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霞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是在B超等影像設備引導下將125I 放射性粒子精確植入腫瘤內,通過持續放射出低能量的γ-射線,達到對腫瘤細胞進行殺傷的目的[1-2]。我院自2010 年1 月~2011 年12 月對31例原發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治療,并加以術前護理、物品準備、術中配合、術后并發癥防治和放射防護等全面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近期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齡39~69 歲,平均年齡65.2 歲。所有患者經臨床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B 超、MRI、CT、肝動脈造影等)、AFP 檢查或病理活檢,根據《原發性肝癌規范化診治專家共識》診斷為原發性中晚期肝癌;31例病人共有病灶數49個,病灶直徑最大5.4cm,最小2.0cm,平均直徑為3.5cm。行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術之前均與患者或其家屬良好溝通,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術前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31例患者術前均完善血常規、生化、凝血功能、輸血傳播九項及心電圖檢查,完善腹部彩超、腹部CT或肝動脈造影等檢查,并將相關數據輸入TPS系統進行治療計劃設計:計算腫瘤靶區放射劑量、確定粒子數量和粒子空間排列,并計算好腫瘤邊緣匹配劑量,確定植入組織間的導針位置、植入方向及植入粒子的數目,使放射性粒子90%劑量曲線覆蓋90%腫瘤靶體積[3]。125I 放射性粒子使用前必須經檢漏試驗、活度測量合格。粒子經高溫消毒后當天植入。患者術前需禁食8h,治療前30min給予適當鎮靜及止痛處理,并常規開放靜脈通道、給予鼻導管吸氧、監測生命特征,準備好酚妥拉明及其他搶救藥品。
根據患者植入部位選取適當體位,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后于B 超影像引導下,按照治療計劃精確定位,采用18G 穿刺針經皮穿刺,到達腫瘤組織靶點后,邊退針邊在B 超引導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每一排的放射性粒子兩兩間距約為1cm,排間距保持為1~1.5cm 左右。操作完成后拔出穿刺針,壓迫止血、給予包扎。病人返回病房后常規抗感染、止血治療,同時注意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并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4]。
2.1 術前護理 行125I粒子植入術的患者一般都因為不適合外科手術和全身性化療,或有廣泛門脈癌栓而無法行栓塞治療或行化療栓塞術后病情有所進展而選擇此項治療,所以患者對此姑息治療往往缺乏信心。同時部分患者及其家屬缺乏對125I粒子植入治療的正確認識,有的患者或家屬會簡單地理解粒子植入為“有創傷”、“有輻射”的治療從而對此治療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針對這種心理特點,護理人員必須要具有“三心”,即愛心、耐心和細心。對患者要有深厚的關愛之心,以一顆仁愛的心理解患者的病痛和心理不適;注意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有效溝通,對其進行細致的心理疏導,耐心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更有利于治療;同時護理人員應重視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細致介紹125I粒子治療相關的知識,包括原理、方法、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和并發癥,以及出現并發癥如何及時向醫護人員反饋。護理人員還應注意及時發現患者在治療前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為順利治療做好充分準備[5]。
2.2 術中護理 術中常規開放靜脈通道、給予鼻導管吸氧、監測生命特征,備好酚妥拉明及其他搶救藥品。根據植入部位讓患者選取適當體位,體位的選取強調患者的舒適性和治療的方便性并重,并注意在操作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可能造成的局部神經血管壓迫。訓練患者術中正確的呼吸方式,配合手術完成。操作時醫護人員均嚴格恪守無菌操作原則,穿刺時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有無胸悶、氣緊等反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疼痛反應,判斷麻醉效果,保證患者的安全和治療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在手術前后應反復清點查對放射性粒子的顆數,嚴防粒子丟失和泄露,以免引起放射性污染甚至事故[6]。
2.3 術后護理
2.3.1 一般護理(1)術后監測:對于放射性粒子植入后的病人的護理不能掉以輕心,應按照一般外科手術后的患者給予細致的護理。術后將患者送入監護室,囑其平躺臥床靜休,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動態生命體征檢測必不可少。因為患者治療時使用有麻醉藥物,因此術后必須觀察其藥物反應,尤其是全麻病人,術中使用的嗎啡等藥物對呼吸中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可能導致患者嘔吐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因此護理人員的嚴密觀察及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非常重要。同時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有無腹痛、面色蒼白及缺氧等征兆,以便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術后的健康宣教同樣有必要,應告知患者粒子植入后可能出現局部熱烘感及持續1周左右的低熱,這些均屬正常反應,經消炎鎮痛等對癥處理后,癥狀均可消失。(2)飲食與營養:術后當天須流質飲食,第二天過渡為半流質或者松軟清淡易消化食物。囑患者多飲水多選擇新鮮蔬果防便秘。腫瘤患者因為疾病原因身體消耗較大,術后應加強營養,對于有進食困難或者極度消瘦的患者可給予靜脈營養滿足患者機體需求。(3)家屬與患者之間的防護:囑咐患者家屬在種植術后2周內應與患者保持2 m 以上的距離,孕婦、兒童及體質偏弱者應盡量避免接觸患者。(4)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防護:醫護人員操作要熟練,在保證治療質量的前提下,各種治療護理應集中進行,盡量減少醫護人員暴露在射線中的時間[7]。
2.3.2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本組中31例患者術中及術后出現針刺部位短期疼痛、麻木感,醫護人員應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讓患者理解到術后一般疼痛麻木感是很常見的癥狀,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其中大多患者均可自行緩解。但也有6例患者疼痛感較重,自覺無法忍受,按醫囑給予鎮靜止痛處理,鎮痛效果良好;4例患者出現穿刺部位滲血并伴隨緊張情緒,給予心理疏導讓其認識到一般性出血乃穿刺術后常見并發癥,然后仔細判斷出血部位給予止血處理;15例患者術后出現I-II級胃腸道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納差等,經止吐、保胃、營養支持治療后癥狀均緩解或消除;9例患者出現術后低熱,體溫在37.5~38.7℃波動,給予物理降溫或安痛定肌肉注射等處理后1~2天內恢復正常;部分患者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無一例患者出現感染。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國外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國內也逐漸開展[8]。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在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方面患者有所獲益,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絕大多數患者耐受性良好[9]。由于在粒子植入術前后對患者進行了適當的護理和健康宣教,本組患者中除1例因為術中感穿刺部位疼痛不能忍受,未能按計劃完成治療,其余患者均以良好的態度積極按計劃完成全部粒子的植入。我們通過總結31例患者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護理經驗,認為術前完善各項檢查,給予患者和家屬心理護理,術中重視醫護人員之間的密切配合,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預積極防感染,及時對癥處理各項并發癥,通過精心細致的護理工作,保證各項護理措施的質量,有利于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1]江宏,崔璀.放射性粒子植入放療治療惡性腫瘤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5):440-443.
[2]王俊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腫瘤[J].當代醫學,2009,3:632-634.
[3]Zhao JD,Xu ZY,Zhu J,et al.Application of active breathing control in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he feasibility and benefit[J]Radiother Oncol,2008,87(3):4391.
[4]陳俊春,王素芳,何華英.老年人晚期胰腺癌姑息性手術加粒子治療后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2):27-28.
[5]何瑞仙,王成峰,徐波.125I粒子植入術治療進展期胰腺癌的職業防護.[J]護理研究,2006,20(9A):2303-2304.
[6]莫勵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的圍手術期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2):221-222.
[7]劉素杰,韓冬梅,尹廣君.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病人的健康教育[J].護理研究,2007,21(2B):442-443.
[8]劉朝陽,林少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的護理[J].臨床護理,2007,13(16):119-120.
[9]張血哲,張福君,吳沛宏.開展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惡性腫瘤[J].中華放射雜志,2004,9(9):9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