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層林
(武漢商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
基于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
姚層林
(武漢商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
現代學徒制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學徒制在實踐技能培養上的優勢。因此如何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成為提高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采用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方法,有效的使用“師傅”,簽訂校企雙方共同遵守的規則等可以保障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實踐能力得到切實提升。
現代學徒制 實踐能力 培養
面向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之所以從傳統學徒制演變為現代學徒制,其特點在于對傳統培養方式,特別是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傳承、完善和更新改革。現代學徒制能讓每個高職學生擁有校內指導教師,校外技能“師傅”。他們采用不同的講授和培訓方式讓學生更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學習內容,有利于提高高職人才的綜合素質。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日益成為重要的課題。通過運用現代學徒制的方式,可以采用“2+5”教學形式,即:學生在一周中的兩天時間要在課堂里接受理論老師的教育,而剩余5天到單位中跟隨師父實地學習技術經驗。
學校與相關單位簽訂協議,由單位負責提供和挑選資深技術工人作為學生的“師父”,學校授予“師父”們一定的教育教學權利和義務,也對他們進行考核和監管。每個師父需要帶限定數額的學生,師徒比例不能過大,以免影響培訓質量,使師徒培訓流于形式。此外,高職院校在學生接受師傅培訓的過程中,派若干指導教師跟隨,以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動態和安全情況。
學生們在單位中要跟隨師父學習計劃內容,并達到一定的學時數,對特定的技術領域,師父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限和形式,以達到學生的技能掌握標準為最終目的,過程可以校企雙方協商靈活決定。
部分高職院校在學校人事部門為這些“師父”們成立專門的檔案編制,與他們長期合作并支付相應的培訓報酬。這樣的人事制度又增進了用人單位和學校之間的密切聯系,也激勵更多的優秀技術人才加入到“培訓帶徒”的行列中來。
教學過程中,高職學校教師采用講授和實訓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理論原理。同時,學校要協助師父們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具體實訓課程中,先由師父向學徒介紹儀器設備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再示范操作某項技術,同時進行分步講解,說明注意事項和操作要領,之后由學徒進行模仿作業,針對過程中的錯誤,師父要進行分析和糾正,指導最后每個學徒都可以熟練掌握并獨立完成該技術為止。至此,也可以定立此項技術學徒掌握合格,可以給予成績等級。師父在培訓的過程中,視學徒的掌握情況來調整培訓進度,在規定內容完成的前提下,可以講授其他技術經驗以拓寬學生的技術領域和知識范圍。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主要受教育制度的管理和制約。學生到單位去接受技能培訓并可以頂崗實習生產產品、創造產值。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并非只惠及學校和學生,也是可以為單位盈利創收的。同時,學徒可以成長為正式技術工人,這免去了用人單位的招聘、培訓等各個繁瑣的流程,直觀面對經濟效益,確實是一個多贏的舉措。
在培訓過程中,很多師父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耐心和責任感,他們不僅僅認真教授學徒技術要領,還與學徒們相處融洽,培養了學徒們的就業熱情,也提升了他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從業素質,很多學徒在實習期間都感到受益匪淺,實踐技能得到提升。
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對于教師的評價以教學、科研成果和學生評價為主,以此來作為獎勵衡量標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主體由教師變成了教師和師父兩個方面,那么針對師父也要有適用的獎勵措施。不妨也從學徒的培訓情況(技能考核成績和參加競賽獲獎等)和單位、學校及學生多方評價入手,對師父們進行客觀評估,及時給予獎勵以鼓勵他們以更飽滿地工作熱情投入到學生的職業培訓中去。對于個別態度不認真、或者玩忽職守的師父要及時制止并停止培訓,以免耽誤學生的培訓進度,為學生造成不良的就業影響。師父的考核應由專門人員負責,可以是學校和單位的人力資源處共同參與,共同為學生有更好的培訓成果、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而努力。
與其他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的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注重企業培訓模塊,并在觀念上,將其作為主導。如果學生培訓得不到實踐、或者流于表面,那么模式的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從模式的基本框架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在模式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但實際獲益除了可以留任一部分學徒作為員工之外,幾乎都是在支出成本。包括抽調一部分技術工人作為師父,還有提供培訓場地和設備等。盡管學徒也會為企業創造一些價值,但相比之下收益還是比較薄弱。這也難怪用人單位自稱也有苦衷了。
然而,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希望用人單位可以分擔培養未來技術人才的責任和使命,但僅僅靠社會責任感是無法促成這樣大范圍和長期性的合作的。那么高職院校還可以共享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協助用人單位進行員工學歷培訓和資格考試培訓、與企業共建成人教育輔導班,產品技術研發實驗室等等。這樣,學校可以為企業職工提供深造和學習的機會,同時高校的研究人員可以協助企業進行新產品研發,使技術轉化為產品推動生產發展和創新。這樣的紐帶關系如果建立起來,自然是長期合作的戰略合作關系,也是聯合培養教育伙伴關系。讓企業看到這是互惠互利的項目,即會打破種種顧慮,獲得更多的支持。
“師父”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扮演著培訓教師和單位技術員工的雙重角色。對師父的選拔和認證、選拔、監管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可以輕而易舉地推選出單位內的優秀技術工人,因為技術水平上如何,用人單位很清楚。但對于學校來說,要比這稍微復雜了一下。技術水平高的工人并不一定適合擔當學生的培訓師父。就好像科研型教授不一定適合站在講臺上授課一樣。所謂“術業有專攻”,畢竟師父們不是教師,不會講求所謂的教育方法和教學理論。但這也不表示他們教不好學生,在實踐技術的培訓中,技術工人的經驗傳授往往比照本宣科、墨守成規的教育教學方法來的更實際、有效些。學校在某種程度上,要放寬對師父們的要求,讓他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讓學生學得課本外的技術經驗。
師父們本身是用人單位的正式員工,應該由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管理。但如果他們承擔了學校的培訓任務,他們在無形上就又接受了學校相關部門的監督。但又不能拿對高校教師的管理、考核制度來衡量和評價師父,決定他們的去留。因此,可以在學校內設立“市場監管部專門負責與企業之間協商合作事宜并監管師父們的培訓情況。
對于培訓成績優異的師父,還將邀請其作為院校的客座培訓師到學校開展講座等。其實這樣的部門在很多高職院校中都有所設立,只是還沒有完全發揮出其作用而己。所稱的對外合作部、或者外聯部、合作交流處等等,都是可以承擔此項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原有人事政策和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添加符合師父們工作實際情況的條規也并非難事。當然,每所高職院校的人事制度都不盡相同,可根據學校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
除了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之外,一些法律條例的定立也是保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更合法、規范的必要措施。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需要進行保護的權利義務主體主要有學校、企業單位、企業師父和學生。
目前,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院校也僅是與培訓合作企業簽訂了培訓合同,重點保護了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但對于師父和學生的權益保障卻很少涉及到。例如師父的福利待遇變化,學徒的工作制度和勞動補償等。
對于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高職教育和企業的發展現狀來說,嚴格要求企業單位為每位培訓學徒提供工資待遇是不現實的。因此,校方可以考慮讓企業挑選一部分實習成績優異的員工直接參與頂崗實習并轉為正式員工同時支付待遇報酬。讓勞動制度參與到規范學徒工的培訓中來,法律制度的監管也省力的許多,甚至不必定立新的條例,只需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增設相應的條款來完善即可。
行業協會主要用來協調企業之間的關系,共同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其組織可以向政府反映、申訴意見建議,同時對政府下達的相關要求、法令傳達給各企業單位。它的存在可以為政府和企業之間搭建一條暢通的溝通渠道,也可以履行一部分輔助和協調的職能。
對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的現實問題來說,建議嘗試構建企業集團聯合發展基金會,聯合各類型、各行業的企業集團與高職院校建立合作,把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體系做大、做強。目前,我國的一些行業協會屬性大多屬于民間組織,并不參與教育或勞動制度的監管。這樣有利于集中統一管理,保障市場和其他的體系的穩定運轉,但同時這樣的民間組織力量也被大大的浪費了。高職院校和企業單位平時缺乏溝通,也缺少溝通的媒介。企業集團聯合發展會雖沒有管理權力,但可以服務于校企雙方的溝通,為多方合作搭建平臺。與此同時,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可以通過溝通交流尋求符合產業鏈條的合作,開放服務社會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意識。
此外,對于校企雙方在合作中產生的分歧和矛盾,行業協會或集團聯合組織可以充當中間調節機構,及時幫助調節處理雙方的誤會,維護政府指導下的校企多方關系的和諧發展。
[1]王健,丁秀濤.對高等職業教育入學制度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08).
[2]王喜雪.英國現代學徒制與我國工學結合的比較研究——基于政策分析的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12(09).
[3]李玉靜.實現互動融合式的校企合作 國外學徒制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18).
[4]陳鵬.美國注冊學徒制:演進過程與內部機理[J].職業技術教育,2011(21).
湖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現代學徒制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