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敏蘇 劉 起
從文化戰略高度和國際傳播角度看待電影學
——“電影本土化與全球化——中法電影50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 吳敏蘇 劉 起
2014年5月9日,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主辦、《當代電影》雜志社協辦的“電影本土化與全球化——中法電影50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當代電影》雜志等業界學界多位專家參加了研討會。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曾祥敏教授、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分別主持上、下半場的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基本涵蓋了中法電影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參會專家們圍繞主題進行了多維度、深層次的探討,總結了中法電影的歷史與現在,從法國電影的成功經驗出發,思考電影的藝術性與傳播屬性、電影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融合、電影文化價值與產業發展等問題。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我國電影產業發展提出了全面而宏觀的電影戰略思考,并試圖尋找一些微觀層面切實可行的電影創作策略。
研討會第一環節著重聚焦法國電影業的發展現狀及呈現模式,探討法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異同以及法國電影對世界文化的獨特影響。為適應國際電影市場競爭格局,大力推銷法國影片,法國從管理體系、協調機制和服務功能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在全球推銷其影片的措施和辦法,向世界展示了法國文化的強大“軟實力”。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首先代表會議主辦方致辭。高曉虹教授指出,電影作為一張文化名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非常深厚,不同國家的文化理念、價值觀、世界觀都會在電影中呈測,因而法國電影的價值觀與美國電影很不一樣。研究者既要注重電影作為國家文化產業所應具備的本土性和民族特色,也應注重電影作為一項文化產品,其自身所具備在國際范圍快速、深刻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她認為,電影是一個綜合學科,研討會在傳播學、電影學、美學等多學科理論框架下來探討法國電影與中國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性,將會是非常有建設性和有深度的交流。
《當代電影》雜志社副社長、副主編徐輝在會議上作了題為“中國大陸的法國電影研究(1949年至今)”的主題演講。徐輝指出,國內研究法國電影的廣度和深度都在日益增加,研究橫跨多個領域,論文數量也很龐大。因此,對這些研究的歷史脈絡與現狀的梳理和分析很有必要。她通過對《世界電影》《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和《當代電影》這幾本電影學術期刊中關于法國電影的文章以及近十年的碩博學位論文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串聯,清晰地勾勒出1949年以來中國研究法國電影在實踐創作和理論研究上不同的重點與演變。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新聞學院院長劉昶教授在會議上作了題為“融媒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戰略新探——以法國電影產業經驗為例”的主題演講。劉昶認為,我國的傳媒業發展正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強大也需要充分考量媒介融合這一大趨勢。法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于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中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都具有突出意義。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我們不僅要總結中法文化互動和影響的經驗,而且要面向未來,深度了解和借鑒法國的文化體制。劉昶教授深入分析了法國文化產業的優秀經驗,主要是其制度性保障,即法國文化產業政策對電影業的支持。會中劉昶教授還談到法國媒介融合的現狀,特別是法國電視業與電影業共榮共生的這一獨特現象。
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電影創作部主任董瑞峰在會議上作了題為“中法電影合拍之路:電視電影和院線電影”的主題演講。董瑞峰介紹了中國電視電影發展的歷程,并指出中國電影是挑戰和機遇并存,隨著銀幕數高速增長,電視電影必須要往院線方向發展,并和院線電影加速融合。他認為,中法合拍在電視電影合作上有更大的空間,中外合拍片對中國電影來說是“借船出海”,既可以參加國際電影節,又可以享受退稅政策,是中國電影國際化的一個可行之舉。
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概括了中國電影在法國的傳播情況,指出了中國電影在法國的傳播和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延展性策略,這對于之后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也是頗具建設性的。
研討會第二部分重在探討法國電影傳播模式對中國的啟示作用,意在追求法國電影元素在中國的有效嫁接與成功借鑒。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國電影專家單萬里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藝術精神以及國內翻譯法國電影著作的現狀作了介紹,希望中國電影界能夠加大對法國電影的研究力度。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院長陳衛星教授在會議上作了題為“法國電影的海外影響力研究”的主題演講。陳衛星教授指出,在好萊塢的文化霸權下,法國維持自身電影海外影響力的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他從具體電影數據的分析、歐洲文化背景和管理策略三個層面,對法國電影如何維護自身的電影文化生態進行了全面的評估。最后通過具體的故事類型(喜劇片、驚悚/冒險片、科幻/恐怖/奇幻片、動畫片)來分析法國電影產業的現狀。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宏教授在會議上作了題為“法國電影——本土魅力與中國傳播”的主題演講。劉宏教授從個體觀影經驗出發,探討了一代人的集體觀影記憶,并且對當下法國電影與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受眾的差異性進行了比較。他認為,研究法國電影在中國的傳播,不能忽視對法國電影在國內的受眾群體的分析。要加大研究電視劇和電影受眾,通過這種跨文化傳播中的受眾分析,來深入探討法國電影在中國的傳播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劉起在會議上作了題為“類型電影的另一條路徑——法國類型電影初探”的主題演講。劉起認為,在好萊塢大片全面占領全球市場的商業電影格局中,其他國家本土商業電影需要明確定位,仍舊可以找到自身發展空間。她分析了法國藝術片傳統與好萊塢敘事風格的淵源,并在形式與內容上呈現出的異質性因素,并分析了驚悚片這類由作者導演建構的獨特類型以及成熟商業類型動作喜劇片在法國的歷史與現狀。
中央戲劇學院徐楓教授在會議上作了題為“支持藝術電影制作與發行的意義”的主題演講。徐楓教授談到,法國藝術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中最具有藝術創造力和啟發性的藝術形式,對于電影語言的演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好萊塢電影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是緣于不同時期對歐洲藝術電影的吸收與整合。法國對藝術電影的重視,除了本國對藝術電影的扶持政策,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支持全世界藝術電影的方法來獲取法國在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推廣法國的文化價值觀。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祝虹教授以“法國電影的文化定位與國際傳播——本土化與全球化:50年之漫漫求索路”為題,著重比較東西方價值觀的共性和迥異,并提出電影是否可能在保持本土化的前提下擴大其國際傳播影響力這樣一個重要命題。祝虹教授通過比較東西方價值觀的異同,探求一個優于西方人文主義的中國倫理體系,同時深入探討電影如何成功地輸出本國的價值觀,包括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處理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祝虹教授通過對法國電影的歷史與現狀的梳理,來呈現法國電影創作中本土化傾向與精英化傾向這一整體景觀。
在整場討論中,與會嘉賓圍繞著如何學習法國電影的成功經驗,讓中國也能夠拍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經典電影,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電影“走出去”以及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力等話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進一步深化并總結了本次會議的主題:通過法國電影的文化定位,為中國電影的本土化與全球化問題把脈和定位。
(作者吳敏蘇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教授;劉起系中國傳媒大學2013級傳播學在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趙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