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中國排球聯賽走過了17年的風風雨雨,第十八屆排球聯賽也已在2013年的11月底拉開帷幕。伴隨各俱樂部之間激烈的鏖戰,對中國排球聯賽改革的探討也在梳理脈絡,分析聯賽的過去和現狀。十七年的原點徘徊,幾代人的探索追尋,排球聯賽如何走出困境、推動改革、拓寬道路?恒大模式有何現實意義?與國外排球聯賽相比,差距和不足在哪里?本刊記者近日專訪了首都體育學院校長、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鐘秉樞教授,請他為讀者答疑解惑。
新體育:先請您介紹一下中國排球聯賽的歷史和現狀。
鐘秉樞:17年來,中國排球聯賽經歷了幾個階段,初步形成自己的市場和消費群體。
1995至1996年是改革準備階段。1996年4月在天津召開全國排球競賽工作會議,出臺了中國排球運動發展2001計劃綱要,啟動排球聯賽改革,確定聯賽實行主客場制。同年9月在上海召開的排球協會工作會議,確定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加快完善俱樂部體制,力爭建立24支男女俱樂部,職業和專業運動員要達到數百人,以加快排球改革。
1996至1997年是改革實施階段。1996年底舉辦了第一屆跨年度的主客場聯賽,由香港精英集團贊助。由于賽制改革對路,初步達到預期目標,為體制轉軌和機制轉換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準備階段到實施階段時間太短,隨著主客場制代替賽會制的改革出現了許多情況,相關法規文件不完備或未出臺。
1997年至2000年是積極探索階段。1997年11月排管中心成立,出臺了運動員轉會和俱樂部管理暫行規定,形成了適合俱樂部發展的基本框架,但是聯賽整體包裝不夠;人才交流力度不夠;球市不溫不火。
2000年至2009年是徘徊階段。推出俱樂部辦賽制度和系列規定,在市場開發上,除主贊助商冠名以外,還有李寧公司、健力寶集團等傳統贊助商。這期間存在的問題是隊伍經費相對比較缺乏,造血功能不足,觀眾人數和收視率徘徊不前。
2009年以后是沖擊發展階段。恒大女排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原來以省為基礎的格局,這種模式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總體來說,排球發展相對籃球和足球比較稚嫩,既適應了排球運動的發展,又沒有實現排球聯賽實現市場化的目標。按產品生命周期來講,排球聯賽還處在引入期,遠不到成熟階段。
新體育:排球聯賽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鐘秉樞:聯賽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排球聯賽的知名度不高。二是受眾定位不清。聯賽之初吸引了一大批觀眾,隨著老運動員退役,具有中國女排五連冠情結的觀眾越來越少,又未吸引到更多年輕觀眾。三是聯賽“贊助商+全國排球聯賽”的稱呼不利于全國排球聯賽的推廣發展。聯賽之初推出的CVL和CVA都未沿用下來。多年來,步步高、安踏、361°等贊助商冠名替代了聯賽統一稱呼,不利于品牌的宣傳推廣。四是缺少品牌包裝。品牌好壞的催化劑是國家隊的成績,明星球員是聯賽的金字招牌,盡管每屆聯賽都評出最佳球員、最佳得分手這些技術方面的榮譽稱號,但沒有推出素質全面、為人師表、帥氣時尚的排球明星。五是品牌推廣要與娛樂活動結合。賽事性質是文化娛樂活動的延伸,但目前聯賽還單一集中在比賽本身,沒有作為精神文化產品拓展出來,進行包裝和打造。缺少娛樂活動的延伸和上升為文化產品的包裝打造意識,也就缺少了對聯賽宗旨、定位、精神和文化的挖掘和推廣,也失去了“輕松、時尚、快樂和精神滿足”的觀看體驗。
聯賽所處的困境在于已經朝職業比賽發展,卻沒有把聯賽辦成有文化特色的品牌。
新體育:目前,排球聯賽距離職業化還很遙遠,如何推動排球聯賽改革?除了引進外援,您認為需要實行哪些具體舉措為聯賽脫困?
鐘秉樞:對聯賽產品進行切割,可分為三類:
表演類產品是決定整個聯賽產品的核心。目前進入到表演產品的有男女排總共180多場比賽,還有紀念品、服裝、運動飲料等跟比賽相關的實物產品。但是,運動隊隊服、俱樂部紀念品及相匹配的飲料等衍生產品都沒有開發出來。
資本類產品包括聯賽冠名權、會徽、會標、隊徽、隊標、吉祥物等標志特許使用權,電視轉播許可權、場地廣告牌使用許可權、明星廣告權等無形資產形態、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除了冠名的贊助商外,圍繞無形資產可開發的產品尚未得到有效開發。
人才產品即職業運動員、教練員以及裁判員。目前圍繞排球人才,并未建立起為俱樂部發展所需配套的人才隊伍和俱樂部運作人員。
圍繞這三類產品形成了消費品市場、產權市場和運動員轉會市場。這三個市場沒有建立好,意味著市場沒有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導致聯賽徘徊不前。這跟當年推出聯賽時準備期過短有關,而且排球運動管理中心成立后,仍舊按行政管理在運行。本來是摸著石頭過河,卻成了摸著石頭忘了過河。
聯賽改革始終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擔心影響國家隊世界大賽成績,這跟與國外不同的訓練理念和方式有關。國外的聯賽完全是在業余訓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存在長年集訓的運動隊,沒有專業化的冬訓,聯賽不會因沒有集訓而成績不佳。中國排球原來是一年頂多兩次集中比賽的賽會制,習慣了聯賽外集中、系統的訓練。賽制改革以后,聯賽從12月到次年3月進行,把冬訓打破了,運動員不適應,不知道怎么備戰。國外職業化的體育項目一年四季都有比賽,以賽代練,賽練結合得非常好,國內結合得不好。
還有一個原因是不管什么項目,只要在奧運會上拿到金牌就算成功,這樣的奧運戰略直接導致投入高、收效小、效率低的大球項目受到嚴重沖擊,很多業余體校的球隊因此解散了。排球隊伍和人口大幅度下降,導致本應該在業余體校青少年階段完成的基本功系統訓練弱化,缺乏基本功系統訓練的隊員直接進入二線隊伍,后備力量質量下降。到成年隊后,教練還要拿出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基礎性訓練。這跟國情有關,也跟教練員思想認識和傳統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系。
新體育:恒大模式對于排球聯賽有沒有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鐘秉樞:2009年,恒大隊出現后帶來很大沖擊。恒大女排是完全獨立的、具有職業化特征的隊伍,也給關注排球運動發展的企業提供了新的投資途徑。恒大集團建立完全獨立的俱樂部,不隸屬于省市體育行政部門,用豐厚的薪水買進教練員和運動員,組建符合中國排協注冊和比賽要求的俱樂部。恒大女排朝職業化道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單位局限,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恒大模式就是高額投入,做好了可以做改革領頭雁,做不好會重蹈足球職業化覆轍,運動員收入增長了,但技術水平反而下降了。用高薪把運動員、教練員請過來,但運動員和教練員追求的個人價值和目標實現后,又將怎樣?支持運動員堅持下去的動力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總體追求目標的缺失和金錢誘惑、刺激會導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對于市場化的職業聯賽來說,長遠目標必須在商業化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和塑造。這方面有很多經驗教訓可借鑒。可以說,恒大模式的沖擊既有現實意義,也有推廣價值。同時,也要明確認識到,在舉辦排球聯賽、促進俱樂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要考慮俱樂部長遠發展目標和未來走向,深刻認識職業聯賽的目的。
新體育:中國排球運動改革之路是完全走市場化道路,還是在政府管理和依托市場之間取得某種平衡?衡量改革成功的標準是什么?
鐘秉樞:既然把排球聯賽看成一種文化現象和市場化改革的事物,就要做好三件事。
一從運動員角度看,歐美職業運動員來自群眾業余體育,而我國職業運動員主要從幾十年的訓練體制中的“專業運動員”轉化而來,幾乎無任何轉會自由可言。如何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流動,加大轉會力度,以法律文件得以確認需要認真對待。二從俱樂部角度來看,俱樂部既是職業體育的管理主體,又是職業體育的生產主體。需要建立職業體育俱樂部協會,實行行業約束和行業自律,進行內部調整和制衡,使俱樂部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避免產生霸王型的超級俱樂部。如美國NBA的選秀制及工資帽制度。三從組織者角度看,職業化的賽事體系是職業體育的重要支撐,任何一個職業化的賽事體系都需要一個組織高效的管理機構,由此,應考慮聯賽管理權和經營權的轉移。
凡此種種,都涉及體育觀念的轉變。我們習慣于把競技體育看成是戰場,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賦予競技體育更多的政治、軍事色彩。職業體育則是秀場,為給觀眾提供更多的精彩表演,比賽要有懸念、有包裝,要營造劇場氛圍,比賽間隙要有各種展示和表演活動。職業體育和競技體育滿足國家需求是不同的。體育不能總講為國爭光,職業體育承載著更多滿足文化需求的使命。恒大已經邁出了這一步,但要避免一家獨大,破壞了市場規律。
培育健康的聯賽市場,需要全面的發展,北京男女排就是很好的案例。北京男排很好地結合了舉國體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政府積極實現體育產業引導資金,從政策引導層面支持三大球發展,讓北京汽車這樣的企業和排球運動有機結合。北京市還出臺了旨在振興三大球項目的“1248工程”(一個項目、兩所大學、四所中學、八所小學)和“3+3+3”工程,在宏觀上進行政策引導、扶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建立一條龍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也解決了運動員的后顧之憂、文化教育和梯隊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北京三大球近年來的改革發展,不僅是引入外援,更多的是政策變化,打破僵化思維,在“新舉國體制”思維下真正實現集中全社會力量辦大事。
新體育:國內排球聯賽與國外聯賽的區別與差距在哪兒?
鐘秉樞:國外聯賽不是由排球協會具體管理、操作,而是通過俱樂部協會和聯賽管理委員會,完全由市場化運作保障體系來舉辦。經濟保障是關鍵。國外已形成了彼此交叉、相互制約的網狀治理體系,建立了市場化運作、相互交融的治理體系。國際排聯、亞排聯、頂級轉播商、贊助商、各國政府、賽會承辦地、俱樂部聯盟、俱樂部和運動員,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不是誰命令誰,形成彼此交叉互動、互相制約的網狀結構治理體系。
決定聯賽成功,在于運動員能否自由轉會。既然運動員是產品,那也是一種商品,如果不流動,不能用來交換,就毫無價值。制約我國聯賽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受全運會制約,國內轉會沒有完全市場化運作。
新體育:您對男排未來發展有什么建議?
鐘秉樞:集體項目一定要有文化傳承和精神。當初,孫志安任主教練時的中國男排發展很好,比女排更受歡迎。上世紀80年代,相比女排成績的突飛猛進,男排顯得有些低迷,比賽打完,一回國就被解散,男排文化斷層令人惋惜。雖不斷換教練,但始終沒有形成應有的文化。直到周建安提出亮劍精神,面貌有所好轉。現任主教練謝國臣推出“自信、陽光、開心”的理念,即不要把目標鎖定在奪冠軍、爭第一,而追求內在的塑造。男排多年低迷,也就沒有了成績壓力,職業化的步子反而可以邁得大一點,鼓勵運動員走出國門,接受個人單飛的歷練和檢驗,也鼓勵外援進入國內聯賽。
結語
開弓沒有回頭箭。隨著理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推進,經過十余年的風風雨雨、兜兜轉轉,徘徊的中國排球聯賽將迎來突破與超越的拐點,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責編 時曉莉