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儲藏紅棗
入秋以來,鮮棗陸續成熟,但其在常溫下一般只能儲藏20~30天。筆者現將鮮棗冷庫儲藏法介紹如下,供果農朋友參考。
在棗收獲前15天對庫房進行清掃消毒。庫房工具或容器消毒可用0.25%的次氯酸鈣溶液浸泡或刷白,有條件的可在陽光下暴曬;庫房可用15~20克/立方米硫黃熏蒸24~48小時,或用1%~2%福爾馬林、84消毒液、0.5%漂白粉等消毒劑噴灑墻面、地面;入庫前1周降溫至-1℃,并保持穩定。
1.采收期的確定。鮮棗一般在10月下
旬采收;長期儲藏時應在脆熟期、著色25%~50%時采收。此時,果實由梗洼、果肩開始逐漸著色轉紅,果肉脆、果汁多、果肉呈玉白色、果皮變硬、變厚,這時采收保鮮和儲藏效果最好。采收過早會影響品質,過晚則縮短儲藏期。
2.采收方法。由于鮮棗皮薄肉脆,極易在摘果及搬運中形成內傷,導致儲藏中過早腐爛。因此,采收時嚴禁敲打、搖樹,要用手摘,做到輕摘、輕放。
1.棗果水分及庫內相對濕度的控制。鮮棗中的水分含量是保鮮的重要指標之一,棗幼果的含水量為90%,白熟期為60%,全紅期為45%。水分的多少直接影響酶的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強弱。果實內水分不足,將使果面出現溝紋或皺縮,失去保鮮效果;水分過大則會出現裂果現象。用于長期儲藏的鮮棗內部水分應控制在55%~60%,儲藏庫的相對濕度要保持在90%~95%。
2.溫度。控制和調節適當的溫度,是保鮮的重要環節。儲藏中應盡量在不發生凍害的情況下降低儲藏溫度,保持在-1~0℃。溫度過高時,果實呼吸作用強,代謝加快,消耗糖分及有機物質的量增加,會產生發酵,導致果實衰老,營養物質損失,失去保鮮目的;溫度過低則會發生低溫傷害。
3.氣體成分。在一定的高氧氣和低二氧化碳濃度條件下,可以降低鮮果的呼吸強度,抑制呼吸作用,推遲成熟和衰老,減少內部糖分及其他有機質的消耗和降解。適當的高氧氣和低二氧化碳還可以抑制乙烯的合成,抑制某些生理病害和病理性病害的發生,減少儲藏過程中的腐敗損失。一般認為,將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小于2%,氧氣濃度控制在3%~5%,這種氣體組分儲藏效果較為理想。
4.乙烯。乙烯可以促進果實成熟,乙烯含量的上升標志著果實的成熟。過多的乙烯會使鮮棗大量失水,果膠物質轉化,果肉脆度直線下降,失去鮮食風味,對儲藏不利。故用于保鮮儲藏的棗,不宜用乙烯利催化采收,以免影響鮮果質量。
5.酶及其他植物的激素。酶的活性在成熟棗中比未熟棗顯得格外活躍。棗果實由綠變紅時,果實中的果膠酶大量增加,導致脆度下降。在儲藏中保持低溫,可抑制酶活性,延緩衰老。植物激素對棗成熟過程中具有支配作用,為延長儲藏期,可在采前果實著色初期噴施10~20毫克/千克的2,4-D溶液,1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15毫克/千克萘乙酸溶液。
張邦安 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辦事處農辦 4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