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寅
呼朋引伴蓋房子自建“公社”一起老去
◎王曉寅
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對城市生活模式的突圍(權貴人士請自動屏蔽話題)?多數人的回答是消極的。居住空間尚且不足,談何生活突圍。那么,改變居住方式或許是實現突圍的關鍵,日本的新型長屋和臺灣的時尚人民公社對此作出嘗試,帶來居所環境、居住舒適度、鄰里關系上的可喜體驗,令人艷羨。

城市,愈發像困住我們的牢籠。
城里的年輕人,每日辛苦打拼,渴望有朝一日能買下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他們也很羨慕電視劇《奮斗》中,幾個同齡好友合住Loft的生活。
城里的老人,辛苦一輩子,最終還清房貸,卻發現自己被圈在閉塞的空間里,可能到死也無法自由伸展。
如何能換種方式生活?自己蓋房子吧,到郊區去,到鄉下去。
長屋是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獨特民居,由高架木樁支起,離地面2~3米,上面住人,屋下飼養家禽牲畜(這點與中國的苗寨、侗寨相似)。長屋往往沿河而建,因地勢不同,有的呈“一”字形,外觀整齊,有的蜿蜒起伏,連綿成片。長屋短則數十米,長則超過百米,與優美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東南亞國家長屋的結構主要分3部分。一是曬棚,供曝曬谷物和其他用途;二是居室,房間和臥室用木板做墻壁隔開,居住者一般都席地而睡;長廊是長屋的第三部分,上有屋頂遮蓋,是長屋用途最廣的地方,既是家庭開會場所、活動中心,又是會客地點。住在同一間長屋里的人互有親戚關系,每當添丁進口,就不斷增蓋。因此,長屋越長,說明這個家族越興旺。多個長屋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村子。
但這樣與自然親近、鄰里間人情寬厚的住宅,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愈發稀少。于是,有一些人因為向往這種居住模式,而全力追求它。設計師在傳統中融入現代元素,形成一種新型長屋建筑。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安藤忠雄位于大阪的處女作兼成名作“住吉的長屋”,就是新長屋的嘗試。
當你在日本神奈川縣近郊的山林里,看到這處綠樹掩映、與環境相得益彰的木質長屋時,會有種走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這處新型長屋并非是被世人遺忘的老宅,
住在其中的也不是同宗親族,而是4戶不同職業、不同家庭結構,厭倦了擁擠城市的日本家庭,為了重拾集體生活的樂趣,選擇了這處鳥語花香的自然之地,以現代方式搭建了共同的家。


為了降溫,屋頂也種了植物。

動植物調查專家池竹則夫在樸門永續設計日本中心擔任植物講師,因為有大量工作相關書籍,家里專門設計了大書架。

用酒桶做成的蓄水桶,根據各家的需要安放。有共有部分,也有獨立部分。

長屋設計者山田貴宏家的窗戶采用拉窗形式

長屋設計者山田貴宏與妻子
這4戶人家共10口人,從幾歲的小孩到七旬老人,年齡、身份各不相同。大家相互磨合,相互幫助,遇到分歧時會進行協商直到達成一致,遇到困難也會一同去解決。
這座山中長屋首先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美麗的木紋。無論是房屋外觀還是室內墻壁,全都是原生態的木質結構,建材是取自當地的杉木和柏木。但它和幾百年前祖輩們就地取材蓋起的傳統長屋有很大的不同——造型更加美觀,結構和功用更貼近現代化生活。
去掉了傳統飼養牲畜的空間和曬臺,整個建筑由5座兩層房屋組成,總面積378平方米,在強調分享的同時,也保留了個性與自由。最外面的一座是4家共用的“公共房子”,每個月必定有幾天,大家會聚在這里共進晚餐。再往里走,則是4戶各具特色的家。根據每家人的工作和家庭構成,房間的布局和設施都不相同,但舒適、現代是共同的特點——床、家電、互聯網、抽水馬桶……這里都有,與一般的鄉間別墅沒有什么區別。墻壁也很厚實,和傳統長屋不同,為的是更好隔音,保留各自的隱私。
最難能可貴的,還要數這棟新式長屋從里到外體現的環保理念:相鄰的兩座房屋共用一面墻壁,減少了建筑材料的消耗。
室內沒有安裝空調,但微風徐徐,非常涼爽。房屋在建筑結構上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能夠根據溫度自動調節,通過通風口將林間冷氣送入室內。夏天,通風管道將夜間的低溫空氣引入房屋內部,墻壁能夠儲藏這些冷氣并調節濕度,非常舒適;為了降溫,大家還嘗試在屋頂上做綠化,使房子與山中的環境融為一體。
冬天,陽光從南面的窗戶照進來,屋頂也能吸收熱量并將溫暖的空氣送入室內,只要使用較少的燃料,就能溫暖地過冬了。
他們倡導“樸門永續設計”。這種設計的主要精神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生活,以尋求并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長屋設計者山田貴宏與妻子,是生活在長屋中的一戶。他們的窗戶采用了拉窗形式,頂上還安有天窗,可以起到煙囪效應,將室內的熱空氣排到室外。天窗還有很好的采光作用,使山田家在白天不用電燈。注重隱私的山田太太起初對長屋生活感到不安,搬來之后卻不亦樂乎,“跟大家一同生活讓我有安全感,些微的不便就不值一提了?!鄙教锾矚g種植,院子里栽種了近60種花草和蔬菜。
動植物調查專家池竹則夫在“樸門永續設計”日本中心擔任植物講師,因為有大量工作相關的書籍資料,池竹家專門設計了很大的書架。根據池竹的喜好,屋里設置有浴缸和日式洗手間,還有燒柴火的爐子——冬天,池竹喜歡在有火的地方專心工作。為了實現能源自給,池竹家是4家中唯一一家屋頂上安裝了太陽能配電板的,他還打算在不久的將來引進蓄電池技術。
小林家則有丈夫一紀、妻子惠理奈、8歲的路奈、4歲的慧凜4口人。為了家里能有更大的空間,冰箱、洗衣機和浴缸都使用公共房子里的,但自家設置有食品儲存間和淋浴間。
小山家是丈夫小山玄、妻子宮佳江與岳母3人共同居住。玄關處設有一個土間(沒有鋪設地板的三合土地坪),通向工作間和廚房。土間里有小山家自制的梅干和味噌。夫妻二人都是在家工作,因此家里設置了可以讓兩人同時工作的寬敞書房。房間通風良好,沒有冷氣也非常涼快?!巴瑯邮敲酚昙竟?,但在這里,植物們看起來都很愉快的樣子,綠色更加鮮艷,雨水還能用蓄水桶存起來使用,跟在城市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睂m佳江說。

公共空間的內部環境。客廳、廚房、洗衣房、浴室等設施一應俱全。每個月都會有幾天,大家聚在這里共進晚餐。

小山家是夫妻二人與岳母共同居住。玄關處設有一個土間(沒鋪地板的三合土地坪),很接地氣。
與高度城市化的日本相同,臺灣相對發達的北部地區,也面臨著城市通病——人口密度過大、房價飛漲、交通壓力沉重等。據今年初臺灣“內政部”的統計數字,過去6年間,臺灣北部地區人口凈遷入16萬余人(7月官方數據顯示,臺灣總人口約為2340萬),區域失衡問題愈發嚴重。臺灣人口越來越“頭重腳輕”。
想要從城市中突圍的,不只有被工作、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人,老年人也渴望一片可以安享晚年的凈土。但為什么很多人沒有離開?因為相比生活成本,老人們更看中是否有人陪伴和醫療條件,所以他們寧可和子女擠在城市狹小的房子里。
現年53歲的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牙醫李偉文,對這一觀點十分認同。因此,他從30多歲起,就開始“搜集”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
李偉文不像一般醫生總是被工作塞滿,其診所采取預約制,一天約診不超過10人?!耙蝗豪先嗽谝黄穑泄餐幕貞浐苤匾??!彼催^很多人事業成功,拼上全部時間,老時卻很寂寞。他希望老了后,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
去年,李偉文與一群知交老友們,一共12戶,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這群大多50歲上下的壯年人,共同集資,在人口相對較少的臺南市選了一塊地,準備為自己搭建一棟老年公寓,取名“蝸居”,準備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
李偉文說,他許多生活在都市的朋友,夢想的退休生活都是到風光美好、偏僻的鄉下當農夫。不過,他認為這樣的生活雖然有接近自然的恬靜,卻不太實際。因為即便五六十歲還有體力種田,但是到了七八十歲一定沒體力。此外,鄉下的交通與醫療資源都不便,加上生活便利性也不夠。因此,選在臺南,不但交通、醫療資源都方便,天氣、食物、文化氛圍都宜居,最重要的是,整棟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蝸居”到底與一般公寓有什么不一樣?負責設計的建筑師李兩成認為,考慮老年住宅時,不應只想到無障礙空間等,重點是人與人的關系。一般人買房子都會希望公攤面積越小越好,但李兩成設計中的蝸居,公共面積比例卻大于30%。他希望打造出“時尚的人民公社”,有共同的書房、食堂,還有曬衣場,老人能每天一起做飯、吃飯、洗衣等,增加人與人交流接觸機會。他設計的整棟公寓,一樓都是公共空間,未來也可以作為活動平臺。
“蝸居”居民曾文娟說,蝸居成員臥虎藏龍,橫跨醫界、銀行、出版、建筑等領域,有人很懂爵士樂、有人懂網絡,未來將集合大家的才能,開不同課程,打造一個臺南的文化活動新據點。
關于老年,李偉文與朋友們想得更長遠,也更前衛。除了要與朋友老了一起住外,他們也計劃死后還要一起葬。由于荒野保護協會的背景,這些朋友大多愛好自然,曾經一起踏過許多森林溪谷,未來希望選擇樹葬,將骨灰回歸于自然中。

53歲的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牙醫李偉文和他那些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
房子并不是越大越好,蝸居也可以很幸福。
每到瓜果蔬菜成熟的季節,日本長屋里的山田太太都把自己的收成分給同住的鄰居;小山家也會和大家分享自制的梅干和味噌;依靠環保的房屋設計,山田家的電費比在東京生活時節省了三分之一;池竹家的太陽能板除了能滿足自家的電腦、通信等用電,還能有剩余電能用來出售;一紀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沒人陪伴了,“長屋里人手多,對于要養育兩個孩子的我們來說真是幫了不少忙。而且孩子從小能看到大人們不同的生活,對他們是有好處的?!?/p>
雖然,老人自行設計、自己興建老年公寓在臺灣還屬少見,但曾在德國留學的李兩成表示,這種情況在德國就要普遍得多。自己蓋的房子,不僅符合自己需求,也省去了被建筑商賺走的錢,更經濟實惠。
這輩子從小時候一直到50多歲,沒有與任何人看過電影,也曾一個人到歐洲旅游50天的李兩成,因緣結識李偉文這幫朋友后,慢慢發現了有伴的樂趣。現在頭發已灰白的他笑著說:“一個人的心理需求,會下意識地慢慢改變?,F在,我覺得老的時候若有一群朋友,也不錯啊!”曾文娟則體悟:“如果你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走得久,就要一群人。”
本欄目責編/廖素冰 houla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