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花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內鄉縣衙三堂楹聯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視察時,給當地市、縣領導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他意味深長地解釋說,這副對聯語言很淺顯,但是卻深刻地闡釋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讓在座官員深為感嘆,那么,這位被提及的“封建時代官吏”究竟是何人呢?他的故事和這副影響深遠的對聯又有著什么樣感人的故事呢?
原來,這副對聯出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鄉知縣高以永之手,至今被保留在河南內鄉縣衙的三堂門前,之所以被傳誦至今,在于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了最深刻的道理:官員和老百姓相互依存的關系。不僅如今被習近平總書記所吟誦,它還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兩代中央領導人。
1995年6月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到南陽內鄉縣衙參觀考察,對這副對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贊賞;1999年5月2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河南南陽考察工作時得知內鄉縣衙的這副對聯,非常感興趣,臨行前一再囑托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負責查證該對聯出自何時何人之手;2004年秋,時任河南省省委書記的李克強來到南陽,專程到內鄉縣衙考察,這副對聯得到了他一再的贊賞。除此之外,李嵐清、李長春等相關國家領導人也相繼來到內鄉縣衙,瞻仰古縣衙這副發人深省的對聯。影響兩代中共領導人的內鄉縣衙故事再次被傳頌開來。
高以永的為民之道
“北有故宮,南有縣衙”,說的就是內鄉縣衙,作為清代的縣衙,內鄉縣衙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它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清代又被重建,目前占地兩萬多平方米,16個實物展廳及一系列衙門文藝表演展示了中國古代衙門文化的豐富內涵,因此有了“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說法。
被習近平總書記吟誦的那副對聯在內鄉縣衙的“三省堂”前。據有關資料顯示,這副對聯寫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是當時的內鄉知縣高以永所題。在《內鄉縣志》中可以查閱到: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興人,北宋名將高瓊第22世孫。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中舉人,康熙十八年調任內鄉知縣。
在高以永調任內鄉知縣之時,正是清代初期,紛爭剛剛結束,百姓飽受戰亂之苦,顛簸流離。內鄉縣荒地連片,經濟停滯,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困頓,到處都是一片蕭條景象。為了安撫百姓,穩定民心,高以永鼓勵農民種植桑、麻、棗等經濟作物,并“發給種子、調劑耕牛、廣開荒田”,先后多次向上級申請“六年內不收賦稅”,他的為民行為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積極性,他在任期間,內鄉縣開墾荒地四千余頃,人丁興旺,百姓樂業。
雖然在內鄉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高以永仍是憂心忡忡,民生問題責任重大,自己的為民思想怎樣才能一以貫之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高以永決定寫下為官之道,以時刻警醒自己和后人。于是他夜半秉燭研墨寫下了這副千古名聯,懸掛于縣衙“三省堂”。“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想告訴后人,作為一方官員,職位的得失不是什么大事,但不能說地方官沒有什么大的作用,一個地方治理得好壞,百姓能否安居樂業,全靠一方官員;而作為一方官員,吃的穿的都是百姓給的,百姓是官員的衣食父母,別忘了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語言樸實,感人肺腑,“民為貴”的思想難能可貴,它時刻提醒后人要以勤政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
高以永以身作則,以民為貴,勤政廉政,深受內鄉百姓的愛戴。當他調離內鄉縣時,清苦為官的他行李箱中僅僅幾件衣物和一些書籍而已。當地的百姓聽說他要離任,萬分不舍,自發去縣衙恭送他們敬重的父母官,一送就是百余里。清康熙《內鄉縣志》為高以永立傳,稱他“在事數年,溫厚和平為治務,慈祥愷悌之聲無間遐邇”。清同治《內鄉通考》載:“高以永,廣開墾,除匪盜,其有造于內鄉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
一副對聯成就了內鄉縣衙,也成就了“民為貴”的為官之道。其實有關內鄉縣衙的故事很多,正如縣衙中被保存完好的35副對聯,它們時刻在告訴人們為民之道、為官之道。
內鄉縣衙中分為大堂、二堂和三堂,其中二堂也叫琴治堂,是知縣對一般案件的審理和調處民事案件的地方。關于“琴治堂”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典故,這個典故源自《呂氏春秋.察賢》。故事說的是孔子有個學生宓子賤,時任山東單父縣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理案,而把單父縣治理得有條不紊,民心安定,生活殷實。然而,接任他的縣令巫馬期勤于政務,為體恤民情,整日奔波于民間,凡事都要過問,雖然也治理得不錯,但身心疲憊。于是他就請教宓子賤。宓子賤對他說,要知人善任,各施其職,你完全靠自己去解決問題,肯定奔波勞累。后人遂用“鳴琴而治”稱頌縣官知人善任,政簡刑輕,也把二堂叫做“琴治堂”了。
走出內鄉縣衙,在大門外宣化坊對面,看見一面畫著傳說中叫犭貪的巨大照壁。照壁上,兇惡的犭貪四只粗壯的腳踩著堆砌的金銀財寶卻毫不滿足,仍舊貪婪對著天上的太陽,張著血盆大口想要一口吞下。如此貪婪之心,后果不難想象。知縣坐堂理事,抬頭就可以透過宣化坊看到犭貪的形象,想到犭貪的后果,泛起的貪婪之心肯定要收斂一下了。
這里的故事很多,它們無一不是告誡人們要以民為貴,勤政廉潔。如今,斯人已逝,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名聯,在千百年來的吟誦中,不斷啟迪和警醒著后來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中學習時強調:“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在倡導反腐倡廉、緊剎吃喝風的今天,內鄉縣衙的對聯和故事猶如一面可正衣冠的銅鏡,散發著現實主義的光輝,具有寶貴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相關鏈接:
內鄉縣衙對聯
東襟白水西帶丹江商圣故里,北接嵩邙南通襄楚酈邑菊源。(儀門)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大堂)
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二堂)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三堂)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刑錢夫子院)
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縣丞衙大門)
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主簿衙大門)
內鄉縣衙治菊潭,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酈民,十年踏地腳跟牢。(縣衙大門)
法規有度天心順;官吏無私民意安。(典吏衙大廳)
報國當存清政志;為民可效廉明臣。(典吏衙正廳)
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刑房)
選官擢吏賢而舉;考政核績廉以衡。(吏房)
編戶方田勤并慎;征賦斂財公亦平。(戶房)
倡禮興學崇孔孟;制章定典尚蕭曹。(禮房)
厲兵秣馬備不懈;枕戈待旦防未然。(兵房)
鳩工庀材精營選;通路開渠細耕耘。(工房)
守伏牛門戶年年豐稔;護菊潭百姓歲歲平安。職司土府神明遠;位列中宮德澤長。(土地祠)
忙里有余閑登山臨水觸泳;身外無長物布衣蔬食琴書。(西花廳)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東花廳)
廉不言賀勤不言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捫心自慚興利少;極目只覺曠官多。(東帳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