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寧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二郎山林場,四川瀘定 626100)
對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有關問題的思考
王俊寧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二郎山林場,四川瀘定 626100)
國有林場是我國林業建設中的一支中堅力量,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維護生態環境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有林場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國有林場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是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急需解決。
國有林場 改革 發展 問題思考
隨著新時期林業戰略思想的轉變,國有林場不斷的進行了產權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但是在改革進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國有林場經營方式的轉變、資金不足的問題、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必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證國有林場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林場的性質是享受全額撥款的生產性事業單位;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大部分的國有林場變成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21世紀以來,國家開始重視生態環境的發展,國有林場也不再以生產木材產品為主,而是轉向了建設生態環境,國有林場的性質又開始向純事業型單位轉變。但是,國有林場變成事業單位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運營效率低、經營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目前,國有林場的職工身份既不是國家產業工人,也不是國家事業單位員工,更不是農民工,讓國有林場變成企業不像企業、事業不像事業、工業不像工業、農業不像農業的“四不像”性質。將國有林場定位于事業單位,但是沒有足夠的財政投入;定位于企業單位,卻不能保證職工得到應得的工資數。
為了解決國有林場性質不明確的問題,首先要對國有林場進行明確的定位,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可將國有林場分為生態公益性林場和商品經營性林場兩大類,對林場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對于生態公益性林場,主要任務是改善生態環境,可定位于公益事業單位,因此,政府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加大財政投入,保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商品經營性林場,主要任務是提供木材產品,可定位于企業單位,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從而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
國有林場的經營資金問題主要涉及的是生態公益性林場,這類型的林場主要承擔生態建設任務,而實際上,國有林場的經營資金問題本質上就是生態公益林的資金來源問題,普遍存在著補貼標準偏低、補償標準單一、未對全部重點公益林實施補償等問題。
為了解決資金來源的問題,應加大政府的補貼標準。國有林場都有自己的生態公益林管護任務,政府可以根據國有林場完成的生態公益林管護任務進行補貼,完成的多,得到的補貼就多,這樣的做法可以調動起國有林場建設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將國有林場經營帶向更好的發展方向。
大多數的國有林場進行改革都是為了建立一個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產權制度,然而在實際的實踐中,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在未改革之前,國有林場的產權歸政府、林業局所有,改革之后實行企業管理制度,但是具有決策功能的人員還是由林業局、財政局等政府人員組成,這就造成了國有林場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的問題。
為了解決產權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國有林場就要建立健全委托代理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涉及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國有林場為商品經營性林場,林場要以產權改革為突破口,真正的建立產權明晰、權責分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經營機制。建立健全委托代理制是指將行政性委托代理制轉變為企業性質代理制,也就是政府將國有林場的產權委托給國有投資控股公司,變成企業運作的模式。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通過三大機構的相互平衡和統一,實現對各權利主體行為的規范、約束和監督。
國有林場的改革除了產權制度的改革外,還包括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是內部管理的改革,這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我國有些國有林場存在規模與經濟效益不成正比的問題,這也是由于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為了解決內部管理問題,就要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合理安排國有林場的職工。進行人事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兩方面。
首先,要做好林場富余人員的分流工作。國有林場普遍存在人員富余的問題,如何妥善的安置富余人員,既是人事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國有林場的職工與企業的員工不同,林場的職工普遍存在素質較低的現象,一旦離開農場,就很難再找到工作。對于已經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和病殘職工,林場應采取適當的措施鼓勵其退休;對于富余的還要勞動力的職工,鼓勵他們走出林場,另謀出路,林場可以組織轉業培訓、職業介紹等,幫助他們重新再就業;對于林場職工的子女,可以實行林場安置、個人自謀職業和爭取社會幫助安置相結合,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這樣不僅解決了國有林場富余人員的分流問題,還解決了離場職工的后顧之憂。
其次,建立和完善林場干部、職工的獎勵和約束機制。國有林場包含不同種類的職工,要具體的職工類型具體的對待。林場的老職工是林場創建和發展的功臣,改革中要照顧到他們的利益和心態,根據具體的崗位制定適合的用工形式;和新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其職責、權利、義務、利益;對于專業強、但是不能在林場工作的特殊工作人員可采取聘用制,讓其定期來林場指導。建立獎勵-懲罰制度,改變過去的“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狀態,通過對能力和業績進行考核,將獎金和個人的能力、業績掛鉤,多做多得,做不好懲罰,真正的實現崗位工資和勞動成果緊密相連。
國有林場的改革和發展不是一個快速就能完成的事情,國有林場長期的經營體制決定了會在改革過程中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所以,國有林場的改革和發展是一個牽扯面廣、異常復雜的大工程。只有解決了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保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才能讓林場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1]田明華,李紅勛,王自力.中國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02):107-110.
[2]文建林,尹少華.對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有關問題的思考[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04):47-51.
[3]劉梅娟,程云行.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有關問題的探討[J].林業財務與會計,2005,(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