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會林 封季堯 白雪靜 楊卓凡
(作者黃會林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封季堯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白雪靜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講師;楊卓凡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
(接上期)
“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調研”項目是年度調研項目,在調研問卷設計和報告撰寫上保持延續性。如持續調研外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數量的變化、觀看中國電影渠道的變化、對中國類型電影評價的變化、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與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關系變化等方面的數據。同時,每年的調研都會突出研究重點。2011年數據調研側重從文化角度研究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概況。2012年數據調研側重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對受訪者的影響角度研究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2013年側重從母語、漢語掌握程度、觀看渠道對受訪者的影響角度研究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
2013年觀看過10部以上中國電影的受訪者約占總數的27%。2012年看過10部以上中國電影的受訪者約占總數的45%。2011年觀看過10部以上的受訪者約占總數的20%。2013年盡管國內出現了4部票房超過5億的電影,但是這些電影并不是傳統上外國觀眾喜歡的動作片和功夫片,因此在國外沒有引發觀眾的追捧。
2013年愿意走進電影院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約占總數的18%。2012年選擇電影院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占37%,2011年這個比例是32%。2013年選擇通過電視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高達34%,遠遠高于2012年和2011年。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中國電影的意愿降低與經濟不景氣有關,受訪者更愿意選擇電視和互聯網免費資源觀看中國電影。
動作片、功夫片依然是觀眾最喜歡的中國電影。但是相對于2011年的4分和2012年的5分,觀眾對動作片、功夫片的評分提高到了6.8分。這說明觀眾對這兩個片種的喜愛程度有所增加。
2011年選擇了解中國文化的受訪者約占50%,選擇學習中文約占21%。2012年選擇理解中國文化的受訪者約占64%,選擇學中文的受訪者占總數的60%。2013年選擇到中國旅游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受訪者都約占39%,選擇學漢語的受訪者約占37%。觀眾到中國旅游的意愿增加,觀眾更希望近距離觀察中國,通過旅游了解中國。旅游能夠提高中國餐飲、酒店等產業的效益。
通過分析數據可知,2013年中國類型電影評分系統的總分是9分,受訪者對中國類型電影給出的平均分是5.7分,總體評價中等。得分最高的是功夫片和動作片,得到了6.8分,得分中等偏上。得分最低的恐怖片、音樂片得分未超過5分。中國類型電影依然主打動作片和功夫片,其他電影類型缺乏吸引觀眾的有效因素。
中國功夫片和動作片已經發展出比較成熟的類型特征。但是,成熟不代表可以坐享其成。如果不加強創新,很可能被觀眾拋棄。中國動作片和功夫片除了動作效果、拍攝技巧等方面需要不斷創新,更重要的是理論創新。從李小龍功夫片到《臥虎藏龍》,不僅是功夫片風格的改變,也是功夫片理論的進步。從《臥虎藏龍》到新一輪熱潮的關鍵是找到理論上的突破口。
其他類型電影需要吸取國際上成熟的制作經驗,研究受眾需求,明確類型特征。將中國特色文化與類型電影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類型電影。
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應當形成以功夫片、動作片為主打,其他類型電影各具特色的類型片市場。
由2013年數據可知,中國電影節在國際上知名度很低。超過57%的受訪者根本不知道任何中國電影節或者知道一點、但不了解。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香港國際電影節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國際電影節,但是只有低于19%的受訪者認為他們了解這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創辦于1982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于1993年,兩個老牌國際電影節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依然較低。北京國際電影節創辦于2011年,雖然非常年輕,但是知名度已經可以與香港和上海的老牌電影節比肩。背靠北京豐厚的文化資源,北京國際電影節更有希望成為真正國際化的電影節。
中國電影節的國際化首先要解決定位的問題。北京、上海、香港分別植根于“京派”“海派”及國際化的文化區域,具有不同特色。北京、上海、香港國際電影節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三大電影節在定位上既要突出國際化,也應當彰顯中國文化元素,既要有相互競爭,也應當相互合作,共同推動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
一流國際電影節最重要的是能夠吸引國際一流水平的作品,制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明星。國際化的根本立足點還是國內電影業的發展。中國電影節應當立足國內,大力推廣中國電影作品,鼓勵年輕導演和演員創作,成為國際明星的制造廠。
功夫片具有成熟的類型特征,擁有眾多愛好者,一直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主力。中國的國際明星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都是功夫片明星。由2013年數據可知,觀眾重視功夫片的武打效果,武打效果是他們選擇功夫片最重要的因素。喜愛功夫片的觀眾希望到中國旅游、了解中國文化、學漢語、學功夫。
功夫片為了達到良好的武打效果設置了武術導演職務,發展了源于神怪片的威亞技術。武打效果是功夫片最重要的類型特征。武打效果的創新能夠直接推動影片的上座率,許多國外電影如《黑客帝國》也不斷吸取中國功夫片的元素,幫助影片獲得票房成功。
盡管武打效果是觀眾最為看重的因素,但是武打效果背后是中國文化的強大魅力。功夫片傳承了中華民族自尊、自信、愛國的優良傳統,融合了中國哲學觀念,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拋棄了這些僅僅追求武打效果和故事情節,則難以創作出符合觀眾期待的功夫片。
功夫片的傳播直接吸引外國觀眾到中國旅游,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即使某些功夫片在國外沒有取得良好的票房,但是對中國旅游的發展依然能夠起到推動作用。功夫片可以提高觀眾了解中國文化、學漢語、學功夫的興趣,能夠快速推動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功夫片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主力,應當加強功夫片的理論和技術創新,從資金和政策上對功夫片的國際傳播予以支持。
由2013年調研數據可知,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不感興趣。但是,受訪者普遍表現出對中國的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興趣。這說明,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在創作和傳播上存在較大問題。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不是對生活機械的反映,而是通過攝像機捕捉現實生活中閃光的瞬間,融入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缺乏打動外國觀眾的力量,說明它無法滿足觀眾了解中國社會的需求,沒有成為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獨特渠道。
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作者應當認識生活、記錄生活、干預生活,在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認識上達到社會學家的高度,按照歷史學家的標準記錄生活,以奉獻社會的熱情干預生活,努力將電影打造為其他媒介無法取代的了解中國社會的渠道。
中國與美國、英國等英語國家文化交流頻繁,文化交流提高了英語區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看過20部以上中國電影的受訪者中,來自英語區的受訪者比例最高。英語區受訪者對中國類型電影的打分高于來自法語區和韓語區的受訪者。英語區的受訪者首選電視和免費網站作為觀看中國電影的渠道,他們認為互聯網是他們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朋友推薦是英語區受訪者選擇中國電影的主要依據。英語區的受訪者受中國電影的影響最想到中國旅游,他們認為中國文化非常獨特。香港電影金像獎在英語區受訪者中知名度最高。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接近,文化頗有淵源,因此韓語區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了解程度較高,有高達97%的韓語區受訪者表示看過一部以上中國電影。數據顯示,韓國人觀看中國電影更容易受到電視廣告的影響。韓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節的了解程度高于英語區和法語區。中韓雖然文化交流頻繁,但是也存在文化地緣政治上的競爭,因此韓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類型電影的評價低于英語區和法語區。由于韓國恐怖片、諜戰片等類型片制作水平的顯著提高以及韓國國內文化民族主義流行,韓語區受訪者對中國恐怖片等相關類型電影評價較低。盡管對中國類型電影的評分較低,但是愿意到電影院或收費網站觀看中國電影的韓語區受訪者高于其他兩區。韓語區受訪者雖然也喜歡中國功夫片,但是學功夫的興趣遠遠低于英語區和法語區的受訪者。韓語區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集中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發展中的國家。
法語區受訪者對中國紀錄片的興趣較高,他們更習慣從電視上觀看中國電影,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是法語區受訪者觀看功夫電影時感興趣的因素,他們學功夫的熱情高于其他。在法語區受訪者中,北京國際電影節知名度最高。法語區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了解程度最低,但是興趣最濃厚,應當加強對法語區的中國文化傳播。
通過將不同漢語掌握程度的受訪者進行對比分析可知,漢語能力強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更高。
由2013年數據可知,熟練掌握漢語的受訪者看過20部以上中國電影的比例最高。不懂漢語的受訪者沒看過中國電影的比例最高。隨著漢語能力的提高,受訪者觀看中國電影的數量提升。隨著受訪者漢語水平的提高,對中國類型電影的評分明顯提高。能夠熟練掌握漢語的受訪者對中國類型電影的評分明顯高于不懂漢語的受訪者,漢語能力直接影響受訪者對中國類型電影的認知。這說明隨著漢語程度的提高,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的總體評價提高。
熟練掌握漢語的受訪者更愿意進入電影院觀看中國電影。通過漢語的學習,受訪者了解中國社會的意愿增強。他們不滿足于電影提供的信息,希望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現實的中國。隨著漢語程度的提高,受訪者對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興趣越來越具體,了解得越來越深入。隨著漢語程度的提高,受訪者對中國的態度更友好,興趣更濃厚。熟練掌握漢語的受訪者能夠把握中國現實主義電影比較微妙的部分,因此對它的興趣高于漢語能力較低的受訪者。熟練掌握漢語的受訪者對待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更加理性。
2013年數據顯示,在網絡上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對中國類型電影的評分較高、觀看數量較多,他們選擇中國電影更看重網上預告片的質量,認為中國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具有獨特性,能夠反映中國社會現實。香港電影金像獎是網絡上知名度最高中國電影節。在網絡上觀看中國電影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評價比較正面、積極。
中國電影在海外直接進入院線和電視媒體的機會有限,網絡在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網絡上觀看中國電影突出了受訪者的主動性,他可以主動搜索自己感興趣的電影觀看,還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隨時了解其他人對電影的評價,搜索更多有關電影的背景資料,對電影的了解更加深入。
網絡能夠為電影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持,來自官方和民間的信息共同描繪了一部完整的電影。從電影被觀看到觀眾對它進行評價,到再次被其他觀眾觀看,中間評價的環節對電影的傳播越來越重要。重視網絡傳播效果、積極探索網民的行為特征對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非常重要。
在評價中國國家形象的時候,外國觀眾普遍選擇了“古老”“文化獨特”“神秘”“發展中”為關鍵詞。選擇中國“不文明”或“現代”的受訪者都在20%左右。盡管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其他國家的文化、經濟往來不斷擴大,但是許多外國觀眾對中國的印象依然是東方神秘文明古國。中國電影在用影像描述中國形象的時候,應當突出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主流,肯定中國發展成就,用影像影響外國觀眾對中國的評價。外國觀眾普遍喜歡中國的動作片和功夫片,所以動作片和功夫片不應渲染暴力,應當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達正能量上下功夫。
2013年調研問卷最后一個問題是寫出一個中國電影的關鍵詞。男演員方面有322位受訪者寫了成龍,106位受訪者寫了李小龍,95位受訪者寫了李連杰。女演員方面各有12位受訪者寫了范冰冰和章子怡。導演方面有28位受訪者寫了張藝謀,11位寫了李安。
最具知名度的中國演員依然是三位功夫明星,其中成龍最具知名度。成龍一直活躍在中國影壇,不斷有新作品問世。他的功夫喜劇極具風格,受到許多國家觀眾的喜愛。范冰冰和章子怡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國際女星。兩位女星經常亮相各種國際電影節,她們的東方風情頗引人注目。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導演是張藝謀,多次國際電影節獎項令他擁有較高的知名度。
盡管2013年以來,徐崢、薛曉璐、趙薇、白百合等年輕導演和演員獲得了國內觀眾的認同,創造了非常高的票房,但是由于他們創作的電影不是外國觀眾喜歡的功夫片和動作片,因此還沒有能夠引起外國觀眾足夠的注意。但是,隨著中國類型片的成熟,國際傳播力度加大,新生代的導演和演員終將占據國際舞臺。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中國是一件大事,對世界也是一件影響巨大的事情。中國這樣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擁有巨大潛力的國家,它的發展戰略將對世界格局變化產生直接而持續的影響。《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突出了“改革”這個詞,在文化發展方面涉及文化管理體制、文化市場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開放四個方面。 《決定》明確提出“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文化領域的改革將如何塑造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尚不明確,但是毋庸置疑,這次改革將對中國電影的創作和傳播產生重要影響。
截至2013年12月8日全國電影票房已超200億,其中國產片票房占比約56%。全年有5部國產電影票房超5億。國產電影在本土市場贏得主體地位,一批青年導演和演員開始成為中國票房市場的主角。
“打鐵還需自身硬”,走出國門必須首先站穩腳跟。十八大以來,“中國夢”“正能量”“美麗中國”等一系列熱詞逐漸解決了中國電影文化主體性問題,解決了中國電影創作方向、傳播內容的問題。站在這個基礎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必將迎來新的歷史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不斷闡釋“中國夢”理論的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理論極具包容性。它不是對中國特殊時期、特殊領域的概括,而是對中國發展的普遍性概括,為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將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美國夢”就一直對美國電影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許多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懷著“美國夢”去美國,美國電影成為“美國夢”的布道者。“美國夢”是美國軟實力的象征,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利益。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廣大電影工作者要把描繪中國夢、弘揚中國夢、抒發對中國夢的美好憧憬,作為應有的歷史擔當,用影像記錄偉大時代,用光影展現人間真情,生動形象地講述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奮斗與成功。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靈魂,深刻地融入電影創作之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是鴉片戰爭之后,各種社會理論不斷沖擊中國的知識分子,造成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局面。中國電影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具有獨特的個性。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影響,表現什么、傳播什么的問題,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今,“中國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抓住了“中國夢”就抓住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核心,也就抓住了中國電影的精神內核。中國電影是中國社會的鏡像,中國文化是中國電影影像的本體,在中國文化中精煉出的“中國夢”則是中國電影本體的核心。因此,“中國夢”作為中國文化核心,解決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方向性問題,解決了中國電影應該立足于什么樣基礎的問題。中國夢當然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理論,它能夠給中國帶來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能夠給中國電影的發展指明方向。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倡導“第三極文化”理論,倡導中國電影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融通中外以求超勝。“中國夢”確定了中國文化的核心,解決了多元文化中中國電影主體性問題,解決了中國電影應該表現什么,傳播什么的核心問題,將對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產生直接而持續的影響。電影工作者應當把中國夢作為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進一步增強創新創造活力,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中國電影文化國際傳播與漢語的國際傳播有直接關系。受訪者對漢語掌握程度與其對中國電影的熟悉和喜愛程度成正比。因此拓展漢語的傳播渠道可以促進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國電影在世界上影響力的增強有利于漢語的傳播,有利于中國文化影響力的增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傳統漢語言文化圈國家對中國電影的認同度較高。鞏固和加強漢語言文化圈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并向其他文化圈滲透,不僅關乎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而且關系到中國娛樂地緣政治利益。
傳統上,受漢語和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周邊如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對中國電影比較認同。在電影版圖上,這一地區屬于中國娛樂地緣政治的核心區域。如今,由于英語流行,美國文化對中國及周邊國家具有強大的滲透力,美國通過貿易手段、外交手段主動出擊,開疆拓土,英語成為本地區的強勢語言,美國大片在中國及中國周邊地區的電影娛樂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此外,美國不斷與同屬東方文化的印度加強合作,通過印度電影沖擊東南亞、南亞、中亞娛樂市場,抵消中國電影文化的影響力,影響中國文化的地緣政治結構。同時,漢文化影響力較強的區域內娛樂地緣政治也在變化。日本電影、韓國電影不僅各具特色,而且對中國電影市場不斷造成影響,主導地區娛樂市場的趨勢明顯。東南亞電影不斷進步,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面臨著多重娛樂地緣政治挑戰,形勢并不樂觀。
當然,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也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中國“嫦娥”飛天、“蛟龍”入海、航母遠出大洋,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吹響深化改革開放的號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關注中國,希望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中國電影工作者應當抓住機遇,創作反映中國社會變化的影片,這不僅是文化的傳播,也是信息的傳遞。中國電影是外國觀眾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工具。在全世界大力推廣漢語,不僅對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非常重要。
電影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它的誕生、發展與科技進步、思想解放密不可分。互聯網對電影的制作、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順應全媒體時代電影發展趨勢,將技術進步與文化傳播相融合,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2012年底至今,中國電影發展成果有目共睹,數據不斷更新。這是中國電影行業從管理者到從業者數百萬人努力的結果。作為現代創意產業的一部分,中國電影行業的潛力還很大。中國擁有龐大的電影市場,觀影人群每年遞增20%以上,觀影市場不斷成熟。中國電影不斷革新,新技術應用、院線建設都與世界前沿接軌,有些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中國電影行業的問題依然突出。近三年數據調研結果顯示,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及中國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受訪者普遍反映,中國電影在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上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東西影響了他們對中國電影的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歸根結底需要通過創新實現發展。無論是電影體制的創新、電影創作方法的創新、電影營銷手段的創新、特別是電影內容的創新都是必要的和必須的。如果只是沉溺于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不認真分析方式和方法,中國電影將難以取得長遠的發展。
2013年7月,《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中國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0.0%。網絡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12月5日,4G牌照正式發放,預示著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和網絡升級正式開始。中國電影的創新與發展,應當與網絡時代的創新與發展相融合,搶占全媒體時代的制高點。
調研顯示國外觀眾主要通過網絡觀看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必須考慮網絡版權問題。一方面要嚴厲打擊盜版,打擊盜版是為了防止不良影像、不規范的翻譯等影響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開放版權,增加外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官方渠道。比如中國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擁有國產電影片庫95%的版權,擁有北美和香港落地的兩個國際頻道。其官網m1905.com擁有大量電影資源,但是大部分電影沒有外語字幕,造成節目資源的浪費。通過市場手段引入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民間力量、盤活資產,在體制和技術上不斷創新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和大一統文化的矛盾統一。多元化和大一統都是中國文化的內在需求。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的指向性是“包容”與“平等”。對中國電影來說,不僅要面對中國國內多元化的挑戰,也要面臨走出去,國際上多元文化的挑戰。多元文化對中國電影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電影中反映的中國社會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國電影反映的內容越來越局部。一些負面的情緒和圖像,造成了中國形象的損傷。中國面臨著國內外多元文化的挑戰,應當發掘多元文化中積極的一面,摒棄消極的一面。中國電影應傳播“正能量”,用鏡像傳達中國人的生活、夢想。攝影機并不是客觀記錄的工具,當創作者拿起攝像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傾向性。既然傾向性不可避免,就應該努力發掘“正能量”,通過操控攝影機的人的手,向觀眾傳達“正能量”。并不是說追求“正能量”就一味歌功頌德,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是應當用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果一個社會的主流思想能夠理性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它的發展就更加穩定。傳達“正能量”的方式不應該呆板、僵化,應該同樣充滿正能量。電影工作者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引導觀眾追求真善美,鄙棄假惡丑。中國需要一支充滿正能量的電影工作者隊伍。
近三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功夫片、動作片是外國觀眾最感興趣的中國電影類型。但是,近年來,功夫片、動作片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趨勢。表面上看是情節過于復雜、缺乏條理,如《鴻門宴》《血滴子》《富春山居圖》等;而根本原因是電影傳達的厚黑學較多,缺乏對人生、對社會的正面關照和引導。2013年以來,有5部電影票房超過5億,分別是《西游降魔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圖》《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其中《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票房分別達到了7.2億、5.4億,不僅贏得了高票房也獲得了比較良好的口碑。中國電影應該脫離依靠一兩部功夫大片、動作大片支撐票房的畸形發展局面。應當突破類型限制,在電影表現方式和表現內容上拓展領域。只有我們真誠地表達對光明和美好的訴求,我們的電影才能夠打動國內外的觀眾。
《人再囧途之泰囧》 《致我們即將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令青年導演徐崢、趙薇、薛曉璐等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他們的成功為中國電影增添了新活力。這些青年導演都有多年從業經驗,熟悉中國電影行業的游戲規則。他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及普通人的精神訴求,因此創作出的作品“接地氣”,能夠獲得主流觀影人群的認可。
80年代電影導演輝煌時代之后,中國社會不斷變革,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主流電影觀眾的需求和品位不斷轉移,中國電影面臨的內外環境都在發生著改變。以表現社會矛盾和文化尋根為主題的電影慢慢被觀眾拋棄,年輕觀眾具有更廣泛的國際視野和信息接受能力,更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宏大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不再是電影的主角,而是年輕人眼中的故事背景,他們需要在電影中找到認同感和存在感。在這樣的背景下,年輕導演走向前臺具有必然性。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并不是通過簡單表達“人類普遍價值觀念”和“民族特色”就能實現的,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導、民間參與,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準確把握國際市場潮流的青年電影工作者隊伍。徐崢、趙薇、薛曉璐等擁有廣泛的資源,能夠脫穎而出。但是,只有兩三個人是支撐不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許多具有才華但是缺乏機會的青年導演被埋沒。因此,應當從政策的層面上鼓勵青年電影工作者的創作,在資金上向這些青年導演傾斜。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是中國電影行業的動力,他們正是中國龐大電影行業的基礎和未來。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中國社會的關鍵詞是“創新”與“改革”,可以預見,中國社會將步入充滿活力和變化的時代。文化產業是社會變革最直接的感受者,電影行業將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國際傳播是具體問題所在,又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中國夢”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中國文化可以多元化,中國電影的內容、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核心不能改變。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它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聯系,突出個人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規章制度,保護個人的合法利益和權益。“中國夢”必然會增加中國社會的活力。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里,創新將會成為電影創作者自覺的追求。社會變革、技術創新、政策鼓勵,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
(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