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田

飛機降落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瑪納斯機場后,走出機艙的乘客們可能會有種降落到一個被占領了的國家的錯覺:十來架或更多笨重的灰色戰斗機停在停機坪上,機身上書“美國空軍”。如今,這些鐵家伙只會再逗留不到幾個月了,因為美國軍隊終于要從中亞撤軍了。
美國的來來去去
2013年11月14日,吉爾吉斯斯坦外交部新聞處發布消息:吉外長埃爾蘭·阿布德爾達耶夫向美國大使帕梅拉·斯普拉特倫發出“終止馬納斯過境轉運中心活動協議效力”的照會。換言之,美軍要從瑪納斯機場撤走了。而更為深層的意義是,美國就此結束了自9·11事件以后對中亞地區十多年的干預。
吉爾吉斯斯坦瑪納斯機場,美國將其作為所有士兵進出阿富汗戰場的門戶。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美國為了打擊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勢力,開始就近選擇中亞國家作為阿富汗戰爭的前沿陣地。同時,美國也以此為名,開始了對中亞地區的滲透和控制。當時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2001年分別同意美軍在瑪納斯和漢納巴建立空軍基地,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同意向美國開放領空。
冷戰結束后,美國加強與中亞國家的關系,政治經濟兩手硬,支持和鼓勵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離心傾向。1994年,美國與哈薩克斯坦簽署《民主伙伴關系憲章》,承諾哈薩克斯坦在經濟、貿易、金融、銀行等方面享有最惠國待遇,并允諾提供1億美元的基金來扶持哈薩克斯坦的企業經營活動。對于吉爾吉斯斯坦,美國也給予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亞國家中,烏茲別克斯坦對于俄羅斯的獨立傾向較強。也正因此,美國對發展美烏關系格外上心,特地將中亞國家關系的重點從哈薩克斯坦轉向烏茲別克斯坦,將其作為美國在中亞立足的戰略基地。
美國之所以選中烏茲別克斯坦,是因為在美國看來,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地區“多樣化的民族覺醒的靈魂”,烏茲別克斯坦的政治精英和普通百姓“已經越來越具備現代民主國家的素質”。1996年6月,美國邀請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訪美,雙方簽署6項合同,美國向烏茲別克斯坦提供2億美元的投資和4億美元的貸款用于油氣開發。9·11事件后,烏茲別克斯坦的反應和對美國行動的支持都充分顯示出烏茲別克斯坦在美國中亞戰略中的突出地位。
油氣的誘惑
眾所周知,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美國在對中亞地區滲透的過程中,必然不會放過這一塊“肥肉”。早在1998年,美國就決定增加對中亞的經濟援助,由原來每年6億美元增加至9億美元,援助的項目也從人道主義援助轉向社會發展援助,重點領域就是遍布中亞的油氣田。
在哈薩克斯坦的里海石油管道財團中,美國公司總共擁有30%的股份。在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有60多家公司計劃向能源工業投資30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還與土庫曼斯坦簽約修筑從伊朗到土耳其的輸氣管道和從阿塞拜疆經格魯吉亞到黑海的石油管道。
事實上,早在1995年9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就發表過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文中談道:“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壟斷里海石油的出口。”而前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更是一語道破天機:“里海石油非同小可,它關系到原蘇聯各共和國能否不可逆轉地脫離俄羅斯之大問題。”
到了1997年9月中,原國家安全委員會助理希奇拉·赫斯琳異常坦率地向參議院政治獻金案調查人員概述了美國對中亞國家的政策:“美國政府正在設法促成那些油氣蘊藏豐富的原蘇聯共和國獨立,從根本上打破俄羅斯對該地區石油外運通道的壟斷。”
由此可見,在美國大力推進中亞能源爭奪的背后,不僅存在著經濟利益和能源安全的考慮,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企圖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阻止俄羅斯控制該地區能源,削弱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實現其主導中亞事務的目標。可以說,與政治攻勢一樣,能源爭奪同樣是美國中亞戰略實施中至為重要的一環。
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軍事滲透。9·11事件之前,北約屢屢與中亞國家進行軍事演習等合作。9·11之后,中亞國家的幾處軍用機場索性成為了美國和北約的“臨時行軍帳”。打著反恐和維護阿富汗穩定的名義,大量的美國和北約的軍隊進出此地,這讓向來視中亞為后院的俄羅斯頗為不滿。為此,俄羅斯曾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了11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并承諾若美軍撤軍即可注銷將近5億美元的債務。令普京意想不到的是,中亞的領導人這么快就要將美軍驅逐出瑪納斯。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提出過警告,俄羅斯人并不總是信守諾言。
“絲綢之路”易手
美國政府官員表示他們在撤出后留下了一筆遺產,這筆遺產,就是希拉里·克林頓在2011年所說的,在他擔任國務卿期間,瑪納斯將成為一條“新絲綢之路”,一個借道阿富汗的“國際互聯網和經濟運輸連接網絡”將連接起中亞和南亞。然而,這個提議如今收獲甚小。一位吉爾吉斯斯坦的高級官員對此概念中“把中亞的電力輸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點嗤之以鼻。他表示:“我們的國家電力短缺,我們可不要這樣。”如今,這個設想看起來是不能落實了。
如果北約停止在阿富汗的行動,像瑪納斯機場這樣的地方將會感到巨大的財政壓力,因為沒有了美軍飛機,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將失去利潤豐厚的運輸線或是燃料合同;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兩個在中亞最窮困的國家將會受到不小打擊;被稱為北約的北部配電網絡中心和天然氣富足的烏茲別克斯坦,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現在,中亞在美國眼中更像是有心無力的“雞肋”。哈薩克斯坦擁有在中東之外最大的待開發油田,在中亞經濟中仍具有最強吸引力。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能源豐富但并不明確,在那里投資需要巨大的冒險精神。在美國人看來,中亞這個地方雖然油多氣滿,但錢少人不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美國長期的“循循善誘”下,中亞國家依然沒有接受西方“普世價值”的意思,這讓美國多少有點心灰意冷。
這次撤軍標志著美國對中亞地區十多年的直接干預滲透就此告一段落。在美國當下缺錢之際,中亞國家更像是綁在阿富汗戰爭機器上的油老虎和燒錢機器。或許美國本身并不愿意放棄這個地方,但形勢已經由不得它選擇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