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鋒
(陜西省商洛市中共商洛市委黨校,陜西商洛 726000)
商洛市優化科技資源路徑探析
胡軍鋒
(陜西省商洛市中共商洛市委黨校,陜西商洛 726000)
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新形勢下圍繞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中的突出問題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手段。當前,商洛在優化科技資源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問題。商洛市通過對優化科技資源改革,優化了科技資源配置,大力發展了商洛經濟,同時提升了區域核心競爭力。
商洛市 優化 科技資源 探析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圍繞《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重大戰略定位之一,促進商洛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商洛科技資源改革深入調研和分析論證,為優化商洛科技資源配置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受自然、歷史條件的制約,農業地理條件差,工業起步晚,科技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商洛大力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培育和發展新型科技特色產業,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明顯加快,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目前科技資源發展特點顯明:
(1)科技人力資源不斷增加。商洛共有各類科研機構31家。有各類技術推廣單位260多家。目前科技人力資源近10萬人,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居多。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2人,享受有突出貢獻專家18人,享受省“三五人才”津貼6人,享受“十百千人才”工程津貼68人,市級以上各類拔尖人才107名。科技活動人員總量和層次結構較前均有大幅提高。全市現有高等院校2所,設有生物醫藥工程、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醫學等多個工科門類,具有較大的科技人力資源增長潛力。
(2)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圍繞大力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各級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各級政府積極爭取中省科技項目投入,鼓勵和引導企業提高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動員各級金融機構加大企業科研信貸投入,有效緩解了科技研發經費不足的問題。
(3)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目前,共有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47臺,實驗或檢驗室4個;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在建省級技術研究中心1個;有市級工程研發中心4個;有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有相對獨立的圖書資料和信息(數據)庫;商洛科技網已建成運營,可與各大網站鏈接互通,及時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詢。
(4)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已擁有8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批準藥號;開發出20多個高新技術產品,培育出10個科技先導型企業。承擔7項科技創新工程。“菱鐵礦熔燒—磁化—反浮工業試驗研究”項目,被鑒定為“綜合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已授權發明專利。
在實施“科技帶動”戰略的強力推動下,加快商洛優勢特色產業開發的重大技術需求、現實發展需要,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研發能力明顯不足,科技創新能力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1)科技基礎薄弱。具體表現為:一是科技人才總量不足。二是分布不合理。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和基層單位少,創新能力不足。三是科研機構較少。多以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主,真正從事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的很少。四是科研設備少,利用率低。
(2)體制機制不活。科研機構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缺乏有效的資源投入管理和協調協作機制。科研機構在管理、人事、分配制度上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人員結構不合理。同時,內部激勵機制不健全,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精力不支,缺乏積極性和創新精神。難以形成科技合力和規模效益。
(3)投入嚴重不足。企業的科技投入更少,融資渠道不暢,加之科技研發費用高、周期長、風險大,許多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不愿進行科研投入,制約了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4)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機構在科研方向、技術領域和課題選擇上,與市場和企業需求嚴重脫節,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商洛實際出發,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本市科技資源發展現狀、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開發的重大技術需求,建立以行業為龍頭,依托關中科技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為推進商洛率先突破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整合行業科技資源,集成創新整體優勢。突出以戰略性新型產業開發為重點,集成整合行業科技資源,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整合工業科技資源。以陜西材料工程院商洛分院建設為重點,引導企業科技要素向尖端科技研究機構集中,構建技術協作聯盟,實施聯合攻關,突破產業技術瓶頸,推進現代材料產業快速發展。二是整合醫藥科技資源。組建“五大商藥”技術聯盟,集合行業人才、設備資源,搭建制藥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加快自主創新,突破道地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和新藥研發的技術瓶頸,促進醫藥產業快速發展。三是整合農業科技資源。以農科所為龍頭,組建商洛生物資源研究院,延長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以中國·商洛核桃研究所建設為載體,整合林業科技資源,加快新品種培育推廣,促進核桃加工企業資源整合,打造商洛核桃品牌,推進商洛核桃產業化發展。
(2)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科技創新平臺。以建設區域性、綜合性、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為目標,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構建商洛區域科技創新網絡;加快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信息傳遞、知識流動和技術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商洛學院為基礎,建設商洛區域內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資源共享平臺,制定儀器入網標準和監督激勵機制,明確經費投入渠道與管理方式,建立效益評價和組織保障體系,完善共享系統的管理與運行,實現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以科技主管部門為依托,構建一批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重點支持自主創新,改善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對競爭前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初創型科技中小企業的引導性投入。
(3)加快管理體制創新,完善投入分配機制。一是創新科技研發管理機制。圍繞我市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引入招投標機制,選擇重大技術專項,借助力量,組織聯合攻關。二是完善科技投入體制。建立和完善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逐年提高政府對科研經費投入的比重。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吸納民間資本投資,做強做大科技產業化項目。三是創新科技人才開發機制。優化人才資源發展環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多渠道引進或聘請各級各類創新型人才。圍繞重大產業發展技術需求,調整本地大專院校專業設置,為企業培養急需的適用性人才。四是加大科研院所改制改革力度,引導開發類科研院所融入經濟主戰場,實現科技與經濟社會的有效對接,激活創新活力。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和完善適合科研機構特點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機制,鼓勵科技人才通過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咨詢等方式參與分配,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人才激勵機制。
(4)借助關中科技優勢,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把加強技術合作,推進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堅持依托西安,面向全國的原則,充分利用我市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在集成整合我市科技資源的同時,主動加強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的互動交流,借助關中高科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推進我市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圍繞培育發展太陽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戰略產業,大力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依托比亞迪、延長集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中金公司等大企業集團的科技實力,著力實施創新型產業升級工程等六大工程,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優勢企業,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鼓勵支持企業新建一批省級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加快建設一批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5)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培育戰略性創新產業為重點,以項目為載體,以產學研用為突破口,大力實施“51158”科技帶動工程,建立科技創新基地,突破五大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點,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在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組建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靠中心的紐帶作用,聚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強化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創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推動科技創新及市場化運作,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效鏈接。重點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解決高新技術產品規模化載體中,提高整個工業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和群體優勢。為推進商洛產業開發,實現率先突破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2]《陜南循環工業發展規劃》.
[3]周寄中,胡志堅,周勇.在國家創新系統內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管理科學學報,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