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必勝 /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應當和平共處,自由競爭。是否使用某種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應當取決于網絡用戶的自愿選擇。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之間原則上不得相互干擾。確實出于保護網絡用戶等社會公眾的利益的需要,網絡服務經營者在特定情況下不經網絡用戶知情并主動選擇以及其他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運行,但是,應當確保并證明干擾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近幾年來,互聯網領域的不正當競爭糾紛頻發,其中,因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沖突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成為主要的糾紛類型。早在2007年,筆者就承辦了因“360安全衛士”與“雅虎助手”的沖突引發的糾紛案件。1. 參見(2007)海民初字第1873號民事判決書。2013年,筆者又承辦了“360衛士”與百度搜索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2. 參見(2013)高民終字第2352號民事判決書。在審理此類案件過程中,筆者一直在思考,互聯網競爭應當遵守哪些基本原則,什么樣的競爭規則可以避免常見的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沖突引發的糾紛。在百度訴360案中,筆者對互聯網競爭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探討,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競爭應當遵守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下面結合百度訴360案論述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并分析其如何具體適用。希望能夠對同類案件的審理提供幫助。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條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除了可以被用于認定和制止法律沒有列舉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外,【1】還具有抽象和概括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一般條件的作用。由于數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經營活動中出現很多《反不正當競爭法》制定者難以預料的競爭糾紛,這些新類型的競爭糾紛應當如何規制,《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結合互聯網經營活動的特點,給《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所規定的自愿、平等、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注入新的內涵。
結合互聯網經營活動的特點,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規定,筆者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經營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應當遵守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公平競爭原則。為了維護互聯網公平競爭秩序,確保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自由競爭,原則上,所有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任何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都不能通過獲取不正當競爭優勢來改變公平競爭的地位。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3Q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判決書中所述,市場經濟是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自由競爭能夠確保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但市場經濟同時要求競爭公平、正當和有序。3.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三終字第5號民事判決書。
第二,和平共處原則。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其他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提供者的許可,不得擅自干擾其他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正常運行,不得干擾互聯網產品或服務在網絡用戶終端的共存。
第三,自愿選擇原則。網絡用戶有自愿選擇是否使用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自由,有自愿選擇使用哪一種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自由。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強制網絡用戶使用其提供的或放棄使用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3Q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判決書中所述,網絡用戶的需求多種多樣,不能簡單地以某一或者部分網絡用戶的感受和選擇,特別是不能以某個互聯網經營者自己的標準來認定他人的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侵害性。網絡用戶是其相關消費體驗的最佳判斷者,在給予全面正確的信息后,相關消費者會自行對是否選用某種互聯網產品作出判斷。4.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三終字第5號民事判決書。
第四,誠實信用原則。互聯網經營者應當真實地、全面地告之其與使用其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網絡用戶之間的權利義務,并且不得通過隱瞞或捏造其他互聯網經營者的相關信息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3Q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判決書中所述,互聯網經營者對于他人的互聯網產品、服務或者其他經營活動并非不能評論或者批評,但評論或者批評必須有正當目的,必須客觀、真實、公允和中立,不能誤導公眾和損人商譽。互聯網經營者為競爭目的對他人進行商業評論或者批評,尤其要善盡謹慎注意義務。
按照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無論是否出于惡意,只要不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之必須,互聯網經營者不得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正常運行。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更新速度很快,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在前述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對于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競爭,應當確定以下基本競爭秩序: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應當和平共處,自由競爭,是否使用某種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應當取決于網絡用戶的自愿選擇。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之間原則上不得相互干擾。確實出于保護網絡用戶等社會公眾的利益的需要,網絡服務經營者在特定情況下不經網絡用戶知情并主動選擇以及其他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運行,但是,應當確保并證明干擾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則,應當認定其違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違反了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競爭應當遵守的基本商業道德,應當承擔相應侵權責任或不正當競爭責任。前述規則可以簡稱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競爭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
按照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無論是否出于惡意,只要不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之必須,互聯網經營者不得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正常運行。沒有惡意的干擾行為是否應當允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2011年12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秩序若干規定》第5條第1款規定:“不得惡意干擾用戶終端上其他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或者惡意干擾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相關的軟件等產品的下載、安裝、運行和升級。”該規定的最大特點是強調了“惡意”,從字面表述來看,如果沒有惡意,互聯網經營者似乎是可以干擾其他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的。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與前述互聯網競爭基本原則中的和平共處原則是相悖的。如果允許沒有惡意的干擾,就會引發進一步的爭議,什么是惡意?按照和平共處原則,只要實施了干擾行為,就應當證明干擾行為的正當性,而不是相反,由被干擾者來主張并證明干擾行為實施者有惡意。因此,從和平共處原則來看,沒有惡意的干擾原則上也不應當允許。
從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的定義本身也可以解讀出可以采取干擾措施的例外,大致上,采取干擾措施而不違反非公益必要原則的例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客觀原因導致的沖突。例如,如果因為硬件或軟件方面的客觀原因導致二者不能同時并存,則因此產生的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之間的相互干擾,則不屬于對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的違反。在技術發展的某個階段,殺毒軟件因運行過程中對電腦硬件資料的搶占會導致同一臺電腦上同時共存的殺毒軟件相互干擾,不能正當運行。在這種情況下, 用戶只能選擇在同一時期只安裝一種殺毒軟件。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認定殺毒軟件提供者違反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
第二,用戶知情并主動選擇,但影響結果只能限于該用戶,而且不能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前提下,在網絡用戶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互聯網產品或服務可以成為非實質性侵權用途的工具用以修改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即使網絡用戶對干擾手段知情并主動選擇,干擾行為不能損害他人合法權益,而且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影響結果也只能局限于該知情并主動選擇的網絡用戶。否則,擅自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正常運行可能會侵害該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提供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互聯網經營秩序。在3Q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由于“上訴人為達到其商業目的,誘導并提供工具積極幫助用戶改變被上訴人QQ軟件的運行方式,并同時引導用戶安裝其360安全衛士,替換QQ軟件安全中心,破壞了QQ軟件相關服務的安全性并對QQ軟件整體具有很強的威脅性”,因此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一審法院關于上訴人并非給QQ用戶提供技術中立的修改工具的認定,并無不當”。5.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三終字第5號民事判決書。
第三,用戶不知情也未選擇,但是為了保護以用戶安全為例的公共利益所必需。例如,雖然殺毒軟件普遍具有主動查殺他人提供的危害網絡用戶安全的病毒的功能,但由于這樣的干擾功能是保護網絡用戶所必需,因此不經病毒提供者同意,并不違反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
圖1 360安全衛士在百度搜索結果插入標記
圖2 點擊被插標的搜索結果跳轉至360自身網頁
百度訴360案的主要案情為:2012年,奇虎公司的360安全衛士在百度網(www.baidu.com)搜索結果頁面上有選擇地插入了紅底白色感嘆號圖標作為警告標識,以警示用戶該搜索結果對應的網站存在風險。奇虎公司通過插標逐步引導用戶點擊安裝360安全瀏覽器,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服務對其瀏覽器產品進行推廣。2012年,奇虎公司在其網址導航網站(hao.360.cn)網頁上嵌入百度搜索框,改變了百度網在其搜索框上向用戶提供的下拉提示詞,引導用戶訪問本不在相關關鍵字搜索結果中靠前位置的、甚至與用戶搜索目的完全不同的奇虎公司經營的影視、游戲等頁面,以獲得更多的用戶訪問量,并且在網絡用戶僅設置搜索方向、并未輸入相關關鍵詞的時候也進入奇虎公司的相關網頁。因此百度公司提起訴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奇虎公司的插標行為和修改搜索框提示詞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因此判決奇虎公司停止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40萬元和訴訟合理支出5萬元。奇虎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為:涉案插標相關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涉案搜索框相關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
圖3 點擊“我要安全上網”進入360瀏覽器推廣頁面
圖4 360通過修改百度網頁代碼實現插標功能
涉案插標相關事實如下:1、如圖1所示,360安全衛士默認開啟插標功能,標注百度搜索結果(插入紅色感嘆號標記),修改百度頁面 。
2、如圖2所示,當用戶點擊被標記的紅色感嘆號的搜索結果時,360通過彈窗提示,將用戶與百度搜索的正常會話跳轉至360自身的域名及網頁中。
3、如圖3所示,用戶一旦點擊“我要安全上網”,即進入360瀏覽器的官方推廣頁面,引導用戶安裝360自身的瀏覽器。
4、如圖4所示,通過查看網頁代碼可知,360系通過修改百度網頁代碼,并注入其自身代碼,實現插標及修改百度頁面的目的。
5、同樣的搜索結果,360安全衛士標注了百度,沒有標注谷歌;同樣鏈接,未標注谷歌。
6、即使關閉插標功能, 360安全衛士仍可實現彈窗攔截、提示等功能。
奇虎公司在百度搜索結果網頁中進行插標,是修改其網頁的行為,干擾了百度搜索這一互聯網服務的正常運行,按照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應當經過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的同意,除非該行為系保護公共利益之必要行為,否則構成不正當競爭。奇虎公司表示涉案插標行為確有必要,理由有二:第一,搜索結果中的電話號碼本身即有可能為欺詐信息,不以插標的方式難以警示網絡用戶;第二,搜索結果可能為掛馬網站的鏈接,只要網絡用戶點擊搜索結果中的網站鏈接就會中毒,因此只能以插標方式對網絡用戶進行提示。
為了保護網絡用戶的合法利益,應當允許和鼓勵網絡安全軟件經營者通過某種手段識別損害網絡用戶利益的信息并以適當的方式警示網絡用戶。在搜索結果網頁中的某些網站鏈接中的電話號碼等信息確有可能為欺詐信息。但在本案中,奇虎公司并未證明其進行插標的搜索結果中的電話號碼會損害網絡用戶的利益,也沒有證明插標是保護網絡用戶免受此類信息損害的必要手段。因此二審法院認為,奇虎公司沒有證明其在百度搜索結果網頁上進行插標具有公益必要性,其上訴主張在百度搜索結果網頁進行插標具有必要性和正當性,證據不足。
在存在掛馬網站的情況下,是否只有通過插標行為才能確保網絡用戶的安全,雙方各執一詞。在二審庭審中,百度網訊公司表示掛馬網站的惡意代碼要發揮作用,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用戶數據從網絡用戶瀏覽器傳遞到掛馬網站的服務器;二是掛馬網站的服務器傳遞數據到網絡用戶瀏覽器;三是網絡用戶瀏覽器解析掛馬網站提供的代碼。在這三個步驟中的任意一步都可以通過攔截惡意代碼而確保網絡安全,不通過插標,其他手段同樣可以保護網絡用戶不受掛馬網站的侵害。百度網訊公司的陳述與在案證據證明的事實基本相符,在這種情況下,奇虎公司主張只有通過插標才能確保點擊惡意掛馬網站搜索結果鏈接的網絡用戶的安全,沒有其他不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正常運行的手段保護網絡用戶的安全,應當對此主張舉證。奇虎公司提交的證據只能證明在沒有安裝任何網絡安全軟件的情況下,點擊掛馬網站會導致惡意代碼運行,并不能證明除了插標以外不存在其他手段確保網絡用戶的安全。因此二審法院認為,奇虎公司以掛馬網站的存為由主張插標行為具有必要性,證據不足。
圖5 修改百度搜索框的下拉提示詞
圖6 用戶被直接引導至360的視頻服務中
關于插標的必要性和正當性,還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搜索服務提供者可以在自己搜索結果網頁插標,不意味著他人可以隨意在其搜索服務結果網頁插標。正如前面所述,搜索結果網頁屬于搜索服務提供者自己的互聯網產品,其有權自行決定和改變自己互聯網產品,但他人未經許可則不能隨意改變其互聯網產品。因此,奇虎公司以有搜索服務提供者在自己的搜索結果網頁上插標為由,主張其可以對百度搜索結果網頁進行插標,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不應當予以支持。第二,如果允許他人以保護網絡用戶安全為由對搜索結果網頁進行插標,那么,如何判斷某個具體搜索結果應當被插標?如何判斷哪一種插標的具體形式是否合理?如何來保證插標行為不會被濫用?在沒有網絡用戶知情并主動選擇的情況下,只要允許對他人互聯網產品進行干擾,以公益為名的干擾行為就有可能被濫用。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3Q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判決書中所述:“上訴人作為與被上訴人平等的民事主體,無權以自己的標準對被上訴人的行為作出評判并采取措施。上訴人作為市場經營主體,難以代表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無權以為廣大消費者利益為名對被上訴人合法的經營模式等進行干預,因此這一上訴理由亦不能成立。”6.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三終字第5號民事判決書。因此,對他人互聯網產品采取干擾措施的一方應當承擔證明責任,證明其采取的干擾措施確系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且具有必要性。在本案中,奇虎公司并沒有證明這一點,因此應當承擔不利后果。
綜上,二審法院認為,奇虎公司在搜索結果網頁上插標雖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奇虎公司沒有證明該行為的必要性。奇虎公司在沒有經過網絡用戶主動選擇的情況下,通過插標行為改變了百度搜索結果網頁的顯示結果,干擾了百度搜索服務的正常運行。該行為影響了網絡用戶對百度搜索服務的正常使用,損害了百度搜索服務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違反了前面所述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構成不正當競爭。一審判決的相關認定結論正確,應當予以維持。
而且,在本案中,正如一審判決所強調,奇虎公司被訴的插標行為不僅僅限于在插索結果網頁上插標,還包括選擇性地針對百度搜索結果網頁進行插標、以插標為手段引導用戶安裝其經營的360安全瀏覽器產品等行為,上述行為干擾了百度搜索的正常運行。上述行為并非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實現奇虎公司的經營利益。上述行為違反了前面所述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損害了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互聯網經營秩序。一審判決認定上述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規定,構成不正當競爭,并無不當。
涉案修改搜索提示詞相關行為如下:
1、360網址導航站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框,修改、自行設置下拉提示詞,詳見圖5的第一個下拉提示詞。
圖7 修改百度地圖搜索的下拉提示詞
圖8 用戶搜索地圖相關內容卻被引向視頻服務中
2、當用戶點擊下拉提示詞時,并非進入百度的搜索結果頁面,而是被引導至360自身的網頁、服務中,如圖6所示,用戶被直接引導至360自身的視頻服務中。
360網址導航站的上述流量劫持行為同時覆蓋網頁、新聞、MP3、圖片、視頻、地圖多個頻道,覆蓋面廣。以MP3搜索頻道為例,360采同樣方式修改、自行設置下拉提示詞。當用戶點擊下拉提示詞時,同樣被引導至360視頻服務中,為360視頻帶來流量。此處,用戶的搜索需求是搜索與MP3相關的內容,360將用戶引向與其搜索需求無關的視頻服務中。
3、以地圖搜索頻道為例,360亦采同樣方式修改、自行設置下拉提示詞,詳見圖7的第一個下拉提示詞。
4、當用戶點擊下拉提示詞時,同樣被引導至360視頻服務中,為360視頻帶來流量。如圖8所示,當用戶的搜索需求是搜索與地理位置相關的內容,360將用戶引向與其搜索需求無關的視頻服務中。
5、360網址導航站的上述流量劫持行為,涉及將流量全面導入360多個服務,包括360的視頻(影視網站)、游戲(游戲中心)、軟件(軟件寶庫)等服務。當用戶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視頻類關鍵詞時,360網址導航站將流量劫持至其視頻服務。 當用戶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游戲類關鍵詞時,360網址導航站采同樣方式,將本應由百度搜索結果頁面獲得的流量引導至360自身的游戲服務中。
對搜索服務提供者而言,允許其他網站嵌入其搜索框能夠增加訪問流量和市場占有率。搜索服務提供者在嵌入搜索框中提供下拉提示詞,能夠引導網絡用戶瀏覽其推薦的某些網站或信息,從而獲得收益。只嵌入搜索框而不使用搜索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下拉提示詞的情況下,因網絡用戶要進入搜索結果頁面,搜索服務提供者同樣能夠通過訪問流量的增加而獲益。邏輯上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搜索服務提供者允許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只嵌入搜索框而不使用搜索服務提供者決定的下拉提示詞。
搜索服務提供者允許任何人在網頁上嵌入其搜索框,表明其公開發出了要約,實際嵌入搜索框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以實際行動作出了承諾,二者之間事實上存在一種合同關系,雙方的權利義務可以依據合同約定來確定。搜索服務提供者可以制定并公示允許他人嵌入搜索框的條件,這些條件可以成為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依據。如果搜索服務提供者給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了兩種選擇,只嵌入搜索框而不使用搜索服務提供者決定的下拉提示詞,或者在嵌入搜索框的同時必須使用搜索服務提供者決定的下拉提示詞,則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任選一種。如果搜索服務提供者只提供了一種選擇,即在嵌入搜索框的同時必須使用搜索服務提供者決定的下拉提示詞,基于前面所述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網絡服務提供者無權擅自改變這一規則,不能既嵌入搜索框又修改或回避搜索服務提供者決定的下拉提示詞。
在本案中,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在允許他人嵌入其搜索框的同時,是否公示了其許可條件,是否允許嵌入搜索框而不使用其決定的下拉提示詞,是判斷奇虎公司在搜索框中自行設置下拉提示詞的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前提。在二審庭審中,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聲稱其只提供了一種選擇,即在嵌入搜索框的同時必須使用其決定的下拉提示詞,但并未證明該項主張。因此,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的該項主張,證據不足,二審法院不予采信。在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沒有證明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只能使用其決定的下拉提示詞的情況下,奇虎公司在使用嵌入搜索框的同時不使用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決定的下拉提示詞,未違反雙方合同約定,也不構成對百度搜索框正常運行的干擾,而且可以給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增加訪問流量,不構成不正當競爭。奇虎公司上訴主張百度公司并未限制其修改下拉提示詞的上訴主張,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二審法院予以支持。
但在本案中,奇虎公司被訴與修改下拉提示詞和劫持流量的相關行為并不僅僅限于在百度搜索框中自行設置下拉提示詞,其在自行設置下拉提示詞的同時,還采取了以下行為:在用戶設置其他搜索方向的情況下插入與用戶設置的搜索方向關聯性很小的下拉提示詞;引導用戶訪問本不在相關關鍵字搜索結果中靠前位置的、甚至與用戶搜索目的完全不同的奇虎公司經營的影視、游戲等頁面;點擊奇虎公司設置的下拉提示詞,不進入百度搜索結果網頁,直接進入奇虎公司經營的影視、游戲等頁面;網絡用戶在僅設置搜索方向、并未輸入相關關鍵詞時會進入奇虎公司經營的相關網頁。奇虎公司的上述行為不僅干擾了網絡用戶的對百度搜索的正常使用,還減少了使用百度搜索框的網絡用戶對百度搜索結果網頁的訪問。奇虎公司干擾他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正常運行的上述行為并非出于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也不產生保護公共利益的效果,明顯違反了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損害了百度搜索服務提供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互聯網的正常經營秩序。一審判決認定上述行為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規定,并無不當。奇虎公司上訴主張上述行為不構成不正當競爭,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二審法院不予支持。
近年來,因為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之間相互干擾而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越來越多。對于這些不正當競爭糾紛,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能夠用于判斷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例如,在3721訴百度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百度IE搜索伴侶”對“3721網絡實名”軟件進行了干擾,二審法院認為:“百度在線公司為了其經營目的,在其軟件中加入了屏蔽、阻止他人軟件的正常安裝、運行的有害源代碼,該行為已經超出了自我保護范圍。”7. 參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5)一中民終字第04543號民事判決書。在合一訴金山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獵豹安全瀏覽器通過提供“頁面廣告過濾”功能對優酷網中視頻播放前的廣告進行了過濾,一審法院認為:“互聯網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有利于互聯網企業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空間。而這種發展空間的邊界應為‘互不干擾’,即除非有顯而易見的特殊合法理由,如殺毒等,互聯網經營者自身業務的開發拓展不應影響其他互聯網經營者在正當商業模式下的經營活動。”8. 參見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2013)海民初字第13155號民事判決書。在3Q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上訴人針對QQ軟件專門開發了扣扣保鏢,該扣扣保鏢運行后對QQ軟件進行深度干預,相關用戶按照扣扣保鏢提示進行相應操作后,使QQ軟件相關功能鍵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無法使用,會改變QQ軟件原有的運行方式,破壞了該軟件運行的完整性”,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上訴人專門針對QQ軟件開發、經營扣扣保鏢,以幫助、誘導等方式破壞QQ軟件及其服務的安全性、完整性,減少了被上訴人的經濟收益和增值服務交易機會,干擾了被上訴人的正當經營活動,損害了被上訴人的合法權益,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一審判決認定其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并無不當。”9.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三終字第5號民事判決書。在上述案件中,法院實質上都明確地或隱含地表達了與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原則相同的意思,即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應當和平共處,平等競爭,是否使用某種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應當取決于網絡用戶的自愿選擇。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之間原則上不得相互干擾。
【1】孔祥俊.商標與不正當競爭法:原理與判例【M】.法律出版社.200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