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應助力“新藍領”扎根
據市場機構預測,未來10年,新增的技能型商業服務人員、新工人和新型農民的就業崗位將達到5 000萬個。上海教育科學院原院長胡瑞文預計,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還有一些現階段預測不到的新崗位或將爆發式增長,這些崗位將集中出現在“新藍領”階層。
記者在山東、湖南、廣東等地采訪獲悉,一些并未列入國家新職業名錄的新興職業正在興起,如職業伴娘伴郎、智能設備軟件和DIY服務工,小學低年級專業托管員等;一些過去相對小眾或不受重視的職業,如今卻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加入,如育嬰師等家政服務員、快遞員、汽車美容師等。
專家認為,為了讓更多的城市“新藍領”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實現扎根夢,亟須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調整就業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幫助他們擺脫“邊緣人”身份。
人力資源專家陳天祥認為,我國現行就業體系過于側重學歷,推行的專業技術人才認證也傾向于國家機構和大型企事業單位,并多與學歷掛鉤,這使得數以千萬計的在中小微企業供職的“新藍領”階層難獲社會認可。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人的城鎮化成為最核心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勞動經濟學教授劉昕認為,城市管理者必須改變以學歷論人口素質的傳統觀念。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未來接受高等教育卻進入“新藍領”職位的年輕人將越來越多,產業升級不能只靠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水平的技術產業工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管理者必須從現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排斥轉變為提供公共服務留住他們。
“應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新藍領’在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就醫養老、困難救助等方面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讓他們能安心地留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山東大學勞資關系研究中心主任侯風云說。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認為,“新藍領”群體對發展機遇多和生活質量高的城市比較向往,他們有文化、有技術、有較穩定收入,就地轉換為新市民的難度較小。如果能在城市里留下,他們將成為推進科學城鎮化的代表力量。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