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宇
讓權力等于影響力
人之所以看重權力,在于權力能帶給自己實現想法的平臺。但如果沒有權力也可以實現個人的想法和價值,人們還會那么貪慕權力嗎?答案不言自明。管理者如果可以在團隊內,樹立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者的氛圍,那么權力也自然不再那么被人追捧。就像很多時候,人們購買名車、豪宅,有一部分因素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作為管理者,就要做那個點醒夢中人的人——影響力才是你真正的權力,去修煉內功吧!當然,這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許多外企,人們很少稱呼職稱,而通常都是稱呼英文名和名字,看似沒有長幼尊卑,實則是向員工發出一個信號: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同事關系,職位只代表你承擔的職責。
就像在小米集團內部,除了七位創始人有職位,其他人都是沒有職位的。于是,每個人都是在以事為中心工作的人。人的心態通常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公,如果大家都一樣,都是工程師,都是為客戶著想的產品設計者,那么就會讓人忘掉許多雜念,人們的權力動機就會漸漸轉變為成就動機,或者會自然淘汰權力動機強的人。當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如何完善產品成為第一位需求,此時的成就動機自然會使組織產生更強的創造力和活力。
當權力失去特權
試想,當權力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辛勞,不再是特權和光環,而只是一種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時,還會有多少人貪慕權力?而依然選擇權力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有更高事業理想的人。為什么在有些團隊中,每個人都是天天在加班,結果還是干不好?別以為是你的員工不夠優秀,而通常是管理者沒有考慮如何把事情“做少”。因為,當每個人都在受更多東西的誘惑時,自然無法專心。像過多的職稱評級、職務晉升等,不僅不會讓員工做好工作,更會讓員工變得功利。像一些企業之所以會放棄360度考核,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希望員工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人際關系上,而更多地集中到績效上去。
而作為企業的高管,是不是能營造出這種“以事為先”的企業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能決定管理者和員工權力動機的強度。
敢于授權給他
作為管理者,請了解你的經理人的期望,你不僅要關注能給他什么、給多少,更要關注他接受了多少。給他不想要的,再多也無濟于事,甚至會產生反作用。同時,管理者要關注經理人的工作動機可能帶來的真正價值,而不要總認為“他憑什么想要?太貪婪了吧?”作為管理者,你的小團隊領導人,是最重要的執行者,而如何與其有效地溝通,了解他想要的和你能給的,便更容易獲得積極的效果。
同時,有些主管級經理人,其能力可能就是無法升任高位,但在這個位置上他卻可以做得很好,那么就授權給他事情做吧。當他發現,僅在這個位置就有如此多的事情和挑戰,還會如此愛慕權力嗎?多數成功領導者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極力限定自己的工作范圍。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一定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下屬能力的人。
因此,從管理層開始就要進行有意識的權力下移,這樣會使權力重心更接近基層,更容易激發下屬的工作熱情。就像一個物體的重心越低,它的穩定性也就越好,就像不倒翁,其原理是不是對領導者很有啟發?有時,授權給他做事的權力,比職位權力更具吸引力。
(摘自《中外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