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人為本成為教育的發展趨勢。在迎接中國傳媒大學建校60周年之際,本刊特發表原主編朱光烈先生的大作——《2034年的傳媒大學》,以示紀念。該文認為當前盛行的專業主義教育扼殺人性,必須揚棄;未來的大學應成為思想家的搖籃,祝愿中國傳媒大學在建校80周年(即2034年)的時候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2013年“寬帶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曾文莉、張君昌、熊英的《“寬帶中國”戰略催生傳媒信息產業新格局》認為在4 G網絡和下一代廣電網建設提速、OTT業務興起、大數據時代到來的背景下,傳媒信息產業原有生態已被顛覆,新的產業格局正在生成;傳統產業與新興媒體將由原先的對手關系發展轉向為戰略伙伴關系。
對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效果做量化測評是該制度實施以來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羅以澄、陳剛的《基于層次分析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一套相對科學、系統且具實踐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嘗試從外層、中層和內層三個層次測評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實施與傳播效果。
2013年暑期河南電視臺播出的《漢字英雄》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王少春的《尋道優術為業》以《漢字英雄》為例,從三個層次分析和梳理了電視文化節目的發展方向、策略和方法,以期為傳統文化資源與電視媒體的深度結合增添一些新的經驗和路徑。
紀錄片在展現生活真實的同時,也可以完成對某個思想觀點或文化主張的論證。倪祥保的《紀錄片的影像論證》中將影像論證分為不完全自覺的和相對自覺的影像論證;作為紀錄片的題中之義,影像論證是紀錄片生命力、文化力的根本所在。
新媒體場域中廣告實現精準傳播是一個新命題。倪寧、金韶的《大數據時代的精準廣告及其傳播策略》認為大數據驅動下的精準廣告要真正實現“以消費者為中心”,廣告目標要轉變為效果為王,策略上要利用新技術手段提升體驗效果,善用內容營銷和關系營銷提升傳播效果。
數字化浪潮影響下,技術革新不斷挑戰著“父為子綱”的文化傳承模式。周裕瓊的《數字代溝與文化反哺:對家庭內“靜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試圖描述與解析這場家庭內的“革命”。分析表明,親子兩代在新媒體采納及使用方面存在顯著的數字代溝,在此方面子女對父母的反哺顯著多于父母對子女的哺育;面對數字代溝的挑戰,文化反哺可能成為緩和親子沖突、改革家庭關系的難得機遇。
此外,王宇的《新能源報道的生態價值觀》,戴碩的《交互式金融傳播應用研究》,余紅、李婷的《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等文均值得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