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被騙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并非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編輯同志:
一個月前,公司指派我押送價值20余萬元的貨物前往外地,并告訴了我具體的收貨時間、地點、收貨驗貨人姓名及其所乘小車型號、車牌,交貨的手續等等。我將貨物送到后,見來者情形與公司的交代完全一致,遂交付了貨物。不料,我剛回到公司便被告知對方并沒有收到貨物。經報警后查明,對方收貨、驗貨人在中午與人喝酒時,透露了所有信息,兩名參與喝酒者為占有貨物,隨即故意將其灌醉,然后冒充身份、套用車輛、偽造手續前往收貨。鑒于兩名冒名頂替者收貨后早于逃之夭夭,而對方拒付貨款,公司遂要求我賠償損失。請問:我究竟應否擔責?
讀者:房 某
房某讀者:
你無須承擔賠償責任。
一方面,從法律角度上看,本案情形并非屬于員工必須賠償的法定范疇。就勞動者的法定賠償責任,現行法律中,只有《勞動法》第102條和《勞動合同法》第86條、第90條有著明確規定,歸納起來,就是只限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違反保密義務、違反競業禁止、因為勞動者的違法行為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等四種情形。而本案明顯不在其列。
另一方面,從部門規章上看,本案同樣不具備賠償要件?!豆べY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即核心要件之一必須是“因勞動者本人原因”,也就是員工本人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但在本案中,你已經根據公司的要求進行信息核對,盡到自己的職責,之所以出現被騙,完全是在你的意料之外。也就是說,你的貨物被騙并不存在過失,更沒有故意。
再一方面,公司應當自擔風險?!睹穹ㄍ▌t》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即你的行為所導致的后果,應當有公司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公司只能向行騙者索賠,而不得要求你擔責。
廖春梅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法院 3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