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弘
開創建構認知傳播學新學科
——全國首屆認知傳播研究高峰論壇綜述
■段 弘
全國首屆認知傳播研究高峰論壇暨認知傳播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于4月18至19日在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札幌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國內外30多所高校的6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克勇向參會代表致歡迎辭,全球修辭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汝東教授,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歐陽宏生教授等分別致辭。四川外國語大學李克勇校長與歐陽宏生會長共同為研究會揭牌,宣布中國認知傳播學研究會成立。
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帶頭學科之一,認知科學在與傳統學科的交叉地帶中生發出新的研究領域,不斷產生新興學科。基于此,中國認知傳播學研究會會長歐陽宏生教授在致辭中提出了“建構認知傳播學新學科”的宗旨,他全面闡述了三方面的學科建構要求:一是系統而全面地提出了認知傳播學的定義、性質及學科體系,指出它是跨學科背景下認知科學與傳播學融合后產生的新興學科,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二是提出要在認知科學視野下關注傳播學的研究路徑問題,通過創新方法論和研究范式,為傳播學現有的受眾研究、效果研究、品牌營銷、文化心理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三是向研究者提出警示,規避簡單移植和套用模式的問題,在借鑒和融合的基礎上形成認知傳播學獨有的學科體系。
會議研討中,各位專家分別從自身現有研究領域出發,論述了認知傳播學這一全新學科的理論生發點,建構認知傳播學新學科、為現有傳播學學科發展服務成為大家的共識。
中央電視臺研發部主任吳克宇研究員介紹了在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4G技術等不斷沖擊傳統媒體,使媒體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媒介融合手法在電視媒體中的創新性應用,以及由此取得的積極成效。傳媒從業者要意識到認知傳播的重要價值,從而提出開創認知傳播研究的必要性。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黃煜教授作了《全球傳媒教育反思》的報告,他認為,全球化大趨勢體現為移動網絡時代傳播的極速發展和大數據傳播,這些都與當前人類的認知密切相關。他首先介紹了哥倫比亞大學在大數據傳播研究中的先進經驗,即由計算機學院負責大數據處理方面的研究,新聞傳播學院負責大數據應用傳播和社會變遷方面的研究,進而指出當前新聞教育中缺乏業界資源,很難與社會需求對接,因而需要通過聯合授課來度過人才培養的危機階段。從本質上說,傳媒教育中存在的技術學派和人文學派都與價值教育有關,媒介競爭最終還是要落腳在資源競爭和人才競爭上,傳媒教育必須要關注新的認知傳播領域。
中國傳媒大學周鴻鐸教授作了《傳媒經濟學范式與認知傳播學研究》的報告,他認為學者們要明晰認知傳播學這一學科切入點,科學地確立研究范式,關注現有理論解決不了的例外,尋找傳播學、新聞學、心理學、傳媒文化本體、傳媒產業中存在的例外,從傳播學、新聞學、受眾心理學、決策者心理、傳媒文化、整體文化等多重角度建構認知傳播學。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周小普教授作了《媒介素養認知研究》的報告,她認為當前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族群問題等都與民眾認知中存在的簡單和極端判斷有關,傳播應為此負責。她認為媒介素養認知是認知傳播學科建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應確定不同的認知層面,區分人的認知、媒體認知與社會認知。人在認知中不能忍受模糊性,必然要用簡單化的套路去理解世界、解釋現實,因而很容易出現謠言;媒體由于普遍存在的信息質量低、采訪積極性低、關鍵信息缺乏、關注結論而缺乏討論機制等問題,加劇了在社會認知上缺乏共識、罔顧事實的累積性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李本乾教授作了《認知傳播:傳播效果理論研究的轉折點》的報告,他以上海各個階層的受眾與《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議程之間的相關系數研究為例,提出認知視角的多元傳播效果理論;通過對中德員工文化融合區與沖突區的象限圖設計,提出基于認知傳播的跨文化累計效果理論;通過介紹上海交通大學研發的可裸眼3D電視技術、可彎曲可折疊顯示器,以及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視聽終端技術,提出基于認知傳播的新媒體效果研究理論。在此基礎上,他為認知傳播在未來的學科建構提出了一些研究設想,比如受眾認知傳播效果規律、新媒體認知傳播效果、跨文化對外認知傳播戰略、跨學科認知研究方法應用等。
四川外國語大學王寅教授作了《體認意義觀與馬航失聯飛機報道——基于哲學第四轉向(后現代)建構認知傳播學》的報告,他首先梳理了西方哲學的四次轉向,即古希臘和中世紀的畢因論、近代的認識論、現代的語言論和后現代的后現代論,并在此哲學圖譜上標出認知傳播學的“坐標”。其次,他從客觀主義哲學與非客觀主義哲學的對立模式上推衍出意義體認觀與認知傳播學的對立模式,認為非客觀主義哲學就是體驗哲學,話語既包括客觀的互動體驗,也涵蓋主觀的認知加工,由此提出用認知去彌合語言與現實之間距離的“語言三角”。第三,用體認意義觀分析在“馬航失聯飛機事件”中,馬來西亞、中國、美國、英國、越南、印度等國家在官方、媒體、專家、民眾話語體系中的12個關鍵詞,統計分析和研究的結果是,這些客觀與主觀交錯的報道其實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話語建構。最后指出,認知傳播學的核心原則就是“語言三角”,認知方式的具體類型包括互動體驗、意象圖式、范疇化、概念化、認知模型、心智空間、隱轉喻、關聯、識解、突顯等,同時提出了認知多模態的構想和認知傳播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如EPR、眼動儀、TAPs、腦電圖、PET、MEG、生理測量、反應時、問卷、數法等,最終得出“語言也是生產力”的觀點,為認知傳播學的建構提供了整體思路和學術框架。
全球語言與教育學會會長、日本札幌大學文化學院張偉雄教授作了《東亞沖突中的日本國家話語:修辭與認知視角》的報告,他以日本現有的國家話語為切入點,系統介紹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構建的以市場經濟和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外交體系,安倍通過價值觀外交、積極的和平主義、topsales等話語,聯合同價值觀國家形成對中國的包圍網。張教授還特別舉出以東京大學為中心的“東大話語”這一個案,作為一種政治工具的修辭學,這一秉承了日本傳統“話法”的非主流派的理性修辭,在政治傳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國要特別重視對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傳播研究,當下創建的認知傳播學可以從日本已有的研究中獲得借鑒。
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朱天教授作了《大數據與電視媒介傳播價值的再認識》的報告,他以2013年作為大數據元年為切入點,提出大數據對于傳播效果評估方面的重要價值,甚至有可能顛覆現有的信息傳播。他認為,大數據在數據生成、儲存和處理方面,正在成為傳媒內容生產的定位依據,通過對用戶數據開展分析利用,可以形成新的傳媒市場形態與行業規則,改變原先由渠道資源、信息權威性、匿名受眾的二手轉賣等構成的傳統媒體優勢。為此,他提出了傳播研究的轉型問題,即大數據的路徑介入、大數據的篩選分析方法、建設具有媒介特性的大數據利用模式等。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肖小穗教授作了《新聞認知研究》的報告,他認為,認知存在于政治、社會、文化等所有現實領域,而不僅僅是在人的大腦中,因此要重新認識媒體角色的問題。他提出在新聞報道中,如何選擇“最有意義的起始問點”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報道者會選擇一個具有把控能力、能展開邏輯解釋的點為起始問點,這與公正客觀并無關聯,而主要來自于一定的意識形態立場,因此很容易在受眾中喪失傳媒的公信力。新聞認知可以走多遠、批評的尺度有多大、哲學與語言哲學以及意識形態在其中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些問題是認知傳播學的研究范疇,學者們可以借助語言指稱論、話語建構理論等開展新聞認知研究。
四川外國語大學林克勤教授作了《傳播中的“面子”:體驗認知的研究視角——從面子理論到禮貌理論再到面子協商理論》的報告,他首先提出傳播學當前的七大研究范式,即符號學、現象學、系統論、社會文化、社會心理、批判學派、修辭學,認為認知傳播學具有研究范式創新的意味。他選擇傳播學中的“面子”來做具體研究,在梳理了“面子理論”研究中的三階段,即戈夫曼時期的社會學階段、布朗與萊文森的語言學階段、丁云珠的社會文化和傳播學階段等的基礎上,從體驗認知切入,提出了“面子理論”研究中的個體與社會互動體驗認知轉向,為認知傳播學提供了一種研究思路。
四川外語國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劉玉梅教授作了《學術研究的超學科動力》的報告,她以認知語言學為參照,認為從綜合性學科逐漸向單一學科、多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發展是一種必然,認知傳播學的學科建構應有超學科的發展路徑觀念,在研究認知如何為目的服務的核心任務方面,建構知、情、意的認知體系。
四川外國語大學姜孟教授作了《傳播學研究的涉身認知神經范式思考》的報告,他認為媒介化訊息從傳播到接收會經歷人類心智的“黑箱”,由人的認知態度行為所決定的“黑箱”一直是傳播學研究的難點和重點。他通過建立情感/認識、自動加工/控制加工的四象限圖,分析經典認知與涉身認知。其中,涉身認知可以通過生理指標變化來考察人的認知與情感活動,研究者可以利用心電圖、心搏圖、腦電力、核磁共振圖、眼動儀、膚電圖、震驚反射、電子壓力記錄儀、電子X射線斷層掃描等方式開展這方面的研究,認知傳播學可以借鑒這些技術開展自身的涉身認知方面的研究。
歐陽會長最后指出,認知傳播學要建構起具有自身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的學科體系,團結一批認知傳播學的學者隊伍,對認知傳播學的定義、研究目的意義、指導思想、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研究任務、基本理論框架、體系建構等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出現一批認知傳播學的前沿性成果,使之成為一門顯學,為認知科學的發展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作者系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