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瑞
【摘要】 目的:調查研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方法。方法:選取在本院進行重型顱腦治療的患者50例,根據其護理措施的不同將其分為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預見性護理)25例和對照組(常規護理)25例,而后跟蹤觀察患者進行的護理措施,并研究其護理措施的有效性及臨床應用價值。結果:試驗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炎、靜脈壁損傷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長期臥床和靜脈血栓史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結論: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方法中,臨床預見性護理措施包括經常更換體位,定期下肢運動同時結合用藥治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重型顱腦損傷; 下肢; 深靜脈; 血栓; 預見性; 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是指由于外力的強大作用,使得患者頭部發生損傷,造成頭部軟組織、顱骨骨折甚至是腦損傷的發生[1]。該病的主要發病特點為局部損傷或是彌漫性損傷,患者發生腦損傷后輕者會發生腦缺血、腦水腫、顱內高壓等,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一旦患者發生重型顱腦損傷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也相應提高[2-3]。為有效避免術后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進一步研究該病護理措施的有效性及臨床應用價值,特作本次調查研究,具體結果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進行重型顱腦損傷治療的患者50例,根據其護理措施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預見性護理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5~74歲,平均(43.20±1.20)歲。對照組(常規護理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5~73歲,平均(42.10±0.30)歲。其中由于車禍事故發病者29例,跌倒損傷者8例,斗毆致病者2例,高空摔傷致病者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進行重型顱腦損傷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則進行常規護理措施,即包括一系列護理措施,其步驟可概括如下:(1)呼吸道護理,即選取正確的體位,進行吸痰、叩背等一系列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2)預防感染的護理,如留置導尿管、清洗會陰部等措施。(3)輸液護理。試驗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要進行下肢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其主要步驟為:(1)藥物及操作護理。長期臥床的患者則要定期給患者更換臥位,并適當的進行下肢運動,以促進患者下肢深靜脈的血液循環,降低靜脈回流的阻力,進而有效地避免由于長時間的循環受阻引起的靜脈栓塞。患者術后可酌情應用彈力繃帶,達到增強下肢組織靜脈壓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靜脈回流,促進深靜脈血液循環。避免靜脈壁損傷,即在患者進行藥物滴注治療之,可將枕頭墊在患者的下肢處,從而避免下肢深靜脈的血管由于壓力過大發生破裂。防治血液凝固,即定期、適當的給患者進行補水,以避免由于血液黏稠度過高引起靜脈血液凝固,進而引起栓塞的發生。同時,留置深靜脈導管,輸液后要及時封閉該導管,避免感染。(2)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及其照顧者更好地掌握疾病即感染的預防護理措施,進而有效的避免疾病及感染的發生。(3)同時為了避免患者由于長期臥床發生褥瘡等并發癥發生,要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即下肢各關節屈伸活動、肌肉等長收縮運動,病情允許可鼓勵患者多做上下樓梯、室內步行、適當的跑步鍛煉等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避免靜脈血栓的發生。(4)同時盡量避免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下肢靜脈滴注、注射等操作,以避免由于靜脈穿刺造成血栓的發生。(5)評估護理:在上述一系列操作后,要對患者的護理效果與臨床表現進行評估活動,從而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可根據護理效果評估結果進一步進行護理操作改善與提高,從而到達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進行護理后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靜脈炎、靜脈壁損傷等情況的發生率,同時對比研究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炎、靜脈壁損傷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所有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 通過對所有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誘因的調查中了解到,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包括長期應用脫水劑8例(16.00%)、肌力下降10例(20.00%)、長期臥床19例(38.00%)、靜脈血栓史13例(26.00%)等,其中由于長期臥床和靜脈血栓史引起疾病的幾率相對較高。
3 討論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治療技術也在不斷的提升和自我完善中,尤其在顱腦損傷方面的治理護理中的發展也非常可觀[4]。發生顱腦損傷后首先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然后才可以采取治療護理措施。目前治療中將顱腦損傷根據其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中、重、特重型[5-6]。其判斷標準為:患者有輕微頭痛、頭暈、傷后昏迷0.5 h左右,則稱為輕型顱腦損傷;昏迷時間長達12 h以內,且伴有較輕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生命體征不穩定,則稱為中型顱腦損傷;患者昏迷時間超過12 h,且有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生命體征有明顯變化,同時發生意識障礙昏迷加重的現象,則稱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已發生休克、腦損傷加重、并伴有臟器損傷者,稱為特重型顱腦損傷[7-9]。
發生腦損傷后,會進一步引發下肢深靜脈的血栓發生。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可概括為,由于外力的作用,患者的腦部發生原發性損傷,而后對患者腦內的神經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得患者腦內的神經纖維斷裂,進一步造成神經傳導障礙,導致腦內神經細胞發生功能障礙,嚴重者會引起細胞死亡,而后由于治療過程中的長期臥床,會使得患者腦內的血液循環發生障礙,也會由于血液黏稠度漸高,進一步誘發下肢深靜脈的血栓[10-11]。從而造成疾病的發生。一旦發生這種疾病后患者會發生一系列嚴重的臨床癥狀,例如意識障礙、昏迷等,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治療后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現今臨床上時常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對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進行術后護理,但是這種護理措施不能夠有效的避免預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12]。所以,出現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措施,這種護理措施延續常規護理措施的全面有效的護理,同時還加強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13]。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護理以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護理措施,特作此次調查研究。
目前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下肢靜脈血栓、下肢靜脈炎、靜脈壁損傷[14]。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因包括長期應用脫水劑、肌力下降、長期臥床、靜脈血栓史[15]。而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由于具有靜脈血栓史和長期臥床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因素造成疾病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臨床上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主要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所以,有效的預防護理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而由兩組患者的護理后結果表明,常規護理組患者的血栓發生率明顯高于預見性護理組的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知,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下肢深靜脈的血栓預見性護理措施具有應用有效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臨床價值,相信會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妮,劉凌虹,趙佳麗,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6):1070-1072.
[2]陳金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10):112-113.
[3]李漢軍,李介秋,滕曉華.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9,8(7):725-727.
[4]Goldhaber S Z.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 romb oem bolism[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1-7.
[5]姚天才,趙東升,徐恭達.顱腦損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方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1,38(1):5-8.
[6]陸柳城.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探討[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2):356-357.
[7]Amiwero C,Campbell I A,Prescott R J. A reappraisal of warfarin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nd/or pulmonary embolism[J]. Afr Health Sci,2009,9(3):179-185.
[8]周玉華,許燕杏,朱蔚儀,等.顱腦外科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268.
[9]楊四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46-47.
[10]蔡平,李群.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2):245-246.
[11]董艷.顱腦損傷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2):623.
[12]吳群英.護理干預在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72-73.
[13]胡靜,米潔,溫靜,等.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9):211.
[14]Ray W Z,Strom R G,Blackburn S L,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surg,2009,110(5):1010-1014.
[15]葉建蘭,徐愛萍,楊明霞.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0):65-69.
(收稿日期:2013-10-28) (本文編輯:黃新珍)
目前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下肢靜脈血栓、下肢靜脈炎、靜脈壁損傷[14]。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因包括長期應用脫水劑、肌力下降、長期臥床、靜脈血栓史[15]。而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由于具有靜脈血栓史和長期臥床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因素造成疾病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臨床上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主要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所以,有效的預防護理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而由兩組患者的護理后結果表明,常規護理組患者的血栓發生率明顯高于預見性護理組的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知,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下肢深靜脈的血栓預見性護理措施具有應用有效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臨床價值,相信會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妮,劉凌虹,趙佳麗,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6):1070-1072.
[2]陳金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10):112-113.
[3]李漢軍,李介秋,滕曉華.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9,8(7):725-727.
[4]Goldhaber S Z.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 romb oem bolism[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1-7.
[5]姚天才,趙東升,徐恭達.顱腦損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方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1,38(1):5-8.
[6]陸柳城.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探討[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2):356-357.
[7]Amiwero C,Campbell I A,Prescott R J. A reappraisal of warfarin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nd/or pulmonary embolism[J]. Afr Health Sci,2009,9(3):179-185.
[8]周玉華,許燕杏,朱蔚儀,等.顱腦外科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268.
[9]楊四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46-47.
[10]蔡平,李群.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2):245-246.
[11]董艷.顱腦損傷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2):623.
[12]吳群英.護理干預在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72-73.
[13]胡靜,米潔,溫靜,等.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9):211.
[14]Ray W Z,Strom R G,Blackburn S L,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surg,2009,110(5):1010-1014.
[15]葉建蘭,徐愛萍,楊明霞.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0):65-69.
(收稿日期:2013-10-28) (本文編輯:黃新珍)
目前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下肢靜脈血栓、下肢靜脈炎、靜脈壁損傷[14]。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因包括長期應用脫水劑、肌力下降、長期臥床、靜脈血栓史[15]。而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由于具有靜脈血栓史和長期臥床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因素造成疾病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臨床上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主要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所以,有效的預防護理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而由兩組患者的護理后結果表明,常規護理組患者的血栓發生率明顯高于預見性護理組的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知,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下肢深靜脈的血栓預見性護理措施具有應用有效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臨床價值,相信會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妮,劉凌虹,趙佳麗,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6):1070-1072.
[2]陳金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10):112-113.
[3]李漢軍,李介秋,滕曉華.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9,8(7):725-727.
[4]Goldhaber S Z.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 romb oem bolism[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1-7.
[5]姚天才,趙東升,徐恭達.顱腦損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方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1,38(1):5-8.
[6]陸柳城.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探討[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2):356-357.
[7]Amiwero C,Campbell I A,Prescott R J. A reappraisal of warfarin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nd/or pulmonary embolism[J]. Afr Health Sci,2009,9(3):179-185.
[8]周玉華,許燕杏,朱蔚儀,等.顱腦外科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268.
[9]楊四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46-47.
[10]蔡平,李群.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2):245-246.
[11]董艷.顱腦損傷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2):623.
[12]吳群英.護理干預在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72-73.
[13]胡靜,米潔,溫靜,等.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9):211.
[14]Ray W Z,Strom R G,Blackburn S L,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surg,2009,110(5):1010-1014.
[15]葉建蘭,徐愛萍,楊明霞.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0):65-69.
(收稿日期:2013-10-28) (本文編輯:黃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