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地區,人們多采用稻、麥輪作和稻、油輪作兩種種植模式。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在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地區,水稻和油菜的茬口輪作時間較緊,相對來說不易大面積推廣,這樣稻、麥輪作就成了各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的首選種植模式。近兩年,商城縣大力發展粳稻種植,但由于粳稻要在10月底才能收獲,因而稻、麥茬口就變得更加緊張,“稻套麥”技術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稻套麥”技術是指在水稻灌漿后期,便將處理好的麥種直接撒播到稻田里,實現稻麥共生。采用“稻套麥”技術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品種選擇。“稻套麥”要成片種植,以便于管理。“稻套麥”麥苗往往不能早發,后期易倒伏,所以要嚴把品種選擇關,以選擇植株較矮、株型緊湊、根系發達、中后期生活力旺盛、抽穗后單株綠葉較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強、抗穗發芽性較好的品種為宜。
2.適期播種。“稻套麥”一般在水稻收獲前7~10天播種,最早不超過15天,其原則是保證在麥苗三葉期前結束水稻收獲工作;最佳播種時間為水稻收割前5~6天,加上割曬稻3天,麥、稻共存期為8~9天。一般在10月20—25日播種,收稻時麥苗處于1.1葉較為理想。為爭取播后早苗、齊苗與壯苗,應在套播小麥前1~2天,每667平方米稻田施復合肥20~30千克,彌補基肥的缺乏,確保壯苗早發。
3.播量合理。適期播種時每667平方米用種量以10~12千克為宜,確保基本苗16萬~20萬株,做到稀播、勻播。
4.開墑降漬。開好內外溝,既能覆泥防露子、防凍,又可排水防漬害。
5.合理施肥。依據小麥目標產量確定每667平方米施肥總量,并注意氮、磷、鉀合理配施。一般每667平方米基施復合肥20~30千克;苗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促蘗早發;拔節期施磷、鉀肥,促壯稈形成;看苗勢,防遲熟,控施返青肥;拔節孕穗肥一般667平方米施尿素10.0~12.5千克。在小麥旗葉完全抽出至始穗期,可每667平方米用10%勁豐80~100毫升兌水葉面噴施,以增加葉綠素提高同化產物,可實現抗倒和增產。
6.病蟲防治。小麥生長分蘗高峰后期至拔節始期,是紋枯病的防治關鍵期,可選用井岡霉素噴霧防治。小麥揚花期是赤霉病、白粉病、麥蚜等病蟲多發期,要及時采用藥劑噴施,減輕病蟲危害。
采用“稻套麥”技術,可使小麥早下地、早出苗,從而延長了小麥生長物候期,進而促進了小麥的高產優質;同時也省工、省時,節約用種,僅耕耙平整土地一項每667平方米就可降低成本6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