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個人的職業壁壘、國與國之間的壁壘以及技術間的壁壘該如何打破?
在日本京都一家企業的會議室中,一位優雅的長者正在演講。演講的內容吸引了臺下的員工,沒人玩手機或中途離席。這是一場“創新學習會”,講的是在如今產業結構和商業環境發生巨變的新時代下工程師需要具備哪些新素養,才能更好地參與創新。
這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元器件企業之一羅姆ROHM。就像美國硅谷有一批半導體巨頭英特爾、高通—樣,在日本的文化中心京都,也有著一批企業——羅姆、村田、京瓷……它們在電子部品(像高品質電阻、電感、傳感器和連接器等)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倘若京都這批電子企業消失,全世界的電子行業都可能無法運轉。
演講者是羅姆公司的常務董事高須秀視,他主管公司的研發和品質業務。高須1971年作為一名半導體工藝工程師加入羅姆。在過去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親歷了日本元器件產業的興起和登頂,也經歷了最近一些年的挫折和轉型。
三個壁壘
“我認為在企業或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打破3個壁壘——個人的壁壘、國與國之間的壁壘以及技術間的壁壘。”高須對臺下的聽眾說道,“如今一個人光靠技術和相應的專業是不行的。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企業想只通過發展技術就做到行業領先已經非常困難了,因此,企業現在不僅重視技術開發,還注重戰略管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工程師個人要打破單純依靠技術的壁壘。”
高須接著談到了國與國間的壁壘。“現在很多領域都更加國際化,如果我們將不同文化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很多有特色的東西。羅姆幾年前在中國清華大學建立了聯合研發中心,也是出于這個目的。”他頓了頓接著說,如果將不同領域的人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不曾涉及過的新事物。
高須向臺下聽眾展現了一張動畫PPT那上面閃現出3種動物。“我建議在座的年輕人要善用三種眼光-—可以像鳥的眼光—樣俯視,掌握大局,也能像魚的眼光—樣看到水流的方向,掌握趨勢。還能像螞蟻的眼光,學會觀察細小的事物。”他說。
演講內容從各種角度在詮釋著打破壁壘、營造開放式創新的理念。“在日本,這3個壁壘每個^都有。”高須后來對(《IT經理世界》記者介紹說,“我經常對年輕人說,要學會克服這3個壁壘,才會創造光明的前景。”
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念,與高須早年的個人經歷有關。上世紀70年代,高須被公司派駐到美國硅谷,在那里從事了_長達8年的開發。“硅谷開放式的創新氛圍,對我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那里我也結交了很多朋友。”高須回憶說。
實際上,在日本電子企業中,羅姆也是最早強調開放和國際化的企業之一。羅姆是日本首家在美國硅谷開始IC研究開發的企業,在半導體業最發達的地方建立分支是羅姆掌握行業脈搏的舉措之一。現在日本一批大型電子企業在全球新一輪競爭中遭遇挫折,高須認為自我封閉、沒有跟緊全球產業步伐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全球還處于‘模擬時代,那時日本企業有很多有特色、獨有的東西。但在這之后,數字化、網絡化大潮顛覆了產業規律,技術壁壘被打破,電子產品在硬件設計上大同小異,軟件成為差異化的關鍵,產品的價格也快速下降,但有些日本企業沒有跟上這樣的技術和價格趨勢。而且,倘若日本企業只找本國企業合作,我個人認為會影響他們創新的步伐。”高須分析說。
羅姆希望以此為戒。最近—年,高須在公司內部不斷組織“創新學習會”,公司幾千名工程師都在分批參加這個學習會。一兩年之前,應日本產經雜志的要求,高須曾向讀者推薦有價值的圖書,他推薦了一本小說,名為《Innovator(改革者)》,講的是一名管理者如何改變公司的創新氛圍,促使公司開發出有創造力產品的故事。高須相信,現在日本企業非常需要建立起開放式創新的氛圍。而讓高須積極投身到創新氛圍建設中來的原因,也與羅姆正在發生的新一輪變革有關。
這家成立于1958年的企業,最早是一家小型電阻器廠商。1967年,它打破壁壘,開始晶體管和開關二極管的開發、銷售,把業務擴展到半導體行業。在2008年羅姆創立50周年之際,公司提出了下一個50年的中長期計劃,要把公司業務進一步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其中綠色和健康是重中之重。
在這樣的發展思路下,羅姆開發出一種圖像傳感器,用近紅外就能看到人體表皮以下3厘米的區域,可以感知癌組織;開發出—種生物芯片,只需取一小滴指血,幾分鐘后就能測出原來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完成的血液檢測,精度可與醫院中大型設備媲美;開發出脈搏傳感器,外形可以是一款時尚的首飾,也可以是腕帶,可對佩戴者的運動能力、疲勞度和壓力進行監控。羅姆還與德國企業EnOceanGmbH合作,開發能量收集器,能采集陽光,振動等外界能量給電子設備供電。這樣,像隧道中那些電子設備就不需要定期更換電池了;羅姆還在CPU中引入鐵電材料,把CPU的功耗降低70%以上;羅姆還為建筑物裝上傳感器網絡,感知建筑物中發生的故事……
追蹤40年的技術
在這些創新中,對碳化硅技術的開發是一個代表。如今羅姆已經在這項技術上建立了全球領先優勢,碳化硅也成為公司的發展引擎之一。
為什么高須會對碳化硅情有獨鐘?這與綠色環保的市場趨勢相關。原來,對碳化硅器件的研究發現,它比硅器件更節能,體積也更小。高須取出包中的筆記本電源解釋說:“電網的交流電通過這個電源轉換成直流,供筆記本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電源會發燙,這是因為轉換中有一部分電能變成了熱能。筆記本電源的功率是比較小的,如果換成電動汽車,你可以想象損耗有多大。這時如果采用碳化硅產品,它的損耗比傳統產品降低90%,同樣的輸出功率下,體積是傳統產品的1/50。這樣,整個電動車會更小更輕,系統也不燙了,原來需要用水循環冷卻,現在用空氣冷卻就可以了,這符合當今綠色節能的大趨勢。”
在這樣潮流趨勢下今天碳化硅功率器件已經備受電力公司、汽車制造商和工業設備制造商的推崇。但在幾十年前,羅姆剛開始決定把它作為研發方向時,公司中卻是反對聲一片。“高須平靜地說:“這就是開發和研究的區別。開發是針對基本上能看到的東西,而研究是完全看不到的東西。這個時刻最考驗領軍人物。領軍人物要能看到技術和市場的方向,看得到大家看不到的東西。”
由于對技術的熱情和堅信,也有經驗作基礎,雖然得不到支持,但高須仍然組織工程師開展研發。他后來回憶說:“有時候公司董事會集體決定的事不—定是最前瞻的,因為大家都看到的時候,相關事業往往為時已晚。所以,如果有部分人,哪怕10%的人認同這件事,去做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作為一項事業的領軍人物,一定要有愿景和對新事物的熱情,因為這是在沒有路的地方開拓,是一個極為艱辛的過程。”后來,碳化硅研究取得成績,也有了客戶基礎,贊成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而對于這樣的研發,羅姆采用開放式創新——產學聯合的方式來提升研發速度。當時,日本某車企巨頭一直關注綠色的碳化硅技術,雙方的合作幾乎是一拍即合,他們開始了碳化硅模組的聯合開發。但要想對未知的碳化硅了解充分。就需要大學的研究來填補空白。于是,羅姆與京都大學等展開合作。在中國,羅姆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也進行合作。其中,西安交大和羅姆進行了高端太陽能逆變器的仿真設計,中國一個模組廠商進行了生產和測試,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逆變廠商參與了應用研發。
除了產學聯合,在羅姆內部,研發也采用了開放模式,公司把電路、有機材料、光學、工藝等方面的工程師團隊集中在一起,促進跨技術領域的合作。這也讓羅姆克服了很多研發中的困難。他們曾經把存儲器方面的技術拿來解決碳化硅導通電壓上的一個難題。
當然,對一個新事物來說,光進行技術研發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市場培育。“我們盡量向業界和最終用戶說明產品的特點。我們還做出一些樣品和應用,讓潛在客戶看到具體的效果。”高須說,“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向業界說明,新技術與現有東西的差別在哪。”
現在,碳化硅已經有多種應用,比如太陽能逆變器,高端空調。采用碳化硅技術的知名空調制造商已出貨50萬臺:高須說,兩年后碳化硅將在電動車領域被廣泛應用。
追蹤40年,碳化硅技術從無到有,不過,這種執著也并不是盲目的。“在開發過程中,我們評估它將來是否能能成為一個產業、一個事業部,會有多大的利潤,并決定投入的成本。”高須說,“對于前瞻技術,如果它不能成為一個產業,我們就會縮小投入或者砍掉,這和大學的研究是不—樣的。”
10年跨界合作
碳化硅上的跨界合作模式并不是偶然的。作為企業的CTO,高須與學界有著密切的聯系。他擔任日本京都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學府的客座教授。很多大學甚至希望他去做專職教授。
由于有著跨越企業和學界的資源,高須成功主導了很多產學聯合項目。但這種產學聯合并不是羅姆和某一所學校—對一的合作。“羅姆與學校合作,會帶來其他一些企業。反過來,學校也為羅姆帶來更多的合作伙伴,這樣合作范圍會擴展,合作起點會更高。”他解釋說。
一個例子是10年前,在—個有機半導體的研究項目中,形成了包括羅姆在內的多個企業與多所學校的聯合。“由于企業有著不同的背景,來自材料、光學、通信、整機等領域,學校的老師也有著不同的專業,像理科、工科、商業,大家在一起討論時會從多維角度出發,能產生更高層次的話題和平臺。”高須說。當然,為了保證項目的研發效率,項目是以企業來主導管理的,這個項目的主導人是羅姆CTO高須和某大型化工企業的時任CTO。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每年每家企業出資數千萬日元,連日本政府都覺得有趣并有效,在項目啟動3年后開始為這個項目提供資金。最終這個項目取得了200多項知識產權,參與各方,也各取所需。羅姆研發出了有機EL顯示器。
這個項目踐行了高須堅持的打破技術間壁壘的理念。而羅姆與清華的合作則踐行了打破國家間壁壘的理念。
清華與羅姆間的規模化研究合作始于2006年,最早研發生物傳感器。3年前,羅姆和清華準備合辦一個論壇“清華一羅姆國際產學連攜論壇”。“我很喜歡名字的英文縮TRTFTA。TRI在英文中代表著‘三。在中國有—種說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代表著這個平臺連接著一切,有著廣闊的前景。”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回憶說。
2011年在清華百年校慶之際,羅姆捐資在清華校內建設了“清華-羅姆電子工程館”。雙方還共同成立了清華一羅姆聯合研究中心。“很多企業和高校的聯合實驗室就是‘掛—塊牌子。”該研究中心經理王忠俊說,“但我們的研究中心與這樣的實驗室有很大不同。”在清華一羅姆電子工程館7樓,有1500平方米供研究項目申請^使用,申請^并不僅限于清華大學。現在,該中心涉獵的項目很廣泛,包括醫學、傳感器、智能電網等,所有申請人都在同一層檐下工作,便于展開交叉學科研究。
該中心的研發重點也包括了羅姆看重的生物醫療和碳化硅。一些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到^體壓力的量化指標。這個指標與現代多種疾病,例如憂郁癥密切相關。中心的另一些研究人員正在研發碳化硅技術。他們開發出智能電網電力整流器,即將產業化。
高須每年都會參加清華一羅姆國際產學連攜論壇,他與參與論壇的產業和學界專家都建立了友誼。每次來清華,他也會在清華一羅姆聯合研究中心駐足,他了解這里開展的每個重點項目。在最近一次的研發中心之行中,在羅姆中國技術中心總經理李駿和清華一羅姆聯合研究中心經理王忠俊的陪同下,他了解了碳化硅研發在中國的最新進展。他摸著研發中心的一臺設備說:“我希望有更多成員加入進來,我們大家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