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南 懷化 418000 )
懷化市鶴城區環境噪聲污染現狀分析及其防治對策
劉 利
(湖南省懷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南 懷化 418000 )
本文對懷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2010-2012年三年來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數據進行了分析,從而論述懷化市鶴城區噪聲污染現狀、形成原因及防治對策。
環境噪聲;污染分布;防治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屢見不鮮,尤其是噪聲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現已成為影響廣大市民身心健康的“元兇”之一。因此,噪聲污染問題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全民減噪呼聲也空前高漲。本文對懷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2010-2012年間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數據進行分析,闡述其噪聲污染分布現狀、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懷化市鶴城區域環境噪聲以500×500網格布點,核定有效點位162個,控制面積為40.5K m2。其中:1類居住文教區20個,2類居住、商業混合區97個,3類工業、物流區21個,4類交通區24個,監測頻率為每年秋季一次,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進行評價,懷化市鶴城區各類標準區噪聲污染狀況見表1,其結果表明:懷化市鶴城區2010-2012年間1類區測點20個,占總測點個數12.34%,其噪聲源主要來自生活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無一超標,聲環境質量整體水平維持在較好狀態,但平均等效聲級值呈不斷上升趨勢;2類居住、商業混合區測點個數占總測點的59.87%,其噪聲源主要來自社會噪聲和建筑噪聲,整體平均等效聲級無一超標,其聲環境質量整體水平處于較好狀態;3類工業區及四類交通區測點個數分別占總測點個數的12.96%及14.81%,噪聲源主要來源于工業和交通噪聲,聲環境質量整體水平呈下降趨勢;4類交通區污染尤為明顯。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懷化市鶴城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呈加重趨勢。1類居民文教區和2類混合區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呈上升趨勢,工業區有污染現象,交通區噪聲污染加劇,各功能區環境噪聲污染超標情況依次為4類標準適用區>3類標準適用區>2類標準適用區>1類標準適用區
懷化市鶴城區環境噪聲污染問題由來已久,是個難點,雖然經過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整治有所緩解,居住、商業混合區噪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污染程度沒有得到根本好轉,近年來尤以交通區噪聲污染嚴重。各功能區環境噪聲要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相應標準尚有一定的差距,從表1看,鶴城區各功能區超標現象主要體現在交通區及工業區,分析原因如下。

表1 2010-2012年懷化市鶴城區各類標準適用區噪聲監測數據統計表 [ dB(A)]
2.1 交通噪聲是影響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懷化市交通建設不斷發展,交通干道縱橫交錯,交通干線噪聲直接影響著兩側區域的環境噪聲;交通噪聲的影響既呈線狀分布,也呈面源分布,隨著機動車流量的逐年增加,交通噪聲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2.2 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帶來的噪聲面源污染影響加劇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噪聲污染源不斷增加。
一是第三產業產生的社會噪聲屢禁不止;
二是方興未艾的城市建設帶來了建筑施工噪聲,給區域環境增添了大量噪聲源;
三是城市規劃中的失誤,造成布局不合理帶來了一定的噪聲污染隱患。
2.3 噪聲污染治理力度不夠也是導致一些區域內噪聲污染有增無減的原因
一是噪聲治理資金投入不夠,如城市綠化建設、道路隔聲屏障設置及道路消音建設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二是城市管理及環境監察執法力度不夠,如對超標排放噪聲源的第三產業、敏感區內建有影響大的噪聲源、各類建筑工地等未實施嚴格監管執法。
一是環保觀念淡薄,法制意識不強;
二是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城市功能區規劃和布局欠佳,建成區存在居住,商業混合的問題,造成了對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范的難度;
三是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夠,對噪聲污染行為人處罰較輕,沒起到預想的效果;四是人為噪聲污染嚴重,如居住區廣場舞高音喇叭肆無忌憚的播放,噪聲擾民嚴重,其污染糾紛時有發生并呈激化趨勢,嚴重時導致警方介入調查處理。
4.1 合理布局,制定科學的城市規劃和環境規劃
嚴格劃分每個區域的社會功能,使居住、文教區遠離強噪聲源,確保城市居民生活區域免遭噪聲污染,積極推進市區工業企業入園進區。
4. 2加強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的防治
一是搞好交通建設,特別是在交通負荷重、噪聲污染大、地處敏感區域主干線上架設立交橋;
二是廣泛推廣消聲路面,降低車流噪聲;
三是對車流量大且較敏感區域設置隔聲屏障,以達到隔聲降噪的作用;四是加強交通管理,保持道路交通暢通,采取過境車輛分流、敏感區域車輛禁鳴等手段降低噪聲污染。
4.3 加強社會生活噪聲污染的防治
主要途徑有:一是加強宣傳,促進公眾參與,充分利用電視等媒體,廣泛宣傳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介紹噪聲危害和噪聲污染防治知識,發揮媒體對各類噪聲擾民的輿論監督,加大噪聲違法的爆光力度,營造一個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共同防治噪聲污染的良好氛圍。
二是合理規劃和布局。主要是對老城區的噪聲污染源進行專項整冶,對噪聲污染嚴重、整治無望、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企業,要堅決依法關閉;對新城區要嚴把審批關,嚴格規劃和建設項目的聲環境影響評價,明確改善噪聲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嚴格項目“三同時”驗收管理,未通過驗收的噪聲排放項目,一律禁用。
4.4 加大城市管理及環境監察執法力度
加強施工噪聲日常監管,強化城市建筑施工環保公告、夜間施工審批限定施工作業時間等管理制度,嚴歷查處施工噪聲超標排放的環境違法行為。
4.5 加強聲環境質量管理,改善聲環境質量。
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不斷擴大噪聲達標功能區面積,提高功能區夜間噪聲達標率,促進城市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1]王偉.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的影響與控制對策[J].環保科技,2013(19).
TB5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