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明光
奧地利位于歐洲中部,被稱為“歐洲的心臟”,其鋼鐵和機械加工行業非常發達。在早期軍用半自動步槍發展時期,奧地利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當年奧匈帝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均列歐洲前三強,機械制造和軍火工業規模排名世界第四,僅次于美、德、英三國。奧匈帝國時期,已經先后制造出著名的7.63mm斯太爾-曼利夏M1905半自動手槍、8mm羅斯-斯太爾M1907半自動手槍和9mm斯太爾M1911半自動手槍等,這些半自動手槍基本上都是當時同類武器的代表作。而在非自動步槍方面,奧匈帝國同樣也走在世界前列。從使用黑火藥槍彈的M1886步槍開始,曼利夏系列非自動步槍就采用了當時很少使用的直拉式槍機,雖然結構比以毛瑟為代表的旋轉后拉式槍機要復雜,但操作起來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射擊。同樣,奧匈帝國很早就開始了半自動步槍的研制,以實現步槍裝填的自動化,提高射擊速度。

奧匈帝國槍械設計大師費迪南德·馮·曼利夏在半自動步槍方面做出種種探索,其中,最成功的是于1905年研制而成的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不過,奧匈帝國隨著一戰的結束而解體,新成立的奧地利政府沒有能力繼續新一代自動武器的開發工作,而是繼續沿用和改進曼利夏系列非自動步槍。二戰爆發后,奧地利被德軍占領,其輕武器工廠在德國監管下為德軍生產武器。戰爭進程中,在盟軍的大舉進攻下,這些工廠設備受到了極大破壞。戰后,奧地利著手重建和經濟復蘇,老牌的斯太爾-曼利夏公司逐步恢復了早年的實力,最終推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AUG小口徑突擊步槍。因此,M1905半自動步槍研制成功后并未裝備使用,不過,該槍在設計上有許多超前性,乃至被后來的半自動步槍所汲取。可以說,其為世界半自動步槍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另外,1911年,奧匈帝國斯太爾公司還有一款M1911半自動步槍。盡管該槍設計上也較為成熟,采用了回轉閉鎖式槍機和5發固定彈倉供彈,且槍管較短,全槍設計比較緊湊,但該槍發射的0.35英寸雷明頓步槍彈屬于民用狩獵步槍彈,彈頭口徑和質量偏大,彈道較為彎曲,其威力不小,遠射性能較差,作為軍用步槍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斯太爾M1911半自動步槍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作為一位傳奇性的槍械設計大師,費迪南德·馮·曼利夏一生不僅留下大量知名作品,還培養了多位得意門生,為本國乃至世界輕武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整體式漏夾以及旋轉彈倉供彈系統均是曼利夏的專利發明,在后來很多槍械上均有使用,如漏夾供彈系統用于美國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旋轉彈倉在M1903曼利夏-舍瑙厄爾手動步槍、SSG69狙擊步槍和美國魯格10/22小口徑步槍上均有使用。

曼利夏在自動武器領域最初的研究成果是在半自動手槍方面。最初定型的一種型號是M1894手槍,其采用非常少見的槍管前沖式自動原理,通過槍管前后運動完成自動拋殼和裝彈過程。但該槍設計不夠完善,易發生故障。為此,曼利夏改變設計思路,進而誕生了M1897半自動手槍。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卡鐵擺動式閉鎖方式。在M1897手槍基礎上,再經過改進,又研制出曼利夏M1901半自動手槍。在M1901半自動手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曼利夏M1905半自動手槍,成為奧匈軍隊裝備的第一種制式自動手槍。
在步槍領域,曼利夏在研制成功上文提到的、比較先進的曼利夏M1895直拉槍機式非自動步槍后,繼而轉向難度更高的半自動步槍的研究工作。
早在1885年,曼利夏曾研制出了一種彈倉供彈的機槍,采用槍管長后坐式自動原理和槍機回轉閉鎖方式,結構原理非常類似于勃朗寧的早期半自動步槍設計。但受當時冶金和彈藥生產技術的限制,無法提供性能優良的鋼材以及較高可靠性的金屬彈殼定裝槍彈,因此該槍性能的發揮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當時軍隊對自動武器沒有迫切需求,因此該槍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但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曼利曼的設計思想具有相當的超前性。
隨后,曼利夏相繼研制出M1891和M1893兩種半自動步槍,二者均使用了曼利夏步槍特有的漏夾彈倉供彈系統。其中,M1891半自動步槍采用槍管長后坐式自動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M1893半自動步槍采用機械延遲后坐式自動原理,相比之下結構更緊湊一些。

在此之后的1895年和1900年,曼利夏又分別研制出兩種采用新型結構原理的半自動步槍。曼利夏M1895半自動步槍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導氣式活塞長行程原理,仍為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槍機框偏于槍機一側,前端延伸至槍管下方的導氣箍內,復進簧安裝在槍管下方活塞的后部。日后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的自動原理、自動機設計與其極為相似。不同的是,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的擊錘組件安裝在機匣下方;而曼利夏M1895半自動步槍的擊錘為外露式,位于機匣末端。
曼利夏M1900半自動步槍也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但改為活塞短行程式,擊錘等發射機構均安裝在機匣內部,結構更為緊湊。在自動機設計上,其亦與曼利夏M1895半自動步槍接近,均為槍機回轉閉鎖方式,槍機框位于槍機右側,與前部活塞接觸,不同之處是,復進簧被設置在機匣內,遠離導氣活塞部位,以防止高溫火藥燃氣對彈簧造成影響。另外,該槍放棄了突出槍身表面的漏夾彈倉供彈系統,轉而使用旋轉彈倉供彈系統,有效減小了供彈系統的體積。endprint
相比較而言,曼利夏M1900半自動步槍的設計較為先進和成熟,只是因當時冶金技術限制以及軍事思想的阻礙,使得這一型號最終未能實現量產并裝備。而且此后數十年里,該槍的優秀設計也從未被奧地利本國槍械設計師采納或改進,三十年后卻應用在美國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以及M1卡賓槍的設計中。
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后,曼利夏想到如果以較為成功的槍管短后坐式M1897半自動手槍為基礎,通過更換成大威力步槍彈,進而設計一種全尺寸的半自動步槍,可能是一種相對可行并且軍方容易接受的方案。在這種思路指引下,他最終設計出了一支步槍——被稱為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不過,1904年1月20日,年僅56歲的曼利夏突然去世,值得慶幸的是,曼利夏已完成了一支原型槍,使得這一方案沒有再次成為泡影。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分別于1904年6月25日以及1905年11月14日,獲得了奧地利第18219號專利和美國第804748號專利,專利中詳細介紹了該槍的結構設計。遺憾的是,曼利夏本人未能看到專利申請成功,但這兩項設計專利作為大師最后的遺產,被頒發給了他的遺孀。目前,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也僅有一支,現存于英國利茲市的國家火器中心,該槍很有可能是當年奧匈帝國送到英國進行測試的樣槍。

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發射7.92×57mm毛瑟尖彈。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卡鐵擺動式閉鎖方式,發射機構為回轉式擊錘、平移式擊針原理,使用5發旋轉固定彈倉供彈。該槍大量采用鋼質銑削件,護手、槍托的木質件,整體外觀緊湊修長,屬于標準長步槍。其前部的設計與毛瑟M98步槍類似,尤其是前護手、護手箍和表尺等部分幾乎完全相同。全槍可分為槍管/上機匣組件、下機匣組件、槍機組件、扳機護圈組件、彈倉組件和槍托/護手組件6大部分。

該槍槍管較長,梯形準星通過燕尾槽固定在槍口處的準星座上,槍管尾端安裝有完全仿自毛瑟M98步槍的弧形表尺座和表尺組件,“V”形缺口照門。上機匣組件由上機匣、機匣蓋、槍機阻筍和閉鎖卡鐵組成。上機匣和機匣蓋均為整塊鋼料銑削加工而成,表面經過精細拋光。上機匣整體為長方形,前部有較大的拋殼窗,拋殼窗后方加工有彈夾槽。機匣蓋呈圓柱形,扣合在上機匣上。槍機阻筍安裝在拋殼窗右側后方,起空倉掛機作用,便于向彈倉內裝彈。閉鎖卡鐵的設計和動作原理與曼利夏M1897半自動手槍完全相同,只是由于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需要,部件的尺寸和強度都有所增加。

下機匣同樣為整塊鋼料銑削加工而成,截面近似方形。由于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因此下機匣后部的盲孔內裝有上機匣復位簧。下機匣左側設有擋彈板及其釋放鈕,按壓擋彈板釋放鈕,彈倉內的槍彈便全部彈出。發射機構安裝在扳機護圈組件內,M1伽蘭德步槍的設計類似于此。在下機匣頂部中間加工有與閉鎖卡鐵相配合的貼合面,用于頂起卡鐵并抵在槍機下方,形成閉鎖狀態。

由于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和卡鐵擺動閉鎖方式,因此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的槍機設計較為簡單,沒有槍機框,只有單獨的一個槍機組件。
扳機護圈組件安裝在下機匣后下方,其小零件數量較多。保險位于扳機護圈右前方,扳向后方時可以鎖定扳機,扳向前方則解除鎖定,操作較為便捷。
彈倉組件是該槍最大的特點,由曼利夏和他的學生奧托·舍瑙厄爾共同發明,最早在6.5×54mm M1903曼利夏-舍瑙厄爾手動步槍上采用,具有體積小巧、供彈可靠等優點,后來被多種軍、民用步槍所采用。該彈倉組件為一獨立部件,由彈倉底板、托彈板、托彈板簧等組成,前部通過轉軸、后部利用彈性卡筍固定在下機匣底部,按下卡筍即可向前旋轉打開彈倉,便于清潔彈倉內部。該槍的彈倉平時需要注意清潔和保養,以免發生供彈故障。
為了方便打開其獨特的旋轉彈倉,M1905半自動步槍沒有像其他步槍那樣采用包絡整個槍身下部并一直延伸到槍口附近的全槍托,槍托的長度僅到扳機護圈前部,前方的上、下護手均為單獨部件。槍托底部帶有鋼質底板,后下方安裝有后背帶環。下護手兩側加工有較長的凹槽,方便握持;下護手前部伸入槍管頭道箍內,中部和后部分別被二道箍、三道箍固定,末端通過螺釘固定在下機匣上。為確保槍管后坐運動順暢,上護手、頭道箍與槍管之間均留有一定的間隙。
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動作過程與一般半自動步槍相比最大特點是,上機匣實現后坐與復進。具體動作過程是:扣動扳機后,扳機旋轉,通過扳機連桿推動阻鐵旋轉而解脫擊錘,擊錘打擊擊針,擊發槍彈底火。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加速前進,同時推動槍機和上機匣組件開始后坐,壓縮上機匣復位簧,上機匣組件后坐15mm后便停止運動。而槍機繼續后坐,并壓縮復進簧、壓倒擊錘并被阻鐵掛住、抽出空彈殼,經過拋殼挺時將彈殼拋出,直至撞擊上機匣尾端后停止運動。接著,復進簧伸張,推動槍機復進,經過彈倉頂部時推一發新彈入膛,直至槍機到達彈膛尾部后停止運動。緊接著,上機匣在復位簧作用下前進15mm,形成完全閉鎖狀態,從而使武器呈待擊狀態。扣動扳機即可再次發射。在最后一發槍彈打完后,槍機阻筍在槍機阻筍簧的作用下將槍機卡在后方位置,提醒射手裝彈。在利用橋夾給彈倉補充完槍彈后,取下橋夾,按壓槍機阻筍、釋放槍機后即可繼續射擊。
總的說來,曼利夏M1905半自動步槍設計具有相當的超前性,結構緊湊,操作較為方便,在外觀上也參考了當時流行的毛瑟M98步槍的設計,輪廓線條非常流暢。雖然該槍也存在早期半自動步槍結構復雜、部分零部件加工難度大、抗污性能差、可靠性不高的通病,但總體性能尚佳,作為20世紀之初的一款產品,曼利夏的設計天才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盡管隨著曼利夏的去世,M1905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在數十年后那些獲得成功的半自動步槍上,仍舊能夠找到曼利夏當年設計的遺存——這本身也是曼利夏的成功了。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