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夢華



他們真是亞洲人嗎?
1991年,我第一次進北極,飛到了阿拉斯加最北的城市巴羅。一下飛機,嚇了一跳,看到候機室里都是黃種人,以為飛機搞錯了航向,飛到了亞洲某地。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愛斯基摩人。
雖然我們有同樣的面孔,但愛斯基摩人對我并不歡迎,他們不喜歡外面的人進來搶占他們的工作,污染他們的環境,打擾他們生活,詆毀他們的文化。就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考古學家,專門研究愛斯基摩人的歷史和文化。他告訴我說,亞洲黃種人的祖先,在人類開拓地球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不僅首先開發了亞洲,發現了大洋洲、發現了北美洲和南美洲,而且首先進入了北極圈。所以,現在北極的土著居民,從歐洲北極的拉普人,到亞洲北極的原始居民,到北美洲北極的愛斯基摩人,都是黃種人的后裔。
其中,最具特色是愛斯基摩人。大約是在6000年前,地球上最后一個冰川期結束之后,來自中亞地區的游獵民族,追逐著豐美的水草和大量的動物,一直往北,越過了白令海峽,來到了阿拉斯加。那時候,阿拉斯加南部以及往南的廣大地區,已經有印第安人居住。這些人只好沿著北冰洋邊緣分布開來,往東一直擴展到了格陵蘭。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中,他們很少與外界接觸,獨自戰天斗地,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把人類抵御嚴寒、荒涼、饑餓和孤獨的極限,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和文化。
“愛斯基摩”名字的由來
至于“愛斯基摩”一詞,他講了一個故事:大約18世紀甚至更早,西方人的探險家開始向北極進軍。他們首先到達的是印第安人聚居區。他們向當地的印第安人打聽,往北還有沒有人了。印第安人則回答說,北方還有“Eskimos”,即“吃生肉的人”。于是,這些探險家們便把在北極遇到的人,不分青紅皂白,統統稱之為“Eskimos(愛斯基摩)”。
那些生活在北極的土著居民,并不知道那些外來的人為什么稱自己為“Eskimos”。后來,他們終于弄明白了,“Eskimos”原來是“吃生肉的人”之意,大為惱火,提出了抗議,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侮辱。但是,“Eskimos”一詞,早已深入人心,出現在世界各國、各種語言的新聞報道和資料文獻里,他們也就只好自認倒霉,聽之任之。
趣談:俺是即墨人
關于“愛斯基摩”一詞,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愛斯基摩人是山東人的后裔。山東人自古就有闖關東的傳統。山東有個即墨縣。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群即墨人去闖關東。因為白令海峽冬天是一片冰雪,與陸地沒有什么區別。這些人一直往北,走啊走啊,不知不覺地越過了白令海峽,進入了阿拉斯加,在那里定居下來。后來,西方探險家進入了阿拉斯加,遇到了他們,問他們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回答說:“俺是即墨人”。探險家一聽,點了點頭說:“哦,愛斯基摩人?!碑斎唬@只是一個笑話。
因紐特的說法不全面
我第一次北極考察歸來,有記者來采訪,說起愛斯基摩人。我告訴他們說,“愛斯基摩”一詞具有貶義。愛斯基摩人不喜歡這名字,稱自己為“因紐特”。報道出去以后,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因為我們一向尊重少數民族,便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以后不要再稱愛斯基摩人,而稱之為“因紐特人”。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愛斯基摩人都自稱為“因紐特(Inuit)”,只有生活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才稱為“因紐特”人。生活在阿拉斯加北部的愛斯基摩人,喜歡稱自己為“因紐皮特(Inupiat)”,生活在阿拉斯加中西部和俄羅斯的愛斯基摩人,喜歡稱自己為“尤皮克(Yupik)”。但是,他們都承認,自己是愛斯基摩人。
有些名字,雖然最初是由某種事物得來的,但是久而久之,也便成了專用名詞,與原來的含義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例如,沒有人會把“Cooper”想成是桶匠,把“Smith”想成是鐵匠,把“China”想成是瓷器,把“Turkey“想成是火雞。同樣的,“愛斯基摩”也已經成了專有名詞,沒有人會把它與吃生肉聯系在一起。況且,連愛斯基摩人都已經面對現實,我們也就大可不必自作多情,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用“因紐特”一詞取而代之,不僅有強加于人之虞,而且也不符合事實。
愛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
“靠山吃山,靠海吃?!?。愛斯基摩人之所以能在這塊寒冷的土地上生存下來,并不是因為有石油、天然氣等現代能源,因為在古代,這些是人們沒有辦法利用的。在利用這些能源之前,他們依靠的兩大支柱,一是海里的鯨、海象、海豹等;二是陸地上的馴鹿。
愛斯基摩人十分幸運,他們的沿海是弓頭鯨洄游的必經之地,不必到處奔波就可以捕到足夠的食物;他們的陸地有幾百萬頭馴鹿來回遷移,為他們進一步提供了物質生活所必需。
愛斯基摩人的祖先最初的“溫飽”方式是在海邊捕殺海洋哺乳動物,同樣他們也捕殺馴鹿。直到1600年前,鯨魚提供的食物也只占時人類食物的很小部分。但是,鯨的誘惑遠遠比其他動物來得大。一旦捕到一頭鯨,不僅可以供大家飽餐一頓,甚至還可以有大量的剩余鯨肉存放到冰窖里。因此,隨著捕鯨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有目的地捕鯨,捕鯨的成功率也大大地提高了。于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偶爾捕鯨變為了有計劃地捕鯨,從部分依靠到主要依靠捕鯨而生存。
馴鹿不僅可以為愛斯基摩人提供他們最愛吃的食物,它們的皮毛和骨頭還可以為愛斯基摩人提供大部分生活用品。例如:衣服、帳篷、家庭用具和運輸工具等??脊抛C據顯示,以前愛斯基摩人的物品,例如:鉤子、叉子、錐子、針,甚至手工藝品和面具等,都是用馴鹿骨頭或馴鹿皮制成的。如果沒有馴鹿,即使海里的鯨再多,恐怕他們也很難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要生活在北極,要世代相傳地生活下去,就必須有許多生存技巧。在一個家庭中,女人必須學會用皮子和動物身上的東西來做衣服,而且是要做全家人所需要的所有衣服。聽老人們說,那時候的女人一般從6歲就開始學起,直到35歲左右才能掌握所有的技能,足見要學會整套技能是多么的困難和復雜。而家庭中的男人,則要勇挑起狩獵的工作。不僅需要學會和實踐如何狩獵,還必須學會社會技能,懂得如何與別人配合去獵取像馴鹿、海象這樣成群的動物。另外,這種群體工作的技能在制造木架皮舟時也尤為重要。男人制造木架,女人縫制皮面,大家只有齊心合力,才能把船造好。而木架皮舟在愛斯基摩歷史上,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狩獵工具。endprint
他們為什么吃生肉
“平心而論,”那位考古學家說,“‘Eskimos雖然有點貶義,說的卻是事實,愛斯基摩人正是靠吃生肉才得以生存下來的。”
因為,北極這里沒有水果和蔬菜,愛斯基摩人只有通過吃生肉來獲取動物身上的維生素C,如果把肉煮熟了,維生素C就分解了。人體沒有維生素C,就會得壞血病。當時的愛斯基摩人,雖然不知道這個科學道理,但是北極沒有樹木,草也很少,燃料奇缺,打到獵物時已經饑腸轆轆,嚴酷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只能吃生肉。這就叫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捕鯨文化——愛斯基摩人的靈魂
愛斯基摩人的文化,雖然從來沒有像印加文化或瑪雅文化那樣燦爛,但卻也一枝獨秀。因為這是人類文化寶庫中唯一與鯨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文化,因而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
如果你到愛斯基摩人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他們的生活、起居,他們的歌曲、舞蹈,他們的地名、傳說,他們的藝術、音樂,甚至連同他們的思想與哲學,都與捕鯨有著密切的關系。
捕鯨活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捕獵海洋中如此巨大的哺乳動物,不論在冰上還是水中,都是一件非常艱苦而又充滿危險的事情,需要耐心、毅力和高超的技術。變幻莫測的天氣時刻威脅著獵人和船只,狂風巨浪隨時可把小船掀翻,浮冰能夠像捏火柴盒一樣把皮劃艇擠碎。除此之外,獵物龐大的身軀本身對獵人就是威脅。即使是鯨中最溫馴的弓頭鯨,它巨大的尾巴一擺,就能輕而易舉地將小船掀翻。經常出沒于太平洋、阿留申群島和亞洲沿海的座頭鯨和灰鯨就更危險了。因此大部分愛斯基摩人捕鯨都是集體作戰,組成捕鯨隊。
愛斯基摩人將捕鯨看成是一項非常神圣的事情。他們認為,捕鯨不是為了顯示男子漢的英雄氣概,而是去接受造物主的賜予。因此,鯨并不是獵物,而是自己送上門的禮物,只有那些品行端正、心地善良、胸懷寬廣、愿意為大家謀福利的人才能獲得這貴重的禮物。因此,捕鯨者首先要有正確的觀點,那就是你捕到的鯨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代表大家去接受大自然的禮物,必須和大家分享。心懷鬼胎或是斤斤計較的人,是不可能捕到鯨的。
由此可見,捕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塑造著民族的性格,聯結著過去的歷史,貫穿著現在的生活。捕鯨把大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愛和合作。所以說,捕鯨是愛斯基摩文化的中心,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緊張刺激的海上搏斗
對于愛斯基摩人來說,成為捕鯨隊隊長,或者成為射手或舵手,是他們一生的追求和夢想。很多人從幾歲就開始上冰實習。想要去捕鯨,并不是一開始就能上船,而是要先在冰上修路,學習觀察洋流和冰情,幫助分鯨以便了解鯨的身體結構,這些訓練完成以后,才可以上船去學習劃船。當標槍手將標槍準確地扔向鯨時,受傷的鯨會掙扎、狂奔,此刻舵手就必須立刻將船劃開,避免被鯨打翻,并要僅僅跟隨著受傷的鯨,直到它精疲力竭而死去,浮出水面,因此,只有機智勇敢,反應敏捷、熟悉獵物在受驚、受傷以及正常情況下的活動情況和游動速度的人可能會成為舵手。等到老的標槍手退下來之后,有很強健的體力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標槍手,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將一個20多磅的標槍以很快的速度扔出去。經歷多年的磨煉之后,標槍手才能經過申請,組建自己的隊伍,成為一名捕鯨隊隊長。
愛斯基摩人的啟示
愛斯基摩人之所以能在北極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下來,除了吃生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發明了捕鯨技術。愛斯基摩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學會捕鯨的民族。實際上,捕鯨不僅為他們提供了食物,而且也構成了愛斯基摩文化的核心。
但是,愛斯基摩人生存至今,既不是依靠吃生肉的偶然僥幸,也不是因為他們敢于降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的勇敢與聰明,而是在于他們的理念。也許,愛斯基摩人是世界上最懂得如何珍惜土地、最重視如何保護環境的民族,他們帶給人類如下的啟示:
1 封閉導致落后,開放才能進步。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嚴酷的環境里,有幾千年與外界很少接觸,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非常原始。只有與西方人接觸之后,才有了飛快地進步。
2 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愛斯基摩人原來沒有金屬,沒有機器,使用木棒和北極熊以及鯨較量,勝算幾乎為零。后來有了槍,有了機器,生產力大大地提高了,社會得到了快速地進步。
3 人類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好自己的生存環境。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必須發揚自己淳樸的觀念和優良的傳統。
小屁股上的證據
查理是自治區野生生物管理部主任。在他還是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并且是一見如故。我們經常討論愛斯基摩人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和面臨的問題。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他兒子的家里,笑嘻嘻地指著嬰兒說:“這是我的孫子,我把我的名字給了他,也叫查理?!?/p>
我有點失望,原以為他要給我看什么好東西,原來只是一個孩子。但我還是故作驚訝地說:“哈!你都有孫子啦!祝賀!祝賀!”然后,小心翼翼地撫摸著嬰兒圓圓的腦袋,開玩笑地說:“您好!查理!很高興認識你!”小查理卻連眼睛也不睜,只顧用力地吮吸著乳汁。
“我們兩個老是辯論,愛斯基摩人是不是從亞洲遷移過來的,現在我給你看一個證據?!闭f著,他把嬰兒抱過來,輕輕地放在小床上,露出了小屁股,“你來看!”他指著屁股上地圖似的藍色斑點,笑著說,“這是黃種人所特有的!白種人沒有這東西?!?/p>
“這就是說,”我望著他,笑著說,“你也同意愛斯基摩人是從亞洲遷移過來的這種觀點啦!”因為以前他總是狡辯說,他們愛斯基摩人不是從亞洲遷移過來的,而是在北極土生土長的。
“那當然!”查理嘿嘿地笑了,“以前那只是跟你開玩笑!”
被遺忘的世界
查理還向我提出了“第四世界”的說法。第四世界指的,不是國家,而是民族。包括澳大利亞土人,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太平洋諸島上波利尼西亞人,新西蘭的毛利人,歐洲北極的拉普人和西伯利亞的土著居民,當然還有愛斯基摩人。
所謂的“第四世界”,有著如下共同的特點:
第一,他們都有相對漫長的歷史,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在人類對地球的原始開拓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二,他們都是殖民擴張的受害者,被驅趕、被屠殺,現在都生活在相對邊遠的地區,成了人類社會中非主流的群體,過著相對貧窮的生活;
第三,他們都是從亞洲遷移出去的,和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由此可見,我們與第四世界是血脈相通的。在過去的不到十萬年里,我們的祖先留在原地,他們的祖先卻遠走高飛,到其他大陸去發展,去開拓,創造出了不同的文化。
“第四世界”存在的意義,并不是為了向白人討回公道,因為那已經成了歷史。
我們想祈求和平,人類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相互殘殺了;
我們想呼吁公正,希望世界能關心我們的境況和疾苦;
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文化,一定要把我們祖先創造出來的燦爛文化延續下去;
我們要發揚我們的傳統,使我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下去,不至于在我們的手里消失。
我們希望,我們第四世界的人們,能和其他人一起,和睦相處,共同努力,迎接人類的未來,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