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濟
人民幣成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的報告顯示,人民幣已取代歐元,成為第二大常用的國際貿易融資貨幣,僅次于美元。根據SWIFT的數據,在傳統貿易融資工具信用證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幣作為計價及結算貨幣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場占有率排第二。排在第一位的仍是美元,占81.08%,而歐元的市場占有率,則從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3年10月的6.64%,排第三位。(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
網購金融結合不宜遲
中國大陸目前共有300多個第三方支付平臺,除支付商品貨款外,最近第三方支付的理財功能,更對傳統金融機構產生巨大壓力。數據顯示,2013年“雙十一”活動中,透過支付寶完成支付的理財產品總成交金額達到9.08億元人民幣,達到公開基金日均發行額的38.61%。而第一支通過網絡銷售的基金,亦即由阿里巴巴創造的余額寶,目前規模更已突破10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貨幣基金。整體而言,網絡與金融的結合趨勢愈趨明顯,不但改變傳統金融盈利模式,更創造新興金融業務。(臺灣《天下》 )
中國汽車市場繼續高速增長
英國艾爾西汽車市場咨詢公司估計,2013年1-9月,中國的客車銷量近1200萬輛,同比增長15%。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2013年的汽車銷量預計增長不到8%,而巴西、俄羅斯、印度、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年銷量預計會低于2012年。中國四大最富裕城市似乎深受交通擁堵和相關污染問題的困擾。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剛好進入傳統上汽車擁有量開始飛速增長的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萬美元。(英國《金融時報》網站)
高檔公務消費業者轉型求生
中國新領導人上臺以來實行“反浪費、倡節約”,公務鋪張奢華消費有所抑制,連帶一直以來高度依賴公務消費的行業,如禮品、高檔白酒、餐飲、酒店去年都受到了沖擊,迫使相關業者轉型求生。中國媒體稱,公款節約規定實行后,高檔餐飲進入轉型生死期。北京高檔餐廳包括全聚德、湘鄂情等紛紛轉攻大眾餐飲。至于汽車企業轉型也備受關注。《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提出“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改革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有市場人士認為,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公務用車的消費將大幅下降。(新加坡《聯合早報》)
改 革
中國改革再出發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清晰的發展輪廓,使世界了解中國未來10年的發展藍圖。如同35年前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樣,這是中國改革的再出發。俄羅斯政治學家認為,這次改革方案明顯透露出中國頂層設計的特色,是一個“最具影響、全面的、系統的經濟改革設計圖”。(俄羅斯之聲)
土地改革將讓中國農民受益
讓中國農民對土地擁有更明確產權的改革,將讓農民擁有籌集資金的新方式,并且促進遠遠超出農業以外的經濟。專家表示,政府很有可能會緩慢行動的一個原因是,存在著太多的農民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土地和金錢的風險。(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
社 會
中國白領藍領收入差距縮小
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遠遠超過白領崗位的數量。與此同時,隨著愿意在工廠上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裝配線上工人的工資日益提高。根據《中國經濟季刊》得到的官方調查結果,2013年中,中國每80個白領職位有100名申請者。然而就藍領崗位而言,情況截然不同,每125個崗位有100名申請者。由于中國大學畢業生過剩而低技能勞動者供應不足,過去四年藍領工資的增幅大于白領工資。2009年以來,專業人員的工資平均年增長速度為12%。與此同時,制造業、農業和建筑業的工資年增長速度為14%。(美國《商業周刊》網站)
霧霾催生中國新“環境移民”
據報道,正當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背井離鄉,加入中國生機勃勃的城市化熱潮中時,少數城里人卻決定進行相反方向的遷徙——從安徽省中部到邊遠的西藏,從北上廣到廣西、云南。這些城里的“移民”來自各行各業——商人、藝術家、教師和廚師,他們被稱為“環境移民”。媒體稱,中國大城市中普遍存在污染、交通擁堵、生活費用不斷上漲等問題,生活方式的改變清楚地表明了人們對生活壓力的不安。除了逃避污染和骯臟的環境之外,他們還想不受物質因素的羈絆——即“注重吃穿”和“與人攀比”等。(美國《紐約時報》)
“新農人”在鄉村找到夢想
源于難以割舍的鄉土情結,或倦怠于城市的喧嘩浮躁,或找尋新的事業起點,一些早已跳出“農門”的知識青年以及在城市謀生多年的農民工,正帶著新的見識、資金和夢想踏上返鄉路,成為中國的“新農人”。他們建造生態農場,開設農產品網店,成立農村合作社。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那些回鄉創業并取得成功的“新農人”不僅給落后的農村帶去新風,也幫助部分鄉親擺脫貧困。(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國保持人口穩定有難度
人口統計學家認為,在中國,女性需要生育2.2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水平。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育齡女性平均生育1.6個孩子,但中國自身的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中國出生率為1.08,幾乎為世界最低值。(英國《金融時報》)
文 化
臺竭力遏阻大陸電影沖擊
在電影領域,中國大陸率先規定,凡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臺灣影片,作為進口影片在大陸發行,不受進口影片配額限制。而根據此后臺灣與中國大陸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臺灣把每年引進10部大陸影片的配額放寬至每年15部。這是一項專門針對中國大陸所采取的措施。對臺灣來說,對電影市場的保護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不是經濟利益。上世紀末,臺灣電影市場上幾乎一度見不到本土電影的身影,到處充斥著好萊塢的大片。如今,威脅已不再是美國的超級英雄,而是產自中國大陸的一些大型喜劇片、武俠片以及那些貌似沒有任何宣傳內容的影片。(法國《世界報》網站)endprint
中國教育仍存在城鄉不公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估計,僅有3%的中國農村貧困生能上大學。上海官方數據則表明,該市約84%的高中生能到高校就讀。1998年時政府每年為貴州省學生的人均支出相當于34美元,北京則為211美元。此后支出逐漸增多,但差距仍存在。據統計,2011年貴州和北京的數據分別相當于552美元和2985美元。盡管低年級學生享受義務教育,但某些貧困家庭仍負擔不起課本費。且由于關停整合許多村辦學校,出行和住校成本隨之上漲,導致農村學生輟學率更高。中國教育部官員承認存在不公現象,并承諾將通過向農村師生提供更多財政資金縮小差距。(美聯社)
中國教育的挑戰
中國的傳統教學有它的缺點。它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是在教室里進行互動。中國的很多學校最重視的是考試,盡管中國學生在基礎知識和應試方面能力很強,但在創造性和創新性方面很弱。很多教育界人士認識到,這樣的體制不再適合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他們認為,反思中國的教育體制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實現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和創新方面競爭的目標至關重要。中國的教育改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些變化正在發生。為了減輕學生沉重的負擔,教育部2013年8月公布了十條規定,以確保減少考試,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不布置家庭作業和補課,并規定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運動時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網站)
科 技
中國成全球專利申請冠軍
中國人已經成為世界上申請專利最多的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公民2012年的專利申請達560681件,年增長率達到了24%。2012年,全球專利申請總數為235萬件,因此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超過了全球總數的五分之一。中國在專利申請方面的巨大活力說明了這個國家對于科研和開發的重視。從行業分布來看,與俄羅斯一樣,中國的專利主要集中在冶金領域,而美國和以色列的專利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和醫療等領域。(法國《費加羅報》網站)
軍 事
中國用無人艦船提升海洋實力
相關科學家表示,中國政府對機械艦船研究的資助急劇增加。過去若干年,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至少建立15支團隊研制高速無人艦船。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機械艦船專家馬忠麗教授表示,政府在過去幾十年對無人機投資巨大,最近才開始意識到無人艦船的使用價值和戰略重要性。軍方對用這種船只收集情報和在海戰中吸引敵人炮火極感興趣。馬的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研發能拍攝清晰穩定畫面的攝像系統。這個系統是用來識別無人艦船遇到的物體的。(香港《南華早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