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建華
解決問題是大事
■ 余建華
問題,是指需要解決還沒有解決的事。問題文化,就是要培育善于發現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氛圍,營造敢于創新與創造的土壤,并緊扣企業中心工作,做到眼睛向內,以提升企業的精益管理能力和水平。
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無外乎五個方面,即確認問題,確認問題是否是問題,還是本身就是如此;描述問題,探究問題現象是什么;分析問題,分析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排除問題,根據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進行排除,掃除障礙;解決問題,即確認導致問題的原因,并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是好事,解決問題是大事,回避問題是蠢事,沒有問題是壞事。
企業經營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發展的程度取決于員工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一個員工的智商再高,人際關系處理得再好,如果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也不會受到企業的青睞。企業不會容忍一名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員工。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結合企業的愿景、戰略和崗位職能,運用觀念、規則、工作程序、管理工具及方法等對客觀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加以解決到位的能力。
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里。現代企業的資源學說認為,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只有通過稀缺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價值創造過程才能獲得。傳統的競爭優勢如自然資源、技術、規模經濟等,日益變得易于模仿。人才已經成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而人才的價值又體現于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人才的競爭力必須表現為卓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就是一文不值的。
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了其工作績效的高低。好員工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些有很強的解決問題能力的人往往能夠創造卓越的業績,而那些欠缺這一能力的人則剛好相反。IBM認為,績效的獲得來自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日常工作的種類繁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多大的工作量完全取決于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很多員工認為,解決問題是高層領導的事,自己只要做好執行工作就行了。事實上,即使最基層的員工也不得不解決日常營運中的各種問題。比如,文件的處理、電話的接聽、人員的接待、各種方案和書面材料的編寫、事務的報告和傳達、事件的調查與核實等等。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問題接踵而來而且復雜度不斷升高時,能夠系統地找出問題的成因,對癥下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
你不消滅問題,就會被問題消滅。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培育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每一位員工過來說,就是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并切實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秘訣是盡量多地承擔工作,并真正投入其中,做到堅持不懈,迫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比對很多事情都懂一點皮毛要強得多。要客觀地審視自己并加以完善。要想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首先正視自己,一定要在需要改進的地方無須他人指正就能夠進行自我完善。有發展前途的人是那些了解自己并能夠正視自己的人,具有這樣意識的人才能在工作中步步提高。
要制定目標激勵自己。一名解決問題能力很強的員工,總是密切關注企業的經營方向,著眼于未來確定目標,并且為了實現這個大目標為自己設定若干個小目標,并啟發自己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每一個人在潛意識里都會有自我實現的愿望,員工為自己樹立一個工作目標是發揮自己潛能、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員工工作中有目標,自然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要勤于思考,并建立合理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強的員工都特別善于思考。優秀的員工經常面對問題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成長,在思考中找到工作的方法,在思考中領悟工作的快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思考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每個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工作中的應用直接影響到解決問題的效果。員工建立一種合理的思維方式是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所必需的。
方法得當,問題迎刃而解;方法不當,問題接二連三。認識問題需要切實把握以下幾個要素:一是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二是從根源上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三是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沒有問題往往是最大的問題。四是在問題面前不要逃避,而要勇敢面對,不要在問題中迷失自己。
解決問題,要經過確立目標、正常的工作思維、獨立的思考問題、試探中糾正問題等幾個階段,當一個人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后,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展現個人的價值,其自我價值就一定能得到展示和實現。
問題等于機會,沒有問題就沒有機會,推掉問題就是將機會拒之門外。要著力抓住問題的根源,主動替老板、業務上下游想辦法,努力超越老板、上級部門、職工同事對你的期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解決問題要善于抓住問題關鍵,選擇正確的方法。問題總是在變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最簡單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案。管理,即控制+理順。各級管理者就是要把解決“控制和理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作為第一任務、作為天職來對待。
目標正確才能做得正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管理者首先是能夠迅速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并能夠集中精力關注目標的人。有的人一天做很多事情,整天忙得焦頭爛額,但效果卻極差,究其原因就是目標分散,沒有聚焦目標任務。這些人只關注工作本身,常常為了做某件事而做某件事,甚至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忘記了這個任務的真正目的。因此,各級管理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首先想到做這件事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想不明白就不要做。
計劃必須是剛性的,“綱舉”才能“目張”。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首先來自于出色的計劃管理能力。計劃就像梯子上的橫檔,既是你的立足之地,也是你前進的目標。計劃階段就是起步階段,是成功的真正關鍵階段。巴頓將軍說過:“要花大量的時間為進攻做準備。一個步兵營進行一次配合很好的進攻,至少需要花兩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匆忙上陣只會造成無謂的傷亡。在戰爭中,沒有什么不是通過計算實現的,任何缺乏細致、合理計劃的行動都不會取得好的結果。“
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良好的觀察預見和判斷能力,讓管理者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尋找到很好的生存發展機遇,同樣也可以預防一些即將或者未來可能發生的對于我們事業有所阻礙的事情。可以說,成功源于擁有一雙會觀察、會發現的眼睛。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各級管理者要善于帶著思想工作,帶著頭腦去工作,開發最大的智慧潛能,在疑問中找方法、換觀念,做足功夫在工作外,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要帶著思想去工作。《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的第五項修煉就是一個系統思考的問題。實際上,中國古代智慧,特別是《易經》中的核心思想也是一個系統思考問題,強調了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善于從整體上進行考慮,有大局觀念,而不僅僅就事論事。各級管理者在解決問題的管程中,因受問題的復雜程度、環境因素的影響、非周期性的突變等主客觀要素的變化,要學會綜合應用邏輯思維、類比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側向思維、換位思維、迂回思維等思維方法,有時候“換個地方打井、倒過來看問題、跳出原來的圈子、此路不通繞著走”等理念和路徑的應用,能帶來實用和滿意的效果。
“管理即溝通”,具備強大的溝通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美國著名企業家卡內基先生曾指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因素,只有15%是由他的專業技術決定的,另外的85%則要靠人際關系。在這個人際關系復雜的社會,要想使自己成功就應該強化自身的溝通能力。企業管理過程的大量問題也是溝通問題,甚至有的企業家稱:“企業中99%的問題都是溝通造成的。
矛盾是推動發展的動力。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有大量相互矛盾的事情,很難找到十分絕對的問題,更是很少存在唯一的最佳答案。如果總是用“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問題往往難以解決,甚至可能把問題引向死胡同。因此,各級管理者要善于適應矛盾,擁有開闊的思維,不固守成功經驗,避免絕對化地看問題,追求解決問題方案的開放性,不鉆牛角尖。
永遠做最重要的事。“未來不迎,既過不戀,當時不雜”,曾國藩先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于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情,不要過于留戀;現在做的事情要清晰、有條理;那些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沒有到眼前,不要著急處理。管理者要善于選擇最重要的事情投入全部精力解決,有些事情則需要快速遺忘。面對問題要“全力以赴”,而不要“盡力而為”。面對問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執行第一。就個人而言,執行到位能力就是將事情做到位的能力,這是一切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如果不能說到做到,做到不能做到位,管理者也就缺少了立身之本,一切設想就會淪為幻想,一切問題仍然會是問題,甚至成為更加嚴重的問題。工作當中無小事,各級管理者務必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用專注的力量挖掘自身的能量,并勇于承擔責任,問題就會乖乖地為你讓路并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江西景德鎮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