功學與其叫成功學,還不如叫“勵志學”更好、更貼切。
不學成功學學什么
人人都渴望成功、羨慕成功,既然成功學不能教人成功,那我們該學些什么“學”來走向成功呢?中國有句古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學無用的成功學,不如多掌握些能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技能和能力。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雖說成功學有勵志的功能,但是,如果身無長技,僅憑空洞的勵志格言和口號所激發出的熱情,你能夠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站住腳嗎?在嚴酷的現實面前,這樣的熱情又能維持多久呢?
某機床集團曾有兩位技校畢業的技術工人,他們年紀輕輕,也不是什么本科畢業、研究生畢業,但是在集團內卻無可替代。他們憑借自己高超的數控機床操作技能,成為集團的數控機床試機員,集團每生產和推出一種新機床,首先由他們試用,把機床的性能和不足都充分地試用出來。南方有家機床企業開出上百萬元的高價,試圖將他們挖走。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不知道他們還在不在原來的企業。但是,無論他們到哪個企業工作,其高超的技能都是隨身而行的,都是他們獲得高薪、在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前提保證。這樣有高超技能的人,你就是想讓他不成功都難。
把國內外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世翻開來看看,可以肯定的是,雖然他們的成功方式和領域各有不同,但是無一例外的,他們在自己取得成功的行業、專業和領域內,都掌握了相當高的技能,甚至是人所不能企及的獨門絕技。當然,要學成高超的技能,培養出高水平的能力,絕不可能速成。必須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必須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必須下苦功夫。像前文所說的A專家那樣,學幾天書畫和古琴,就自稱高水平,這種行為本身已經嚴重偏離了成功的軌道。因為,盡管成功的方式和領域各有不同,成功卻有一個共同的定律,那就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摘自《人力資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