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lo

我第一眼看見新聞上說的蘭州大學研發的隱身衣時,嚇了一大跳——這哪是什么隱身衣啊?根本就是個直流電中空電路板!記者太能瞎扯了。
這個電路板不光外形不像衣服,作用也和我們概念中的隱身衣大相徑庭。
事實上,它是一個偽裝裝置。將它布置在需要隱藏的物體周圍,就可以抵消外界信號的檢測,從而實現物體隱形或變形。它的工作原理,不是隱身衣研究領域常用的反射或吸收電磁波,而是用一種特殊的導電材料,通過設定參數、控制電流走向改變被隱藏物體的電磁特性,騙過雷達之類的探測設備——但是,它騙不過人的眼睛。
不論是可見光還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都是電磁波,差別在于它們的頻率和波長不同。雷達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天線把電磁波射向空間某一方向,當電磁波碰到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時,就被反射回來,雷達接收到這些電磁波后,對其進行詳細分析,便可知道該物體的具體信息,比如材質、形狀、高度、距離等。
蘭州大學的這個電路板干的就是發出錯誤的信息誤導此類探測器的事兒,通過一些特殊的參數設置,讓雷達把一輛坦克當成其他東西,比如一堆土或者一棵樹!如果再在外形上做一些偽裝,騙過人的眼睛,那它在軍事上的用處就非常了得了。
一些國家已經研發出用于偵查人員或者特種兵隱藏的反紅外偵察隱形衣。這種衣服的顏色和花紋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就像變色龍一樣,同時,還能躲過敵人的紅外偵察器材監測。
從根本原理上說,它們都和隱形飛機一樣。
隱形飛機的設計原理就是通過形狀和材料的變化,躲過雷達的偵察。它們身上涂有特殊的材料,可以吸收、消解、干涉雷達射出的電磁波,使其收不到反射電磁波。
最早提出這一設計理念的人是蘇聯科學家彼得·烏菲莫切夫。他在1964年發表的論文《物理衍射理論中的邊緣波行為》中提出,物體對雷達電磁波的反射強度和它的大小無關,而和邊緣布局有關,并描述了飛機表面和邊緣的雷達反射面的計算辦法。但由于其他相關學科發展水平落后,他的設想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科學家發現了烏菲莫切夫的論文,以他的研究為基礎,開始了著名的隱形飛機F-117的研發。1977年,F-117首飛,于1983年10月開始服役,在后來的海灣戰爭和南聯盟戰爭中大展神威。
不過,這種飛機的缺陷也很明顯,比如速度遠遠低于普通戰機,飛得不太高的時候,用好一些的光學望遠鏡就能看到。最近幾年,俄羅斯、中國、日本、韓國等也在致力開發隱形飛機,有些已進入試飛階段。
有隱形技術,就有反隱形技術。很多軍事強國都通過提高雷達本身的探測能力或針對隱形技術的弱點,開發新型雷達和武器。這兩項技術的關系就像貓和老鼠,這邊廂越來越狡猾,那邊廂越來越精明,科學則在這種較量中不斷前進。作為一個熱愛科學和未知探索的反戰主義者,我不知道該感到高興還是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