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萍
清末民初報刊的公共性研究*
——以梁啟超、劉師培的報刊活動為探究對象
■ 艾 萍
媒體的公共性主要表現為它是否能夠提供一種政治性辯論的、非歧視性的、自由的空間。有學者認為,傳媒的公共性指的是傳媒作為社會公器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形成與表達的實踐邏輯,其服務的對象必須是公眾,其平臺和話語必須公開,其使用和運作必須公正。①本文選取梁啟超、劉師培為考察對象。兩人代表不同黨派,都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從其報刊活動與發表的言論出發或可以窺探出清末民初政黨報刊的公共性。
梁啟超創辦、主編了《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劉師培創辦、主編了《中國白話報》《政藝通報》《國粹學報》和《民報》等。這些報刊和學校、學會密切關聯,它們以政治內容為建構的起點,共同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彰顯出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許紀霖將《時務報》的創辦看作中國公共領域出現的標志性事件。②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認為興辦學會有利于振興中國,“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③《時務報》館主辦或協辦了各種學會,如不纏足會、大同譯書局、蒙學公會,支持創辦了務農會和上海女學堂;④《時務報》館幫助紳商和官吏代為延攬人才,購置新式設備。這些做法增進了受眾與報館間的溝通和聯系。⑤《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是改良派海外的機關報,是其在日本的重要輿論機關。
劉師培主編的《警鐘日報》是中國教育會機關報,《中國白話報》《政藝通報》也以中國教育會為紐帶而創建;1905年國學保存會創建,劉師培參與創建的《國粹學報》成為它的機關報,《政藝通報》的同人實際成了國學保存會的組織者;因此,國學保存會是一個擁有報社、圖書館、印刷所的文化實體,它同時發行《國粹學報》與《政藝通報》,大部分會員是同盟會會員,它是知識分子組成的愛國革命的文化團體,以報刊為平臺,傳播革命的國粹思潮。⑥《國粹學報》與東京的革命派報刊《民報》保持密切聯系,大量刊發《民報》的文章;《民報》社還代售《國粹學報》。⑦資產階級革命派機關報《民報》和國學振起社事務所辦在一起;《民報》的發行主要靠同盟會全黨組織。近代知識分子通過結社組織起來,形成了獨立的空間,通過報刊宣傳主張,以共同的話題為媒,將異地的民眾結合成輿論共同體;近代知識分子社團的輿論影響,通過公共傳媒報刊來實現,報刊是他們最大的公共網絡。
1906年,《民報》與《新民叢報》展開論戰,辯論如何挽救中國。報刊為政治討論提供公共平臺,激發了民眾的政治變革熱情。在這場大論戰中,劉師培發表重要文章《普告漢人》《辯滿人非中國之臣民》《悲佃篇》等。⑧《辯滿人非中國之臣民》駁斥梁啟超《雜答某報》《中國不亡論》《附駁某報之中國不亡論》等文,劉師培認為建州應視為外夷,是明朝的敵國,不是中國的統治范圍,以此證明滿人非中國族類。⑨他的觀點代表了革命派的普遍看法,強調民族主義;梁啟超不主張排滿,不承認有狹義的民族問題存在。梁啟超雖然不主張民族革命,但他經常指責滿清政府的罪狀,如《現政府與革命黨》,認為革命黨是被滿清政府的濫殺鎮壓和腐敗所逼。⑩《悲佃篇》提倡沒收豪富之田,實行土地為國民共有……。這次關于土地國有問題的辯論,梁啟超的土地政策論略占上風。(11)
以梁啟超、劉師培為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創辦報刊、學會、機關等媒介,具有高度的政治化和公共性,這些媒介的關聯關系形成一種紐帶后,以一種平等的交往模式,公開地討論見解,并通過閱讀公眾傳播開來,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1.宣傳救國思想
《清議報》創辦宗旨是“主持清議,開發民智”,梁啟超開辟《外國近事及外議》專欄,發表論說,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經濟根源和必然性,指出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呼吁國人奮起救亡;其《愛國論》,主張要民愛國就必須革除君主專制,興民權;其《政治學案》專欄主要宣傳介紹西方的社會學說和文化思想;《新民叢報》連載梁啟超的《新民說》,大力鼓吹人人應擺脫封建奴性,樹立獨立、自由、愛國、愛民族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廣大的愛國知識青年。(12)
劉師培在《俄事警聞》和《警鐘日報》上宣傳反帝愛國,揭露清廷的腐敗。1903年,他在《中國白話報》主持歷史專欄文章,展現出強烈的種族思想和進行種族革命的情懷;(13)其文章《中國排外大英雄鄭成功傳》高度贊揚鄭成功以民族國家利益為重,由反清到抗擊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與降敵的父親決裂,開發臺灣的英雄事跡,表現出近代民族民主主義更開闊的視野。(14)1905年,劉師培參加《國粹學報》的撰稿,其論著五十余種發表在此刊;劉師培將國粹文化與排滿革命聯系起來論述,是其一大特色;《國粹學報》在1912年民國建立前有效地喚起了民眾。(15)
2.宣傳教育思想
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的《論報館有益于國事》和《變法通議》最能體現報刊的公共性功能。前者認為報刊有“去塞求通”和“國家耳目喉舌”的功能;后者認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條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變法通議》在《時務報》上連載21期,80%篇幅“論學校”,體現梁啟超重視國民教育的思想。(16)《時務報》上有關文化教育類的文章比重最大,這也體現了《時務報》“活躍思想,廣開民智”的目標。奏折與論說互補,增加了改良派關于教育內容傳播在受眾心目中的權威性。(17)
1903年,劉師培在《蘇報》上刊發《留別揚州人士書》,探討振興地方教育的方案:振興普通教育,創立師范學會,提高教師素質;讓貧民接受普通教育;增設女子教育。(18)《蘇報》刊載其《創設師范學會章程》,進一步闡發教育救國、教育強國思想。(19)劉師培認為民弱不能抵抗外侵和消除內亂,提倡教育和尚武精神是開發民智救國保種的有力手段。《中國白話報》上刊登《軍國民的教育》《講教育普及的法子》《教育》,談及教育普及問題;(20)《中國白話報》所登的《中國革命家陳涉傳》強調政治與教育是群治進化的兩大要素。(21)劉師培重視鄉土歷史教科書的編撰,重視學童的鄉土教育。他所作的安徽、江寧、江蘇三地鄉土歷史教科書影響深遠。(22)劉師培通過編寫教科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傳達了中國教育的新學科、新體例、新
史學的理念,逐漸影響了普通知識分子。
梁啟超、劉師培的文章在社會上激起了強烈反響,其辦報空間從上海到日本,擁有大量讀者。新式學堂的中國學生成為報刊的主要閱讀者。當時的學堂設立閱報處,供學生閱讀。他們深受報刊內容的影響,關注近代中國的政治,追求民主和自由。《新民叢報》《國民報》《譯書匯編》等新報刊在學生中廣為傳閱。南洋公學學生退學事件就是學生捍衛閱讀報刊權的案例,它說明了以《新民叢報》為代表的新式報刊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03年以后,學生們更加購閱革命派的報刊,如《江蘇》《浙江潮》《中國白話報》等。(23)
《時務報》上刊登的文章被有的學校定為課堂教材;有些地方官員通令官學人員積極訂閱,售出數量在三萬冊以上有江蘇、廣東、京城等地;《時務報》在海外影響力也廣泛。美國、日本、英國、柏林等地都在訂閱該報。(24)《清議報》國內銷售處有上海、北京、廣州;日本、南洋、美洲、澳洲等地有代售處。(25)《新民叢報》國內外寄售點90多處,云、貴、陜、甘等邊僻地區均有銷售。《新民叢報》在思想啟蒙領域幾乎啟迪、影響了一代以至幾代人。(26)
《民報》國內外發行空間廣泛,發行網遍及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等地,海外代派所從開始的25處增加到后來的30處;以“閱書報社”名義在各地設立的同盟會分支機構代為發行;(27)《民報》發行的原則是“嚶鳴求友,非待價求售”,追求的是讀者讀它和希望更多的人讀它。(28)
以劉師培參與主編的《民報》為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報刊,謀求為國為民的“大利”,而不是報刊的盈利;這也是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創辦報刊的宗旨。近代知識分子利用報刊、學會、機關編制的公共空間,在社會中下層開啟了思想啟蒙運動,刺激了公共輿論的產生,推動了新思想、新觀點的傳播。
注釋:
① 潘忠黨:《傳媒的公共性與中國傳媒改革的再起步》,《傳播與社會學刊》,總第6期。
② 許紀霖:《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史林》,2003年第2期。
③ 梁啟超:《變法通議》,《梁啟超全集》(第一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頁。
④⑤⑦(17)(24) 閭小波:《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上海三聯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75-76、22、127-130、89-92頁。
⑥(14)(21)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5、388、387頁。
⑧(13)(18)(19)(20) 萬仕國:《劉師培年譜》,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版,第132-133、42-43、17-20、26、65-67頁。
⑨⑩(11)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44、154、161-167頁。
(12)(16)(25)(26)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643-648、560-563、649、651-658頁。
(15) 林語堂:《中國新聞輿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頁。
(22) 劉蘭肖:《近代史學與晚清報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頁。
(23)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學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2頁。
(27)(28) 陳孟堅:《民報與辛亥革命》,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版,第254、364頁。
(作者系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劉 俊】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現代視野下的梁啟超啟蒙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013SJB720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